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及特殊染色技术,研究2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中央为凝固性坏死物质,坏死物中未见实质细胞和寄生虫,坏死物质周围为透明变的胶原纤维组织,结节周围的肝细胞基本正常。结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是一种罕见的肝非肿瘤性病变,术前诊断非常困难,需与肝的一些局灶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肝癌在肝硬化背景下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态过程,这一过程处于相邻阶段的高级退变结节及早期肝癌具有发展为下一阶段肝癌的高风险性,因此早期发现并准确诊断高危患者的这些结节具有重要意义。钆塞酸二钠(Gd-EOB-DTPA,Primovist)是一种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因具有细胞内外双重对比剂效应,从而能更多地检出肝脏小病灶(2 cm,尤其是1 cm)并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这有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有效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旨在总结回顾并重点阐述退变结节及早期肝癌在动态演变过程中,其相应微观病理及功能改变,可通过GdEOB-DTPA联合其他MRI序列应用予以识别观测,用于肝硬化相关结节的鉴别诊断及其转归评价。  相似文献   

3.
笔者复习了我院94年3~11月经临床及MRI诊断为肝硬变50例,其中37例伴有肝癌(74%),提出肝硬变的MRI特点:①肝内弥漫性结节,按结节大小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及大小结节混合型;②肝普遍增大;③肝表面凸凹不整.各叶比例失调;④肝内静脉细,稀少;⑤脾静脉扩张,胃底及脾门静脉曲张;⑥脾肿大;⑦腹水。文中着重分析肝内再生结节、脉瘤性增生结节及小肝癌三者的MRI信号特点及其演变过程。提出MRI诊断肝硬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硬化增生结节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下大鼠肝硬化增生结节形成的时间,评价肝硬化结节的显示率。方法纯系SD大鼠70只,雄性,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对照组(n=10)两组:实验组采用TAA腹腔注射,20mg/kg,2次/周,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的无菌蒸馏水,均持续10周后改常规饲养。实验组于注射后8、10、11、12、13周时处死大鼠,取出肝脏,观察其大体形态变化并做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镜下假小叶形成为肝硬化模型诱导成功;对照组同期相应处置。结果对照组大鼠肝脏质地柔软光滑,色泽均匀暗红;实验组第8周时见部分大鼠肝表面灰黄,质韧,肉眼观无明显结节,镜下肝内广泛纤维化,仅1例为不全纤维包绕结节,假小叶形成率为30%,第10周时肝表面广泛弥漫突起小结节,大小1~2mm,再生结节形成率为90%;第11~13周时肝内形成2~5mm大小结节,肝表面结节突起明显,镜下大部分为退变结节,光镜下仅1个结节内细胞异型性变,肝退变结节发生率为48%。大鼠死亡率:实验组SD大鼠肝硬化模型诱导期间死亡率为8.3%(5/60);对照组无死亡。Masson染色观察显示第8周鼠肝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第10~13周时形成胶原纤维间隔;对照组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TAA诱导大鼠肝硬化增生结节稳定、持续时间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大鼠肝硬化增生结节模型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是应用磁共振成像的顺磁性造影剂,缩短肝脏组织中质子的T1及T2弛豫时间,特别是在肝脏有实质占位性病变时,如:肝血管瘤、肝转移癌的早期、肝癌术后的复发、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1]时,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以达到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2]的目的。我科于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1182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 HLD)的超声征象及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全部36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图像及门静脉血流参数的改变.大致可分为四型:Ⅰ型.弥漫性点状增强型:16例表现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Ⅱ型.光点不均匀增粗型:12例呈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硬化:Ⅲ型.小结节型:5例呈肝区光点呈小结节型硬化:Ⅳ型.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型:3例声像图表现为肝区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间隔类似肝癌的团块状回声.根据超声不同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大结节型与小结节型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结论 肝豆状核性变声像图最多表现为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及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特别是肝区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退变腰椎间盘患者退变程度评估中MRI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及退变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52例国药汉江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脊柱外科腰椎间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诊断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程度的影像特点,以组织学病理分级为患者退变程度评估金标准,判定MRI评估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程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肝癌(HeraticCellCarcin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HCC的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小肝癌(癌结节最大直径3cm)的及时检出为手术提供了有利时机[1]。可以说,HCC的诊断集中了影像学的各种先进成果。1常规X钱腹部平片可能出现的征象有,肝区密度增高、肝影增大、肝区肋间隙增宽、肝下角变钝、右网眼局性隆起及肝区钙化等。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常规X线检查只能提示HCC的晚期间接征象,诊断价值不大。2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在HCC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兼有诊断和介入治疗双…  相似文献   

9.
肝硬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复习了我院94年3-11月经临床及MRI诊断为肝硬变50例,其中37例伴有肝癌提出肝硬变的MRI特点;(1)肝内弥漫性结节,按结节大小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及大小结节混合型;(2)肝普遍增大;(3)肝表面凸凹不整,各叶比例失调;(4)肝内静脉细,稀少,(5)脾静脉扩张,胃底及脾门静脉曲张;(6)脾肿大;(7)腹水。  相似文献   

10.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表现。方法 经病理证实10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检测病变大小、边界、回声、肝脏背景回声及彩色血流显像情况。结果 10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表现直径较小,低回声为主,边界清晰,内未见血流信号,40%(4/10)合并有脂肪肝。结论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诊断时应与低回声小肝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声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膝关节软骨不同时期退行性变(退变)的声像学表现,并设立相应的超声诊断标准。 方法 对行关节镜手术的9个膝关节用超声术中经皮实时观察,对关节置换术的2个膝关节标本(置生理盐水中)进行离体观察。 总结 正常膝关节软骨及软骨Ⅰ~Ⅳ期退变的超声表现。 结果 正常膝关节软骨表现为高-低-高“夹心饼断面”样回声带。膝关节软骨Ⅰ期退变通常改变很不明显。Ⅰ期退变软骨表面毛糙,轻度变薄或局部隆起。Ⅲ期退变软骨局部明显变薄。Ⅳ期退变软骨完全缺失。 结论 膝关节软骨除Ⅰ期退变外,其余各期关节软骨退变在超声上均有特定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内良、恶性结节的超声影像特点,提高超声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将76例已经经病理、AFP、或CT定性的肝内结节的患的超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肝癌的诊断符合率达86%(39/44),肝内血管瘤的诊断符合率85%(17/20),其它结节的诊断符合率为58%(7/12)。结论 超声是诊断本病的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材料与方法37例肝内占位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22例(巨块型14例、结节型4例及多发结节型4例),肝转移2例(巨块型及结节型各1例),原发灶分别为肾癌及胆囊癌,肝海绵状血管瘤8例(单发3例,多发5例),肝腺瘤1例,肝脓疡3例(单发2例,多发1例)及肝包虫囊肿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24例,手术诊断2例及肝穿刺细胞学诊断1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膝关节软骨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病人100例,术前1周行超声检查,观察股骨内髁、股骨外髁、滑车正中沟及其内侧斜面、外侧斜面共500个关节面,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行对照研究,分析高频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超声与关节镜评价软骨退变的一致性。结果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灵敏度为74.9%,特异度为78.6%,准确度为76.3%;超声与关节镜分期结果的一致性属中度(K=0.46,P〈0.01)。结论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退变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关节镜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膝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实质内良恶性结节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硬化合并肝实质内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52例)和良性组(4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EUS、SWE检查,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CEUS、SWE单独或联合诊断恶性结节的价值。结果:肝实质内结节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CEUS特征在恶性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组肝实质内结节大多呈“快进快出”表现,而良性组大多呈“慢进慢出”表现。恶性组肝实质内结节的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为(42.36±5.37)kPa,而良性组为(36.49±6.12)kPa,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US、SWE单独诊断相比较,CEUS结合SWE联合诊断恶性结节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结合SWE有助于提高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实质内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假性滑脱的病因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腰椎假性滑脱患者的滑脱部位及腰椎退变的X线及CT表现。结果本组6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腰椎退变征象,单椎体滑脱59例,多椎体滑脱1例,单椎体滑脱中以L4向前滑脱者居多。结论腰椎退变是导致腰椎假性滑脱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8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病理组织学分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主要从病理大体,光镜和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观察。结果: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以中青年居多,男女之比为2.6:1,本组18例FNH有14例为经典型,2例为毛细血管扩张型,1例为混合型,1例为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结论:提出此病的病理诊断要点及分型,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腺瘤样增生性结节,肝间变性结节状增生,分化好的肝细胞癌,肝纤维板层癌及肝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霉菌感染的超声表现。方法 分析5例肝霉菌感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超声造影表现,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5例肝霉菌感染中,4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或不规则低回声区,结节直径多小于2cm;部分结节周边可见高回声带环绕,少数结节呈类似于转移性肝癌特征性声像改变的“牛眼征”表现。1例为肝右后叶单发性低回声结节。5例肝霉菌感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节内部均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5例肝霉菌感染超声造影示动脉相、门静脉相、延迟相结节内均未见增强,整个造影过程呈“充填缺损”表现,仅2例于动脉相早期可见结节周边少许增强。结论 肝霉菌感染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少数结节可呈特征性的“牛眼征”表现。“充填缺损”的超声造影表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超声、CT、核磁共振影像学结果,明确各种检查的诊断价值,提高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的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3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的超声、CT、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的结果。【结果】31例患者(33个病灶)中,二维灰阶超声诊断为良性病变18个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病变26仓病灶,22个病灶CT诊断为良性病变.共有26个病灶MRI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其中行超声造影者9例,8例均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对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良恶性诊断大体一致,但是MRI对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定性诊断明显高于彩超;而超声造影是所有影像定性诊断中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硬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尸检统计约占4~7%。病理解剖学上肝硬变是指肝脏广泛纤维化并伴有结节形成,病理形态特点主要是肝细胞退变坏死和再生,纤维组织增生,继而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两结果肝脏变形、变硬。本文观察,HE染色除有早期肝硬变和肝硬变特点外,普遍存在肝细胞退变,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散在灶性坏死、碎屑样和桥形坏死等)和增生,汇管区炎细胞增多和纤维细胞增生,以及间质增生等。这些正是乙型慢肝。特别是慢活肝的病理特点,从这些变化发展看,显然提示HBV感染与肝硬变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