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肺癌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和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是否存在差异,试图确定发生“真正癌变”的癌前病变,为肺癌前病变的风险性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出现多态性,评价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分析82例肺癌增生病变和57例肺炎增生病变的FHIT基因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I现象。结果联合检测微卫星位点D3S1234、D3S1300、D3S1481、D3S1313的FHIT基因阳性率(LOH和MI总发生率),在肺癌组的各级增生病变均明显大于肺炎组的相应各级增生病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基底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FHIT阳性率分别为33%(4/12) 、54%(7/13)、70%(7/10);肺炎组相应增生病变分别为7%(1/14)、12%(2/16)、18%(2/11)。在肺癌组,4个位点的FHIT阳性率比较,分别为41%(34/82)、37%(30/82)、38%(31/82)、34(28/82),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微卫星位点在肺癌增生组的LOH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I发生率(P<0.01)。结论FHIT基因的LOH现象普遍存在于癌旁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中,明显高于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表明肺癌前病变确实存在差异。此结果为FHIT基因作为判断“真正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的杂舍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c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MSI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散发性胃癌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5′端CpG岛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法检测(BAT25、BAT26、BAT40、D2S123、D5S346)5个位点的MSI,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hMLH1甲基化异常情况。结果30例胃癌标本中检出hMLH1甲基化8例.占26.7%;50例胃癌前病变中检出hMLH1甲基化9例.占18.0%;30例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甲基化。30例胃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7例,均榆测到hMLH1甲基化(100.0%);低度不稳定(MSI-L)1例,未检测到hMLH1甲基化;稳定(MSS)22例,hMLH1甲基化仅1例(4.5%)。微卫星不稳定的1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中,hMI,H1甲基化8例(53.3%),而微卫星稳定3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1甲基化仅1例(2.9%)。结论①胃癌中存在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hMLH1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②hMLH1基因启动子甲魅化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就已经存在,町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③hMLH1基因甲基化和MSI密切相关,它是导致胃癌组织出现MSI的重要吲索,MSI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FHIT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揭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激活或失活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检索并分析近几年国内外有关FHIT基因在人类多种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状况。结果抑癌基因FHIT在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和转移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结论对FHIT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多种肿瘤发生的基本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是Ohta等于1996年克隆并确定的一个人类候选抑癌基因,此基因位于3p14.2,包括FRA3B脆性位点、家族性肾癌相关染色体异位断裂点t(3;8)以及HPVl6整合位点,根据其cDNA推测的蛋白质一脆性组胺酸三联体蛋白(pFHIT)和有三价组胺酸结构域的HIT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故命名为FHIT。作为抑癌基因,FHIT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头颈部肿瘤的发生有关,现就FHIT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及组织中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特点,检测血浆游离FHIT基因的LOH在NSCLC研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银染法检测69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和新鲜癌组织标本中FHIT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D3S1300、D3S1234、D3S4103的LOH,并进行比较;15例肺良性病变患者静脉血、组织标本及5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标本作对照.对应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SCLC患者术前血浆和组织FHIT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上LOH阳性率分别为53.6%(37/69例)、72.5%(50/69例),其共同检出率达74.0%(37/50例).肺良性病变及健康人血浆中未检出该基因突变,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FHIT基因LO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血浆更易检测到FHIT基因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术前血浆FHIT基因LO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同一患者血浆FHIT基因的LOH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在78.3%(54/69)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出FHIT蛋白表达缺失,而在FHIT蛋白表达缺失的54例肿瘤组织中,有39例患者血浆FHIT基因存在1个或2个上述微卫星位点的LOH.结论 NSCLC患者血浆与肿瘤组织中FHIT基因LOH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化;LOH可能是NSCLC肿瘤组织FHIT蛋白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浆FHIT基因的LOH检测对于评估肺癌的预后、转移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是一个位于染色体3p14.2 区域的抑癌基因,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抑制PI3K-Akt-survivin信号通路和IκB-α磷酸化以及与微管结合等途径发挥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FHIT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FHIT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失活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基因治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是一个位于染色体3p14.2 区域的抑癌基因,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抑制PI3K-Akt-survivin信号通路和IκB-α磷酸化以及与微管结合等途径发挥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FHIT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FHIT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失活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基因治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胃癌预后的分子特征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MSI)在胃癌预后的价值。我们对近年来关于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MSI)与胃癌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SI胃癌有着特殊临床病理学特征:老年女性,胃窦部位,肠型,较少浆膜侵犯,淋巴侵犯罕见,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有较好的预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MSI)在胃癌中有显著相关性,在胃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鉴别诊断、预后评价、特殊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评价预后、指导化疗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FHIT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FHIT在75例乳腺癌患者、38例非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FHIT在非肿瘤性乳腺组织、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1%和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0.05),与患者的月经状况、激素受体(ER、PR)及C—erbB-2的表达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无关。结论(1)FHIT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FHIT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胃癌(GC)组织中FHIT基因的甲基化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74例GC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采用PCR检测上述标本中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GC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4%,且甲基化与GC患者的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GC组织中H.pylori阳性率为52.7%,H.pylori感染与FHIT基因甲基化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85)。结论 FHIT基因甲基化修饰在G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致癌的病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转录、Fhit蛋白表达以及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讨EBV感染对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RT-PCR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的表达,并对异常转录本进行测序;Western杂交法检测10例胃癌Fhit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50例胃癌(包括RT-PCR检测30例)EBV的感染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检测到正常大小转录本,11例(36.7%)胃癌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结果1例异常转录本缺失FHIT外显子5~7,1例缺失FHIT外显子4~7;4例(40.0%)Fhit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5例(10.0%)EBV阳性,其中4例(80.0%)同时存在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本.结论:FHIT基因及其产物Fhit蛋白的缺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EBV感染可能通过引起FHIT基因的异常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真核表达质粒pRc/CMV2-FHIT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和侵袭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携有FHIT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Rc/CMV2-FHIT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扩增,抽提纯化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pRc/CMV2-FHIT体外转染SW480细胞(SW480-FHIT),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并扩增培养,以转染了空质粒pRc/CMV2的SW480细胞(SW480-pRc/CMV2)和正常SW480细胞为对照,用RT-PCR检测FHIT的表达情况,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FHIT基因转染前、后SW480细胞增殖和侵袭活性的变化。结果 pRc/CMV2-FHIT的酶切鉴定证实含有目的基因FHIT;SW480-FHIT细胞的RT-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有明显的阳性条带,而对照组则无;MTT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质粒转染组SW480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转染pRc/CMV2-FHIT能明显抑制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力(P<0.01)。结论 应用基因转染技术重表达FHIT基因能有效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及侵袭活性,为以FHIT为靶向的结肠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 IT)基因和张力蛋白同源、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蛋白(PTE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FH IT和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FH IT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和51.3%,在癌旁组织中分别均为1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H I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转移、肿瘤分期均有关(P<0.05)。结论:FH IT和PTEN基因蛋白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二者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源性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系U87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载有人外源性FHIT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B-FHIT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myc-His(-)B分别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实验细胞分U87-FHIT组(转染FHIT基因的U87细胞)、U87-vector组(转染空载体质粒的U87细胞)和空白对照组(亲本U87细胞)。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外源性FHIT蛋白的表达;MTT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生长特性的变化。结果U87-FHIT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U87-vector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FHIT基因表达能诱导U87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具有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雅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3268-3270,3276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法,检测FHIT在37例鼻咽癌组织及1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3.2%(16/37)显著低于癌旁组100%(12/12)(均P〈0.01);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50.0% vs 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FHIT蛋白阳性率为38.5%(10/26),无淋巴结转移组为54.5%(6/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临床病理分期,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之间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58.3%vs 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FHIT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FHIT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能是判定鼻咽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微卫星分析方法观察了80例食管鳞癌中FHIT基因的缺失情况,并用RT—PCR方法分析了其中20例食管鳞癌FHITmRNA表达的变化。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析了另外65例食管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FHIT蛋白表达。结果FHIT基因旁,侧微卫星杂合性丢失(LOH)在食管鳞癌频发;750o的病例FHIT mRNA表达下调且多发生于LOH的病例,但LOH发生与mRNA表达下调并不完全一致。FHIT蛋白在食管鳞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鳞癌中FHIT基因等位丢失是食管鳞癌FHIT基因表达失调的主要机制,FHIT基因在基因组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改变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OSC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OSCC和2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FHIT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黏膜的FHIT高表达,表达阳性率为76.92% (20/26),48例OSCC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3.75%,明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FHIT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有关联,分化程度越低FHIT的表达率越低(P<0.05) 。结论: OSCC组织FHIT的表达率明显降低。FHIT对口腔癌的发生、发展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喉鳞癌(LSCC)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外显子特异PCR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LSCC(肿瘤发生部位位于声门上15例,声门24例,声门下2例;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3例,Ⅲ期15例,Ⅳ期3例;病理分级:高分化15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8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5例,阴性26例)及其相对应的喉正常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E5~E9纯合性缺失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PCNA的关系.结果:41例喉正常黏膜组织中,E5~E9无1例发生纯合性缺失.LSCC组织中,E5~E9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26.8%(11/41)、14.6%(6/41)、9.8%(4/41)、29.3%(12/41)和7.3%(3/41).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总纯合性缺失率为41.5%(17/41),且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P<0.05).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PCNA标记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LSCC组织中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可能为其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检测L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