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注射室存在的感染隐患及其有效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间医院儿科注射室的空气样本、医护人员手及医疗物品等表面样本各80例,比较采取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经实施预防管理措施后,医务人员手、医疗物品等表面及空气的合格率均优于管理前,管理前后两组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儿科注射室感染隐患主要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感染管理措施,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细节管理干预对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及器械处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实施细节化管理干预1000次/件作为观察组,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实施常规消毒灭菌管理干预1000次/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器械各方面合格率、环境中物体表面、空气及手细菌含量。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0.30%,对照组1.20%(P <0.05),观察组器械回收合格率、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分别为99.80%、99.60%、100%、99.30%,对照组97.80%、98.00%、98.90%、98.00%(P <0.05);观察组环境中物体表面、空气及手细菌含量,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专业知识合格率97.22%,对照组83.33%(P <0.05)。结论 消毒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干预提高了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及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刘玉莲  刘二珠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92-1194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医院医护人员50名消毒管理记录资料为实施循环管理前组,另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医院医护人员50名消毒管理记录资料为实施循环管理后组;实施循环管理前组采用基础管理法管理,实施循环管理后组采用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管理,比较和分析不同管理后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手卫生合格率、相同物体表面菌落数值、物品消毒的合格率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实施循环管理后组辐射台菌、洗婴台、治疗仪菌落数量分别显著低于实施循环管理前组(P<0.05);感染问题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实施循环管理前组为20.00%(P<0.05);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98.00%低于实施循环管理前组为82.00%;物品消毒合格率为98.00%高于实施循环管理前组为78.00%(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助于降低感染问题的发生率,有效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全面提升了物品消毒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循环法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本科室在感染管理上应用PDCA前后,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管理的各种监测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为观察组。结果对照期间共收治4535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81例,医院感染率为3.9%,观察期间共收治新生儿4617例,发生医院感染119例,医院感染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PDCA后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恒温箱水、使用中消毒液、层流病房的通风口合格率均高于实施PDCA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DCA循环法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6,(3):239-240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开始将PDCA法应用到医院感染管理中,比较PDCA法实施前(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与实施后(2014年1月—2015年7月)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物体表面合格率、空气合格率,同时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结果:PDCA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2.93%,相对于实施前的4.26%有明显下降(P<0.01);PDCA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物体表面合格率、空气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PDCA实施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好于实施前(P<0.01)。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规范抗生素使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运用效果。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对新生儿病房实施PDCA管理,对新生儿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奶瓶、奶嘴、医务人员手采样进行生物学培养,1个月为1个周期,对比实施PDCA后和实施前的12期结果,同时分析病房中40名医护人员卫生依从性。PDCA模式实施后各项卫生指标达标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DCA模式实施后医护人员卫生依从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DCA模式实施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均<0.05)。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刘黄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156+158-156,158
目的对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应用进行研究。方法将心胸外科病房住院患者572例按年份分两组,对心胸外科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使用、紫外线灯及医务人员手等项目进行监测,比较差异。另统计这两年的医院感染人数,对两组之间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各监测项目合格率明显高于2010年,P值均小于0.05;2011年医院感染率为1.31%,明显低于2010年的4.48%(χ2=4.94,P=0.026)。结论针对心胸外科病房的护理,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细节管理,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室空气净化层流病房投入使用的微生物监控情况。方法系统回顾本院血液透析室空气净化层流病房投入使用前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透析液进口、出口、透析用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及合格率。结果血液透析室使用层流前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监测的合格率分别为95.14%、94.6%,使用后均为100%,而使用前后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手及透析液进口、出口、透析用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及合格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层流病房能起到清除细菌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还应加强消毒灭菌及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ICU环境卫生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通过多种措施改进ICU环境卫生状况并结合调查方法,将环境卫生改善前后3次与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U内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均是混合污染条件致病菌的载体,从ICU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检出细菌多为芽孢、革兰阳性等非致病菌,但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氏菌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亦广泛存在。医院感染与环境监测结果表明,3次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逐次增加(P<0.05),病房感染率也是逐次降低(P<0.05),说明强化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 ICU感染率与环境监测合格率不存在相关关系,但这只说明环境卫生效果监测不是评价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关注指标,二者不是无关的,单纯通过环境消毒效果监测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并不能完全控制住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4月~10月对5所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55名工作人员展开调查。通过采样调查感染卫生学监测结果,并对5所医院医护人员就医院内感染相关规定的知晓率进行教育前后的对比。结果 5所基层医院感染卫生学指标进行采样,合格率分别为:紫外线强度89.02%、消毒剂浓度82.08%、物体表面80.00%、手卫生89.89%以及空气62.33%;医院人员教育对医院感染知晓情况的对比:教育前81.82%(45/55),教育后98.18%(54/55),差异有意义(P <0.05)。结论 基层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消毒质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交叉感染。方法对常用消毒剂(酒精、碘伏、新洁尔灭)、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及各种物体表面进行细菌计数测定。结果消毒剂合格率为95.79%(432/451),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91.67%(33/36);空气污染超标率为18.63%,物体表面污染率为27.3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监测工作,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应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起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对医院感染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包括制定质量标准、建立网络监控、护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过程。比较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的情况。结果应用TQC护理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明显升高并且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未采用TQC理论前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TQC理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医院门诊感染的现状,对其进行对策管理,使感染管理模式更趋向于规范化。方法了解我院门诊感染现状,并对其实施科学性管理。分别在开展管理前后2个月对门诊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各抽选200例,以发放问卷方式调查管理前后患者门诊感染发生率、满意度、服务质量等情况,调查后进行总结。结果实施后的院内感染率11%(11/10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6%(2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是96%(96/10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68%(6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施后的工作质量各方面水平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门诊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概率较高,必须实施管理对策,强化监测程度,为患者提供安全性高的就诊环境。  相似文献   

14.
熊晓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3,(35):174-175,177
目的 观察在综合性医院成立发热疾病科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 收集成立发热疾病科前的6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成立发热疾病科后的684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和总结发热疾病科管理体系、病毒隔离制度、传染疾病的报告流程、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感染监测工作以及规范操作流程的制订和实施方法,并观察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为1.75%,医患纠纷发生率为1.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36%、7.89%(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 (P<0.05).结论 成立发热疾科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水平,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驻马店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质量,探讨影响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因素,为今后加强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方法对驻马店市110家医疗机构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医疗用品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采样检测,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检测医疗机构样品980份,合格833份,合格率为85%。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医疗用品五种样品的合格率依次为93.23%、80.50%、70.53%、95.00%、96.23%,五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8.4,P〈0.01)。市级医院、区级医院、乡医院及个体诊所样品合格率依次为98.00%、88.03%、81.46%,三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9.93,P〈0.01))。结论检测项目中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率偏低,医疗机构中乡医院及个体诊所样品检测合格率较低,今后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监督指导,及时消除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提高我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选自2012年1—10月期间PIVAS施行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并对比研究实行该措施前、后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结果:2011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9%,2012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1%,在医院感染管理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VAS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67例,分为观察组(n=186)和对照组(n=18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9.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供应室细菌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全年实施细节护理作为研究阶段,2010年一般护理阶段为对照阶段。比较2010年与2011年各项指标检测合格率、供应室人员差错防范意识、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满意度。结果2011年供应室加强细节护理后,供应室各项指标检测合格率、供应室人员差错防范意识、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医院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细节护理,提高了供应室的服务质量和各科室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以及监督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对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ICU收治的1435例患者,分析强化手卫生前后免洗手消毒液的使用量和血行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强化手卫生使免洗手消毒液的使用量增加,同时医院感染率从11.31%降低到7.51%(P=0.015)。结论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对控制ICU院内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374例定为A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按照惯例进行洗手、擦手和手消毒。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591例定为B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并监督落实,科室备好消毒擦手巾和床旁快速手消毒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和侵入性操作等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发生数、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B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A组的12.6%;B组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7种,明显少于A组的15种;B组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三者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能显著减少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减少病原菌种类,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