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泰妙菌素生产菌TMⅡ09-003经紫外线(UV)照射180 s后,将菌悬液均匀地涂布于加有0.8%的氯化锂平板上,在避光条件下于温度26℃~27℃、相对湿度60%~65%的环境下培养13~14 d后,挑取单菌落,进行初筛、复筛,用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表明,UV照射180 s后,氯化锂加量为0.8%剂量对菌株的致死率为88.6%。对该剂量处理获得的诱变菌株进行了筛选,最终获得4支高产菌株,分别为TMⅡ09-236、TMⅡ09-253、TMⅡ09-441和TMⅡ09-447。  相似文献   

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结合紫外诱变筛选红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射流诱变(ARTP)和紫外照射对红霉素产生菌进行复合诱变,得到4株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菌株,4株菌的平均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5.2%;其中一株(12#菌株)经发酵摇瓶验证,红霉素发酵单位可达10029单位/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8.6%,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实验证明ARTP-UV复合诱变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产植酸酶的纯化黑曲霉用混合酶制取原生质体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经诱变后的原生质体在再生过程中菌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中选育出了一株植酸酶的高产菌株,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4.
紫外诱变选育黄霉素高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线诱变方法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菌株抗自身代谢物的特征,在添加高浓度黄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选育获得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sg2-U-5,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了5.4倍。而且突变株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4,(6):12-15
以弗氏链霉菌CK6-6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UV)、甲基磺酸乙酯(EMS)、紫外与氯化锂(LiCl)复合、甲基磺酸乙酯与紫外复合4种方法对其进行诱变。比较了4种方法的最大提高率、致死率、正变率及突变株的传代稳定性,结果发现诱变效果较好的为EMS与UV复合诱变,筛选出1株传代稳定菌株EU45-15,相对于出发菌株CK6-6,泰乐菌素产量的提高率为15.36%。经HPLC分析发现,它的最高活性组分A的含量高于对照,提高率为48.28%。同时利用豆油作为筛选物质对弗氏链霉菌进行定向筛选,筛选效果较好,筛出1株高产稳定菌株O3.6-8,效价提高率为12.15%。  相似文献   

6.
吴小刚  徐燕  曾莹 《饲料工业》2007,28(4):17-19
<正>自然界中植物性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成分组成,其中半纤维素(主要是木聚糖)的含量可达30%~35%,其在禾本科植物中含量最高。木聚糖是由木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外连阿拉伯糖和葡萄糖醛酸构成的侧链基团。木聚糖酶是专一降解木聚糖的一种复合酶,此外还有一些脱支链酶[1]。由于木聚糖在植物性原料中大量存在,使得木聚糖酶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可用于纸浆的制造和漂白,降低含氯化合物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在饲料上可以通过添加木聚糖酶来提高饲料的能量值和畜禽对  相似文献   

7.
以抑制大肠杆菌能力为指标,采用紫外-微波诱变的方法对Tu-569菌株进行选育,并以遗传稳定性试验评价正突变菌株的稳定性,以获得抑菌能力更强、遗传更稳定的高产菌株;通过观察高产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以生理生化试验和API 50 CH细菌鉴定条综合评测高产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来鉴定高产菌株的种属;通过考察硫酸铵盐析、透析处理、蛋白酶处理、加热处理、缓冲液pH值等对突变菌株胞外产抑菌物质活性的影响,探索抑菌物质的性质。结果表明,于30 cm处紫外照射240 s时,筛选出1株抑菌圈面积增大0.79倍且传代十次遗传稳定的正突变菌株T-4M-5。选取T-4M-5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当微波炉参数为P50,辐射共60 s和70 s时,筛选出4株抑菌圈显著增大且遗传稳定的正突变菌株,其中T-70-1菌株的活性最高(抑菌圈面积达到363.8 mm2)且遗传稳定性最好,是Tu-569菌株抑菌圈面积的2.74倍。T-70-1菌株具有与Tu-569菌株相同的菌落菌体形态;除不产接触酶、可耐受10%和15%的Na Cl、可利用D-半乳糖和D-塔格糖外,其余生理生化特性与Tu-569菌株相同;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T-70-1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T-70-1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可被7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该抑菌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在3.5~8.0 k Da之间;抑菌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可被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酶解的肽键;在pH值3.0~9.0范围内均有较高活性;抑菌物质对40~100℃加热处理具有较强耐受性,但121℃处理后完全失活。经紫外-微波诱变获得了一株高产抗菌肽、遗传稳定的T-70-1菌株,其胞外产抗菌肽抑菌活性较强,耐受胃肠道环境,较为耐热,在畜牧养殖业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微波诱变(700 W)和紫外诱变(10 W)处理对木霉T-YS菌株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诱变方式和诱变时间对木霉T-YS菌株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其影响作用随着诱变方式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尤其当微波诱变和紫外诱变时间分别为60 s和1 min时,培养后第2和3 d诱变的木霉T-YS菌株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及产孢量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微波和紫外诱变对木霉T-YS菌株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其最佳诱变时间分别为60 s和1 min。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拟从腐朽木材和腐质土壤中获得1种高效的纤维素酶生产菌,利用紫外线诱变技术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酶活性试验,筛选出2株纤维素酶产率较高的菌(菌株HS5、菌株1)。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菌株HS5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1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在固体产酶培养基中,以水稻秸秆为唯一的碳源,28℃培养4 d后,HS5滤纸酶(FPA)的酶活为306 U/g,羟甲基化纤维素(CMC)的酶活为592.2 U/g;菌株1的FPA酶活为214.2 U/g,CMC酶活为523.8 U/g,表现出了较好的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紫外诱变处理得到产酶能力提高的突变菌株为UR-07和URM-13。与原始菌株相比,UR-07的FPA和CMC酶活分别比原始菌株HS5提高了15.86%、16.68%,URM-13的FPA和CMC酶活比菌株分别提高了26.94%、19.03%。研究表明,经紫外诱变后,产纤维素酶真菌的产酶能力有所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两株菌株在纤维素酶的生产和纤维素类物质降解菌剂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马歌丽  韩甜甜 《饲料工业》2012,33(18):53-58
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产β-呋喃果糖苷酶活力较高的突变株YA03,其产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1.66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该突变株产β-呋喃果糖苷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产酶培养基:蔗糖11.86%、牛肉膏0.53%、MnCl2.4H2O 0.14%、MgSO.47H2O 0.05%、FeSO.47H2O 0.05%,此条件下β-呋喃果糖苷酶活力可达96.58 U/ml。  相似文献   

11.
Surfactin是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脂肽,在畜牧养殖中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野生菌株代谢产生surfactin能力弱,限制了surfactin的开发使用,为提高Bacillus subtilis S21产surfactin的能力,以B.subtilis S2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链霉素复合诱变,以期得到高产surfactin菌株。诱变筛选结果表明:经过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了诱变菌株38',其传代8次后的遗传稳定菌株,surfactin产量为0.28 mg/mL,比出发菌B.subtilis S21的surfactin产量提升了9.33倍,取得较佳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12.
链霉素抗性突变选育那西肽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那西肽产生菌N106的孢子进行紫外诱变处理(15 W,253.7 nm,距离30 cm),再利用链霉素抗性突变作为筛选模型(链霉素最低抑制浓度为3 u/mL)获得了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的高产菌株NUS146和NUS182,摇瓶发酵水平分别达到3233和3452 u/mL,比出发菌株N106的摇瓶水平2502 u/mL分别提高了29.22%和37.97%.传代试验表明,该两突变株遗传特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产纤维分解酶黑曲霉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对黑曲霉X1诱变选育(紫外、硫酸二乙酯、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获得产纤维分解酶能力强的突变菌黑曲霉,并对其产酶发酵条件和水解秸秆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曲霉X1经紫外、硫酸二乙酯及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筛选出1株产酶能力高的突变菌黑曲霉X1U4-1;与原菌相比,突变菌滤纸酶活性提高了66.7%,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22.3%,木聚糖酶活性提高了3.8%,还原糖含量(12 h)提高了6.8%。黑曲霉X1U4-1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发酵时间72 h,玉米芯∶麸皮=3∶7,接种量1.2 mL,硫酸铵浓度4%;在此条件下,滤纸酶活性达到0.77 U/g,纤维素酶活性达到93.80 U/g,木聚糖酶活性达到9 383.18 U/g。本研究表明,采用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可有效改善黑曲霉产酶性能和水解秸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饲料工业》2019,(23):51-56
以7株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抑制大肠杆菌能力、产酶特性、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枯草芽孢杆菌的蛋白酶总活力最高,淀粉酶活力最高的是巨大芽孢杆菌,脂肪酶活力最高的是地衣芽孢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是枯草芽孢杆菌,7株芽孢杆菌均对人工胃液的耐受性较强,除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外,其他5株芽孢杆菌对人工肠液的耐受性较强。通过本次研究综合分析,巨大芽孢杆菌在7株菌中的抑制大肠杆菌能力最强,产酶能力及耐人工胃液、肠液的能力也较强,具有作为新型饲料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潜力。进一步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提高该株巨大芽孢杆菌的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结果显示:最佳的诱变时间为80 s,诱变后抑菌率为90.92%,比出发菌株增加了6.16个百分点,5次传代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适合用于新型微生态制剂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的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菌株,本试验以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41245为原始菌株,采用紫外和微波两种物理方法复合诱变,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初筛和固态发酵产酶复筛。试验最终获得一株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突变株ZWWB1,在以麦秸和麸皮为基质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上培养96 h,滤纸酶活力达15.08 U/g,是原始菌株的1.81倍。经5次传代发酵培养滤纸酶活力变化不大。可见该突变菌株ZWWB1产纤维素酶能力较高且遗传稳定性较好,可考虑进一步开发应用于秸秆饲料发酵。  相似文献   

16.
以螺旋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SPM-14078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紫外线(UV)诱变和亚硝基胍(NTG)诱变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诱变处理,比较3种方法的诱变效果,通过诱变筛选出1株遗传稳定性好且具有Co~(2+)和豆油耐受性、噬菌体抗性的菌株SPMAR-1603,其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94.9%,此结果对螺旋霉素高效生产、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甘蔗糖蜜为碳源,对啤酒酵母S2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处理,旨在筛选出一株高生物量高蛋白质含量的菌株.结果表明:微波诱变后所得的正突变菌株WS208生物量及细胞蛋白质含量较诱变前明显提高,总蛋白得率达4.90g/L,是诱变前的2.16倍.菌株WS208传代6次,总蛋白得率无明显变化,表明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安普霉素作为一种广谱兽用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和某些支原体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本论文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技术结合抗性筛选方法,对安普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进行诱变选育,以期得到高产菌株。以AP-520为出发菌,进行ARTP诱变处理,ARTP最佳诱变时间是70 s,处理后的菌液在潮霉素平板上进行抗性筛选,单菌落经过48孔板大量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初筛和复筛,共进行8轮筛选试验,得到一株高产菌株AP-6023,摇瓶效价达到11444 U·ml-1,较对照提高29%,经过10次传代培养后仍能保持产抗能力,30 L发酵罐效价为10920 U·ml-1,较对照提高23%。突变株AP-6023的获得,大大提高了安普霉素的生产水平,证实了ARTP诱变技术的有效性,试验方法为其它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 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耐药性木霉T2菌株的筛选、紫外诱变与药剂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对杀菌剂有抗药性的菌株,首先测定了深绿木霉T2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选择出了最敏感的杀菌剂-速克灵。同时通过紫外光照射挑选出突变菌株,并在不同浓度的速可灵(50~800 μg/mL)培养基上驯化,最后得到了4株对速克灵抗药性较强的菌株:T2-1,T2-2,T2-5和T2-6。10次转化、菌落生长速度测定、产孢数量的测定和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此4个菌株生物学特性稳定,其中T2-6菌株显著优于其他3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