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26例为观察组,正常孕产妇2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孕产妇血浆中AT-Ⅲ、D-D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DM患者血浆中的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患者D-D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AT-Ⅲ、D-D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r=-0.848,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AT-Ⅲ、D-D,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同时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用相应的仪器进行检测,PAgT采用比浊法,AT采用发色底物法,D-D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89例脑梗死患者组,与6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上述三个项目的分析,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AT为80.6±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4±14.2%(P〈0.05);D-D和PAg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治疗前、后也有明显变化。结论 可以将AT、D-D、PAgT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髋部骨折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在术后血栓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79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22例术后血栓为VTE组;57例无血栓者为非VTE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D-D水平.结果 VTE组及非VT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D-D水平在术前及术后12 h均有显著异常(P<0.05);抗凝治疗后VTE组与非VTE组AT、D-D水平比较自显著异常(P<0.05).结论 通过动态监测骨折手术患者的AT、D-D水平对于术后VTE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的含量,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期发病时的5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AT、vWF和D-D的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D-D、vWF表达水平分别为1.19±1.56μg/ml、174.01±33.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0.15μg/ml、116.40±20.74%(P〈0.01),AT的含量(80.42±26.27%)低于对照组(101.78±11.56%)(P〈0.01)。结论这些指标可以有助于判断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以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情况,对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仁华 《当代医学》2006,12(11):8-10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住院肝硬化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20例,均检测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结果肝硬化A、B、C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均明显下降,各组均有P<0.01且随着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而下降;D-二聚体随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而升高,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两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的检测可反映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并对预防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脂水平、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指标。结果血脂检测中,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系统指标检测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指标检测中,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及早检测有助于早期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学》2015,36(10):1216-12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 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 PCT 水平分为 PCT <2.00 ng/ mL 组和 PCT≥2.00 ng/ 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 TT 、PT、APTT延长(P <0.05),PCT、DD、FIB水平升高(P <0.05),AT-Ⅲ和 PLT 水平降低(P <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 PLT水平降低(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两组 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CT <2.00 ng/ mL组比较,PCT≥2.00 ng/ mL组的患儿 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 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志坚 《当代医学》2021,27(22):9-10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110例,其中慢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50例(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FDP、AT-Ⅲ及D-D水平,比较3组检测结果.结果 慢性肝炎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FDP与D-D水平均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AT-Ⅲ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结论 检测FDP、AT-Ⅲ以及D-D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希森美康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53例子宫肌瘤患者,112例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36例,卵巢癌30例,绒癌16例,葡萄胎12例,乳腺癌18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与22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作比较,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且肿瘤恶性程度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考照价值。  相似文献   

10.
5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肝癌、肺癌、宫颈癌、直肠癌、胃癌)血浆D二聚体定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151例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各恶性肿瘤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且肝癌、肺癌、宫颈癌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较直肠癌组高(P<0.01)。结论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检验回顾性分析50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部分缓解、复发时Fbg、D-D、AT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Fb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复发组Fbg水平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D-D水平较对照组、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5);复发组AT活性较对照组及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Fbg、D—D、AT活性,可评估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52.76±17.42 ng/ml)、vWF(197.93%±32.07%)、D-D(542.75±377.14 ng/ml)比正常对照组TAT(2.75±0.77 ng/ml),vWF(67.28%±18.65%),D-D(41.96±6.57 n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P〈0.01),经维甲酸治疗7 d后下降,21 d后可达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管内皮受损、体内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应根据不同机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易栓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与D-二聚体(D-D)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方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90例易栓症深静脉血栓(DVT)重度组22例、DVT轻度组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重度组25例和ATCI轻度组23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与D-D水平.结果 DVT重度组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的AT-Ⅲ、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ATCI重度组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的AT-Ⅲ、D-D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DVT(重、轻)组、ATCI(重、轻)组的AT-Ⅲ与D-D水平呈负相关(r=-0.892、-0.363、-0.712、-0.355,均P<0.05).DVT(重、轻)组、ATCI(重、轻)组及对照组之间的AT-Ⅲ/D-D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AT-Ⅲ与D-D水平变化是评价易栓症病变及发生栓塞的敏感指标.AT-Ⅲ越低、D-D越高易栓症的风险程度就越大,D-D/AT-Ⅲ比值对易栓症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1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对照组160例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胡彩云  张小华 《血栓与止血学》2021,(6):1025-1026,1029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者血D二聚体(D-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8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对象,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子宫颈癌30例,子宫癌25例,卵巢癌25例.以同期收治的30例子宫颈炎、25例子宫肌瘤、25例卵巢囊肿为良性对照组.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D-D水平,分析其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子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 D-D)水平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此次诊断为稽留流产,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此次诊断为稽留流产,既往有≥2次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在门诊行人流术、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62例为正常早孕组。所有入组者均行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稽留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活性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与稽留流产组与及正常早孕组相比,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D二聚体联合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可预测复发性流产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检测152例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两者均明显高于中青年对照组。与健康老年组比较.出血性中风患者无明显差异,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则有极显著差异,多发性脑梗塞22例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短暂性脑缺血14例,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表明D一二聚体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作为参考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纤维蛋白原用C lauss法,D二-聚体用ELISA法,试剂均为上海太阳公司产品。结果:脑血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检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提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