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直肠滴注给药途径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观察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患儿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分别采用红羚清散直肠滴入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病毒唑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临床上给药方便,易被患儿接受,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阳清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三阳清解散和小儿清热宁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其退热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三阳清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幼科升降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治疗。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45/50),对照组为74.0%(3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流涕、食欲不振、腹胀消失时间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50例。对照1组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2组予中药口服,治疗组予同方剂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及热退时间。结果: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1组(86%)和对照2组(91.8%),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而与对照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三组热退时间比较,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与对照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结论:自拟退热合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能有效缩短热退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颗粒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比较2组疗效及主次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脘腹胀痛、发热、恶风寒、面色潮红、咳嗽、出汗及咽部红肿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且疗效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咳嗽、发热、咽痛、鼻塞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降低各症状积分,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陈丽芸  王恩杰 《光明中医》2014,29(2):333-334
目的 观察耳尖放血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耳尖放血结合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并与单纯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50例对照,治疗3天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且痊愈率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值得在儿科临床及社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小儿退热栓塞肛进行退热,观察组100例患儿应用退热合剂直肠给药进行退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主要症状,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且主要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前血常规异常,经治疗明显改善(P0.01);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退热效果快,改善血常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并随设青霉素组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红或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用药后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热毒清口服液对风热型疗效更好。结论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儿童感冒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6例感冒风热夹滞证患儿按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260例和对照组126例,治疗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健儿清解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脘腹胀痛)、次要症状(包含咽部红肿、恶风寒、出汗、咳嗽、面色)、全部症状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22.69%,总有效率为68.08%;对照组痊愈率14.29%,总有效率为51.59%,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积分和全部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和全部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后两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有效改善儿童感冒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发热、脘腹胀痛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注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急性化脓性扁体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头孢克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注治疗,疗程5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84.09%,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注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家长依从性好,值得在儿科临床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退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10月我院收诊的110例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配合中药药浴治疗,均接受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退热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评价退热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治疗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配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风热夹滞证)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以利巴韦林联合布洛芬治疗,观察组54例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基础上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喉红肿消失、咳嗽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风热夹滞证)效果显著,可更快退热,促使患儿症状改善,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裁银翘散直肠注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外感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行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用药;实验组50例,患儿行银翘散化裁治疗,直肠注药。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3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6.0%和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28.0%)和治疗总有效率(84.0%),实验组用药起效时间为(10.2±4.4)h,退热时间为(1.6±0.5)d,两项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裁银翘散直肠注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不仅收效快、疗效显著,而且能有效减少抗生素使用和口服用药给患儿带来的不适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方法:将本院门诊就诊的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采用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和口服柴黄颗粒基础治疗,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87.50%,对照组有效率占56.25%,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莉 《光明中医》2016,(6):803-805
目的观察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煮散剂,治疗3天后观察其体温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天后有效率达91.6%;对照组治疗3天后有效率达7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煮散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肯定,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蒲金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莉  夏立红 《四川中医》2001,19(10):55-55
小儿外感发热,舌苔白厚腻,舌质红,脉数或指纹紫红者,多系风热之邪乘袭肌表,内挟食滞、痰或湿所致.采用自拟方蒲金汤清热解毒、化湿导滞治疗80例,总有效率为92.25%,与西药治疗的30例比较(总有效率为63.27%)有显著性差异(P<0.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单纯食积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单纯食积发热50例,并与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50例对照,治疗3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且痊愈率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单纯食积发热疗效显著,无毒副反应,操作方便,值得在儿科临床及社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感冒在儿科发病率最高,临床又以风热夹滞型居多。本文介绍了应用消积退热汤直肠滴入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夹滞50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表里双解法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笔者应用清热导滞、表里双解法,以经验方黄花双解汤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收到较好疗效。现将2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采用复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葛根、薄荷、枳实、大黄)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5例.结果:总有效率93.3%.提示:本方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