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第一环节尤为重要,通过对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转运中常出现的医疗纠纷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以提高院前急救效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江敏 《浙江医学》2011,33(5):777-778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随着社会法制化建设的加强,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院前开放性的急救环境,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治疗、护理,家属或目击者均亲眼目睹,导致医疗纠纷在院前急救中更容易发生.院前急救护士作为急救单元中的重要一员,对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水平和救治成功率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对本急救中心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发生的22例院前急救护患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加强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中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当今社会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评价日益重视,已将其作为衡量该地区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1] .院前急救相对于院内抢救的环境和条件差,时间紧急,病种复杂多样,医护人员少,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使院前急救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挑战和隐患.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防止医患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近几年来院前急救中常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院前"盲流病人"各环节救治的分析,发现常见的安全隐患,根据社会实际,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对院前救治"不应答盲流病人"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本中心处置经验及资深急救医师的临床经验展开论述。结果:"不应答盲流病人"因失去应答能力而成为院前急救的最大安全隐患。结论:急需出台相应急救政策,合理处置该类病人,在保障该类病人正当权益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例院前急救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涉及的医学伦理学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院前急救中医疗知情权问题、院外死亡的尸体处理问题、院前急救中的医疗收费问题等方面易产生医疗纠纷。为此提出避免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一些建议:准确评估病情、弄清周边人员身份、及时与警方或调度中心联系、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完善急救诊疗记录。此外,急救人员的医疗行为要坚守相应的医疗法规和伦理学原则,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提高抢救工作质量,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之前的医疗救治.它是急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抢救生命的重要保证.其组织结构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医疗单位,也可以依附在一所综合性医院之中.其主要任务是挽救和维持伤病员的生命,缓解伤病员的症状,防止转运途中的再损伤以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不仅能有效提高救治的成功率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院前心肺复苏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用于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一组急救措施的组合。由于心搏骤停发生后的有效抢救期仅仅为数分钟,使该症的院前急救难度大大增加,这是院前复苏成功率难以提高的首要原因。根据院前急救的特殊性设计和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心肺脑复苏技术,多年来一直是院前急救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第一环节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护士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转送中常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以提高院前急救效果,减少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9.
高海芬 《中外医疗》2010,29(14):154-15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实践,从护理学角度对急救及各阶段护理工作进行讨论分析,认为科学护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 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抢救成功、康复率达98.7%。讨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收集相关的院前急救人士对院前急救中存在风险低的意见。其中调查问卷中分为5个环节,分别是电话受理环节,现场抢救环节,出车环节,转运环节以及管理环节等。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填选前10位的院前急救风险,统计不同工作年资的医护人员的结果。结果年资在5年以下的医护人员认为急救风险的前3位是患者信息不准确,院前急救的环境局限以及患者疾病多变性和复杂性;而工作年资5年到10年之间的人员的急救风险前3位是患者疾病多变性和复杂性,患者信息不准确以及对患者情况评估预见能力不足;而工作年资在10年以上的医护工作人员则认为是患者疾病多变性和复杂性,对患者情况的预估能力不足以及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结论加强对院前急救的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急诊抢救时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急诊科抢救的83例心脏骤停患者、4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当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不同医生的治疗观点分为二组:A组: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结合药物治疗;B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心跳,血压,统计比较两组恢复正常心跳的成功率。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对比统计,A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36例(85.7%)和23例(100%)。B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23例(56.1%)和15例(68.1%)。A组恢复正常心跳成功率较B组高。结论在急诊抢救领域中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体外起搏的临床疗效较好,抢救成功率高,并且使用安全、简便、快捷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预防和抢救心脏骤停的好手段,值得在临床急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发生猝死时的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科1例心脏长大猝死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予呼吸机辅助呼吸17 d等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做好心脏长大患者的专科护理,备齐急救药品、器材,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心搏骤停,做好抢救准备,可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促使患者尽快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基层部队卫生员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为教学计划提供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方案。方法对全省基层部队卫生员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4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结果①调查形式与培训意愿:表式问卷调查中愿意接受培训者为99.5%,面谈调查中愿意接受培训者为100%。②培训前掌握程度:表式问卷调查者中59.3%通过相关途径有所了解,37.6%基本掌握,3.1%未掌握;面谈调查者中53.4%通过相关途径有所了解,42.2%基本掌握,4.3%未掌握。③培训后效果:培训后卫生员对四项技能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结论基层部队卫生员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接受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体现了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在部队卫勤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中无创临时起搏技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时的疗效,为提高该病症的急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上)和心脏停搏的患者103例,分组进行无创起搏及药物治疗后观察。结果起搏组中A1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13例起搏成功,起搏成功率为541%。平均起搏阈值为(8125±1758)mA。起搏组中B1组29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28例心脏起搏成功,平均起搏阈值为(68.45±1087)mA,成功率为96.5%,所有进行无创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药物组中A2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有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20.8%;B2组26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7例患者经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心率提升,血压上升可以减轻头昏,昏厥症状,治疗有效率65j%,起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抢救成功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应用无创临时起搏,治疗效果好。特别适合于狭小抢救空间,缺乏众多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应用,为院前急救心脏急症患者开辟新的抢救途径。因此临床实践中应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基础原发病对CPR抢救成功率影响不大。结论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采用改良胸外按压术,尽早除颤并及时、有效、合理地使用复合药物,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脑氧气消耗量,在有效地辅助心肺复苏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脑复苏。另外,加大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探讨提高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及其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1年4月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院内1例,发病至施救时间<4 min,复苏成功;院前22例,发病至施救时间10~20 min者5例,≥20 min 6例,无目击者、时间不详者11例,均未复苏成功。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发病至施救时间非常重要,应积极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使第一目击者能够熟练实施高质量的单纯胸外按压;同时应对心搏骤停的高危人群积极防控,避免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搏骤停发病率,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护理之隐患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隐患,寻求最佳应对措施,减少医疗护理纠纷,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1677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和效果。结果:本组病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尤其是及时消除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隐患,为院内急救赢得了时间,纠纷发生率为0,患者满意率达99.5%。结论:及时发现院前急救护理中的诸多隐患,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或杜绝医疗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  相似文献   

19.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