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侧卧位和牵引床平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体位不同分为平卧位组(在牵引床平卧位下采用PFNA治疗,39例)和侧卧位组(在侧卧位下采用PFNA治疗,4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影像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8(12.4±2.3)个月。切口长度平卧位组短于侧卧位组(P<0.00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短(少)于平卧位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医源性骨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尖顶距<25 mm例数平卧位组多于侧卧位组(P<0.05)。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平卧位组明显优于侧卧位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和牵引床平卧位下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牵引床平卧位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及维持,且操作简便、切口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X线引导下乳腺二维和三维导丝定位活检术(WLBB)的准确性、患者舒适度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乳腺摄影发现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患者71例,其中29例接受X线引导二维WLBB,42例接受X线引导三维WLBB;分别测量导丝分叉点到病灶中心点的距离,同时对患者舒适度进行评分,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维WLBB导丝分叉点到病灶中心点距离为(5.1±1.3)mm,小于二维WLBB[(7.6±1.7)mm,P〈0.001];在患者舒适度评分方面三维WLBB优于二维WLBB(P〈0.05);二维、三维WLBB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WLBB的准确性、舒适度优于二维,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X线动态测量膝前交叉韧带长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侧位X线片下分别测定膝关节屈曲90°及过伸位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等距点(i点)到胫骨等距点(T点)的距离,并比较在2种体位下其长度的变化,评估关节镜结合X线透视双监视法行ACL等距解剖重建的影像学效果.方法 门诊随机抽取50名志愿者,行膝关节侧位X线片检查,在PX电子系统下找到屈曲90°及过伸位ACL的i点和T点,测量两点间距离,并比较在屈伸过程中两点长度的变化.结果 屈曲90°时i点到T点距离的95%可信区间为(25.43±0.455)mm,最大值为29.22 mm,最小值为20.29 mm;过伸位时i点到T点距离的95%可信区间为(26.90±0.436)mm,最大值为29.76 mm,最小值为23.10 mm;过伸位与屈曲90°时两点间距离之差的95%可信区间为(1.47±0.204)mm,最大值为3.33 mm,最小值为0.47 mm.结论 术前X线片测量及术中关节镜结合X线透视双监视法可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对ACL的股骨等距点及胫骨等距点行准确定位,可达到生理性等距重建的要求,同时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可在大多数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牵引床平卧位和无牵引床侧卧位两种体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体位的不同将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牵引床平卧位组(采用牵引床平卧位下行PFNA治疗,24例)和无牵引床侧卧位组(采用无牵引床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2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牵引床侧卧位组均短(少)于牵引床平卧位组(P<0.01);术后颈干角无牵引床侧卧位组大于牵引床平卧位组(P<0.01)。尖顶距、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床平卧位和无牵引床侧卧位两种体位下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无牵引床侧卧位下手术视野暴露更清晰,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侧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蛙氏位、C型臂头倾法、半侧卧位法三种股骨颈侧位透视方法的准确性,制定术中透视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0-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9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分别采用三种方法透视股骨颈侧位,其中31例为患髋外展外旋屈髋屈膝蛙氏位(蛙位组),31例为头侧倾斜50°(头倾组),30例为向后推患者躯干使其冠状面与手术床成20°的半侧卧位(半侧卧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矫正侧位安全距离、矫正刀片侧位轴线角、冠状位复位情况、术后外旋畸形、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头倾组手术时间较蛙位组、半侧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侧卧组矫正侧位安全距离较蛙位组、头倾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蛙位组矫正刀片侧位轴线角较半侧卧组、头倾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侧卧组外旋畸形发生率高于头倾组、蛙位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SPECT/CT引导Sens-cure针穿刺定位肺小结节(直径≤10 mm)的价值。方法对19例肺小结节患者行SPECT/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定位,共定位21个肺小结节;之后行VATS,根据定位器位置寻找靶病灶,并予以局部楔形切除。观察定位成功率、穿刺定位时间、肺结节大小、胸膜下距离、并发症及病理类型等。结果经皮穿刺定位肺小结节成功率100%,平均定位时间(15.0±3.1)min;病灶最大径(7.1±1.8)mm,胸膜下距离(17.8±5.8)mm;而后均成功完成VATS,完整切除靶病灶,无脱靶。术后病理诊断其中16个(16/21,76.19%)为病变恶性。穿刺后并发症包括少量出血2例、少量气胸3例。结论VATS术前SPECT/CT引导Sens-cure针穿刺定位肺小结节安全有效,可提高VATS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的个体差异. 方法对100名健康受试者的膝关节侧位片在PX电子系统下找到股骨等距点(i点),测量i点到髁间窝后缘过顶点(OT)距离,先用2×2析因分析探讨四组年龄段(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中年龄、性别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再用SNK-q统计学方法对这四组年龄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i点至髁间窝后缘过顶点距离为7.5~15.1 mm,平均(10.5±1.4)mm.不同年龄组间i点至OT点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3,P=0.042),不同性别间两点距离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245,P=0.042),而年龄与性别这两因素之间无明显交互效应(F=0.456,P=0.714).20~30岁组与>50岁组、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0岁与20~30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0岁、40~50岁、>50岁组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距点的测定应有个体差异,术前X线片测量及术中双监视法有助于准确定位等距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股骨内、外髁切迹连线与股骨远端中心轴线的相对关系,证实以内、外髁连线作为膝关节置换股骨髓内定位点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行膝关节置换的病人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32膝)。观察组术中根据股骨内、外髁切迹连线与股骨内侧髁外侧缘延长线交点作为股骨髓内定位进针点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膝关节置换技术定位。观察应用两种定位点与股骨解剖轴线出口点的距离、术后股骨假体外翻角、下肢力线偏差。结果股骨解剖轴线与髁间窝最高点前方的平均距离为(14.27±2.48)mm。观察组中定位点距股骨解剖轴线的平均距离为(1.1±0.37)mm,对照组定位点距股骨解剖轴线的距离平均为(3.22±1.45)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测定两组下肢力线偏差及股骨假体的外翻角,观察组为(2.49±1.27)°,对照组为(3.81±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假体外翻角观察组为(88.6±2.71)°,对照组为(86.7±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内、外侧髁切迹连线与股骨内侧髁外侧缘延长线交点确定的股骨髓内插入杆定位点更精确、个体差异更小,可为术后获得良好的股骨假体力线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型颈椎患者颈椎中立、常规侧位X片解剖数据的差异,讨论较有诊断价值的侧位X片。方法150例颈型颈椎病人随机分为甲组(70例)与乙组(80例),甲组先拍摄中立侧位X片,后拍摄常规侧位X片,乙组则相反。测量甲乙二组病人X片的颈椎弧弦距、颈椎(2-3、3-4、4-5、5-6、6-7)间隙前后缘的距离,进行t检验。结果1.颈椎弧弦距: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分别为(2.2±5.5)mm、(7.9±6.3)mm。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分别为(2.1±4.7)mm、(7.8±5.0)mm。甲乙二组相同侧位弧弦距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侧位弧弦距有统计学差异(P0.001)。2.颈椎4-5间隙前后缘的距离: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前缘分别为(3.4±1.1)mm、(4.1±1.2)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后缘分别为(2.1±0.8)mm、(1.7±0.8)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前缘分别为(3.3±1.0)mm、(3.8±1.1)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后缘分别为(1.9±1.0)mm、(1.7±0.8)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甲乙组相同侧位相同前缘或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3.颈椎(2-3、3-4、5-6、6-7)间隙前缘、后缘距离测量统计结果基本上同颈椎4-5。4.颈椎间隙总均值,中立与常规侧位片组分别为(2.64±0.58)mm与(2.79±0.61)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对于颈型颈椎病来讲,颈椎中立侧位与常规侧位X片是有差别的,中立侧位X片较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尝试建立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定位及测量系统,为临床实现个体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名志愿者,对其双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观察、圈画、标定ACL股骨止点双束印迹,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外髁滑车相交点O点;尝试测量ACL印迹长、短轴,两束中心点距离与股骨干之间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及印迹边缘至股骨髁软骨缘的距离等. 结果 采用DSCT技术再现的ACL股骨止点印迹为一凸起、平坦、形态不规则、灰度一致但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在股骨外髁三维模型上,成功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的“三点两角”定位系统.印迹长轴平均为(16.5±1.8) mm,印迹短轴平均为(8.0±1.3)mm,印迹角度平均为8 3°±4.9°,双束中心点距离平均为(7.8±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最近距离平均为(1.6±1.5)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近距离平均为(1.7±0.9)mm. 结论 采用DS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重建ACL股骨印迹;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三点两角”定位法更适用于关节镜下定位,实现ACL解剖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的CT解剖特征.方法 在36例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骨冠状位CT图像上,分区测量下颌神经管内缘与下颌骨舌侧骨壁(舌侧指数)、外缘与颊侧骨壁(颊侧指数)、下缘与下颌骨下缘(下缘指数)间的距离.结果 第2前磨牙下颌神经管舌侧、颊侧和下缘的骨壁厚度指数为(4.71±1.25)、(2.77±1.02)、(2.92±0.83)mm,第1磨牙区为(2.64±0.99)、(4.33±1.12)、(2.38±0.72)mm,第2磨牙区为(2.44±0.76)、(4.20±0.89)、(3.38±1.31) mm,以上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第2前磨牙区至第2磨牙区,神经管偏舌侧走行68侧(94.4%),偏颊侧4侧(5.6%);颏孔开口于第2前磨牙区17侧(23.7%),开口于第1前磨牙区与第2前磨牙间55侧(76.3%);下颌神经管分支2侧(2.8%).结论 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大体走向为起于下颌孔,偏舌侧和下颌骨下缘走行,止于颏孔;存在下颌管分支、走行偏颊侧、颏孔后移等变异,应引起手术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3.
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壁全层缺损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全层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在胃体部全层切开直径2cm的缺损后,第1组不缝合胃壁缺损.第2组用金属夹夹闭胃壁黏膜层.第3组用金属夹夹闭胃壁全层,第4组用3-0丝线缝合胃壁全层。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处死各组动物,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定创面爆破压;并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创面炎性反应及组织纤维增生情况。结果第1组动物术后34h内全部死亡,其他各组动物均良好存活.所有存活动物无腹腔内出血和感染表现。第2、3组与第4组相比,手术耗时短[(45.8±1.6)min和(42.5±1.5)min比(48.0±1.4)min,P〈0.05];第3天创面爆破压低](36.9±4.6)mmHg和(39.8±4.1)mmHg比(50.5±4.2)mmHg,P〈0.05];第7天创面爆破压3组间差异无统计尝意义[(95.0±7.9)mmHg、(97.8±6.8)mmHg和(98.5±7.0)mmHg,P〉0.05]。相同时间点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金属夹缝合组炎性反应较轻,Masson染色反映创面愈合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金属夹缝合胃部全层缺损,无论夹闭胃黏膜层或全层组织,均能达到与手术缝线缝合相同的临床愈合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胫骨平台止点,为临床生理等长重建ACL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并测量胫骨平台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前缘之间直线距离(AP)、在该径线上ACL胫骨侧止点中心至胫骨平台前缘之间距离(IA)、ACL胫骨止点中心至PCL前缘切线距离(DL),并计算IA/AP的比值。结果IA为(19.5±2.8)mm,AP为(38.5±3.6)mm,IA/AP为(50.6±4.8)%,DL为(16.3±2.0)mm。结论MR I可用于测量ACL胫骨侧止点,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中点稍后方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CT三维重建在胸椎间孔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到棘突尖距离、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①T1-3椎间孔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为(20.5±3.0)mm,T4-6为(5.1±4.7)mm,T7-9为(4.4±2.0)mm,T10-12为(19.6±5.4)mm。②在T7处,椎间孔至正中线和棘突尖的距离最近,分别(15.2±4.8)mm和(44.3±5.9)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加。③椎间孔前后径为(9.8±1.4)mm。④椎间孔上下径(12.1±3.5)mm。结论胸椎间孔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的生长规律,并探讨顶骨外板修复颧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15头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每头小型猪颅面部左右侧随机分为实验侧和正常对照侧。获取15头小型猪8周、12周、16周、20周龄时头颅三维CT扫描数据,用Mi mi cs10.01软件对头颅三维数据进行处理,对重建三维图像进行测量,获得8周龄小型猪30例颧弓的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数据,并获得12周龄、16周龄、20周龄小型猪15例正常侧颧弓长度、高度、厚度数据及顶骨厚度数据。比较各个时间点颧弓厚度及顶骨厚度,并绘制8周至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生长曲线。结果:8周、12周、16周、20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为分别为(28.18±0.94)mm,(29.64±1.23)mm,(30.86±1.19)mm,(31.86±1.63)mm;颧弓高度分别为(12.80±1.56)mm,(13.95±1.47)mm,(15.00±1.43)mm,(15.94±1.53)mm;颧弓厚度分别为(3.00±0.51)mm,(3.46±0.39)mm,(3.80±0.48)mm,(4.05±0.48)mm;顶骨厚度分别为(3.68±0.86)mm,(4.44±1.04)mm,(5.07±1.25)mm,(5.85±1.89)mm。各个时间点顶骨厚度均大于颧弓厚度(P〈0.05)。8周至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生长曲线平稳向上。结论:8~20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颧弓长度、高度、厚度及顶骨厚度稳定生长,顶骨与颧弓相比具有更厚的厚度,具有制成颅骨外板进行颧弓重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自制[牙合]重建器在OSAHS口腔矫治器重建咬[牙合]中的作用,探索一种操作简便、重建咬[牙合]效果确切,能精确控制下颌在垂直向、前后向及前牙中线位置,且医患双方都易于接受的OSAHS口腔矫治器重建咬[牙合]新方法。方法:[牙合]重建器按照垂直向需打开的距离不同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每种型号又按照下颌需前伸的距离不同分3个挡位,每个挡位相距5mm、[牙合]重建器前端设前牙中线引导位。热凝塑料制作,含氯消毒剂消毒,可重复使用。30例研究对象(男23例,女7例),年龄(24.3±53.8)岁。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按照OSAHS口腔矫治器的枪重建要求使用传统枪蜡和自制枪重建器进行咬枪重建,随机数字表选择使用传统[牙合]蜡和自制枪重建器进行咬枪重建的先后顺序,主客观指标对自制[牙合]重建器和传统[牙合]蜡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枪重建的临床效果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为:秒表记录两种方法进行咬枪重建全过程所需的时间;主观评价指标为:采用满意度量尺来衡量研究对象对两种咬枪重建的方法与过程的满意程度。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用自制枪重建器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牙合]重建的时间为(2.11±0.64)min,用传统牙A蜡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牙合]重建的时间为(13.85±8.51)min,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满意度调查方面,30例研究对象对[牙合]重建器的满意度分别为8.1±0.62,对传统枪蜡的满意度分别为2.5±0.81,枪重建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枪蜡,两者差异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枪重建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重复性好,由于其能准确引导患者下颌在垂直向、前后向与前牙中线的精确位置,故使咬枪重建的过程简单  相似文献   

18.
鞍区锁孔手术入路的颅底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鞍区病变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为选择合适的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67个(134侧),观察额窦开放情况和眶顶板上骨嵴(大脑轭)的形状,游标卡尺测量每例标本双侧大脑轭(眶顶板上的骨嵴)的最高高度。在15个颅骨标本上分别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测量锁孔中心到达前、后床突的手术距离和相关的手术角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额窦开放52侧(38.8%)。大脑轭的形状以多尖形和斜梁多尖形为主,高度≤2.50 mm者36侧(26.9%),≥2.51 mm者98侧(73.1%)。四种手术入路中,锁孔中心与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颞下入路[(4.87±0.47)cm、(4.93±0.45)cm]最短,额外侧入路[(6.45±0.30)cm、(7.83±0.54)cm]和眶上入路[(6.47±0.28)cm、(8.31±0.34)cm]最长。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40.83±1.11)°、(37.86±1.37)°]〉眶上入路[(10.23±0.90)°、(12.29±0.86)°);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21.21±0.45)°、(20.10±0.63)°]〉翼点入路[(5.49±0.30)°、(9.84±0.58)°]。结论额窦的大小、大脑轭的形状和高度、手术操作的深度以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术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DCT高清(HD)与非高清(NHD)扫描模式显示不同内径支架的区别。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的55例连续性患者,其中29例采用HD模式扫瞄(HD组),平均年龄(57.6±9.5)岁,体质指数(BMI)平均为(27.69±2.72)kg/m2,植入支架49枚;26例采用NHD模式扫描(NHD组),平均年龄(61.5±10.7)岁,BMI平均为(25.94±2.89)kg/m2,植入支架47枚。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式扫描,管电压120kV,根据患者BMI设定管电流(350~690mAs)。观察测量所有支架内径,并对图像质量予以评分(1~3分)。分别计算两组支架的平均内径测量值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88枚支架符合可评价条件。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4,P0.05)。HD组支架平均管腔显示率(56.45±9.20)%,NHD组为[(49.52±9.45)%,t=3.482,P0.05]。两组显示内径2.50mm支架与内径≥4.00mm支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内径2.75mm、3.00mm、3.50mm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DCT HD扫描模式对内径≥2.75mm且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NHD扫描模式;对于显示内径2.75mm或≥4.00mm支架,两种扫描方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胃切除的12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1例,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分别行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月行胃排空试验和食管下段pH值测定以评估患者食管反流情况.追踪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2月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空肠间置吻合组、食管残胃后壁吻合组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分别有1例(2.4%)、10例(24.4%)和7例(17.1%)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分别有1例(2.4%)、7例(17.1%)和8例(19.5%)患者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钡剂反流入食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6.9±0.2、6.8±0.1和6.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年,3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劳、恶心呕吐、疼痛症状、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空肠间置吻合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近端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均能够满足消化道重建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空肠间置吻合重建术在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是比较理想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