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莉莉 《兰州学刊》2007,(9):180-181
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关系、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传统绅士阶层的剧烈变动,标志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历史变迁.文章着重阐述了晚清绅士阶层的分化与流向的主要表现、特点、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经历了初步动摇、再次动摇、初步崩溃和彻底崩溃四个阶段.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有其必然性:晚清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条件的变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中,出现了一个与原来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人们由此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不足;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信仰的动摇.  相似文献   

3.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0):203-205
始于晚清的法律制度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的近代化是通过调整旧法体系和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法律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晚清时期湖北商品博览会和南洋劝业会的举办为重点,阐明商品博览会在晚清发展的一般历程,论述了商品博览会在晚清新政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近代化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6.
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丧失了一个较为良好的政治改革时机,它已经不具备实现政治变革的主体资质。财政危机、经济破产以及严重的民族矛盾和族群冲突,导致了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历史与现实启示:民主宪政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瓶颈;危机变革不但不能缓和社会政治危机,更不可能根本解决现实社会政治危机;当今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实行民主宪政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之洞是晚清文化转型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其一生以“儒臣”自诩,以卫道自任,为挽救儒学的衰亡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其举措却恰恰加速了传统儒学的没落,如《劝学篇》“独特”的卫道思想实际上宣告了晚清儒学复兴活动的失败;他将“保国”视为“卫道”的前提,为此而大规模地兴办学习西学的专科学堂,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极大冲击;由他主持的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则拆去了儒学的社会基础,给儒学以致命的一击.他晚年对此有所反省,并力图补救,但为时已晚.儒学的没落,卫道活动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文化来说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对张之洞来说则是一场悲剧,而由此反映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诸多问题更是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晚清贵州鸦片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贵州是中国鸦片的重要产区之一.而鸦片的种植和贸易与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过去,对此研究不多,论著较少,本文拟对晚清贵州鸦片的输入和种植,贸易和路线、清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等课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鸦片的输入及种植经过熬制、提炼,以吸食为主要功能的鸦片,早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就输入中国,但流入内地甚少.清朝中前期,贵州并无鸦片输入记载.鸦片输入贵州是在鸦片战争前不久.据《贵州烟毒流行回忆录》称:"作为吸食毒品的鸦片自何时流入贵州的……可以初  相似文献   

9.
论晚清言情小说的主题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4,(4):97-100
晚清言情小说上承明清人情小说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小说之高潮,是二十世纪之初文化转型期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家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晚清言情小说形成了"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晚清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为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政治史研究室邀请部分在京学者参加了“晚清国家与社会”学术论坛。与会者就晚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演变、特点,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如何促进晚清政治史、社会史以及两者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治改革中的经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史上政治改革的呐喊不断激起千层浪 ,改革运行中的经济因素却在顽强地制约着改革的烈演 ;并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则又导致了政治统治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变动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需要财政经济的支援 ,更取决于清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中国近代化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不足以涵盖晚清改革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思潮角度考察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流变相始终 ;在晚清纷呈迭现的社会思潮中 ,均可看到桐城派的身影。桐城派在晚清各期的主要代表往往也是当时社会新思潮的代表或积极参与者 ,如经世致用思潮中的姚莹 ,洋务思潮中的曾国藩、黎庶昌 ,早期变法维新思潮中的郭嵩焘、薛福成 ,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吴汝纶。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桐城派既有迎合清王朝的一面 ,也有适应社会思潮发展、与世俱进的一面 ,不能因桐城派最终落后于时代而予以全面否定 ,更不能因此把桐城派视为文学上保守、政治上反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媒介 ,晚清印刷出版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了民间文化的繁盛 ,加剧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同时 ,中国传统士大夫也随着传播媒介的商业化与工业化而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新式知识分子 ;而租界特殊的政治格局则为印刷出版文化提供了批判专制国家的舆论空间。由此 ,晚清上海印刷出版文化所荷载的公共舆论呈现出独立性、公共性、批判性等特点 ,对这一时期上海公共领域的体制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的晚清重商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经济改革开放,探求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日多,晚清重商主义研究即属其一。除以重商名义发表的文章外,同时还有论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对晚清重商主义进行专门的论述。重商主义相对于中国行政系统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思想是一个转变,本文尝试对其做一个粗略和简要的述评,以把握晚清转型时的政治经济思潮的转变。一、晚清重商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1、关于重商主义的含义。大多研究者都把重商理解为重视商业之意。在此基础上,宋宁指出:“重商主义”思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以王韬、马…  相似文献   

15.
石方杰 《江汉论坛》2004,(12):130-133
湖北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与宋、鲁并列为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夕,湖北教育再也没有达到那样显赫的位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北不仅是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点,而且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中心。晚清湖北教育事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巨变,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许多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促成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新式教育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晚清通俗小说<女侦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暗杀与爱情两条线索的梳理,透视晚清知识精英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关注与吸取.而来自于俄罗斯的"虚无党人"的理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体现在当时的小说作品中,即为主人公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担任了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导,广学会是其建立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团体。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诸多形式,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其不仅成为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而且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广学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应当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小说史上,晚清时期的小说最为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代仅就现在能知道的小说已至少在二千种以上。同时,晚清小说在内容与结构方面又独具特色。形成这特色以及造成这繁荣的原因,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外,与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报刊媒体的发展有着密不...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互保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地方势力公开与中央对立,体现了汉族地方官僚的成长及其对中央的相对独立,反映了半殖民地社会下中国南北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上发展的不平衡,加速了晚清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京 《中州学刊》2004,(6):135-139
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到"洋"再到"新"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因改朝换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民国以后社会风尚的变迁而继续发展,在它的影响下,社会风貌不断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