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四川省简阳市鳌山公园的生态型山地公园规划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地形现状、植被现状,具体分析了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对现状植被进行评价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保留现状乡土植物的基础上,为再造鳌山生态林带,优化鳌山公园绿化景观而进行植物规划与生态廊道设计.植物造景规划在讲究适地适树和生态前提下,采用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种不同的植物带分区,规则式主要分布在文化体验区,采用植物的对植、群植等形式规则种植;自然式则横贯公园南北,以四季的季相变化为主题,体现自然的亲和力;混合式主要分布在休闲度假区,以水为线串联各个孤立的景点.生态廊道的设计应该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多元化原则,注重于山脉廊道体系和道路、河流型生态廊道的建设.选取并介绍了几种造林推荐树种,以利于植被恢复和边坡绿化.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型山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地公园的景观格局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及植物群落与其他公园生态系统的差距巨大.笔者在分析了影响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格局的因素之后,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找出优化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方法,旨在通过遵循地形和自然生境,合理配植植物群落,营造和谐的植物群落空间结构,最终达到增强植物群落视觉效果,优化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山地公园建筑的类型和特点出发,总结了自然生态观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对建筑规划的启示,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影响山地建筑的5个影响因子,即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最后从生态设计、视觉设计、情感设计的角度说明了山地公园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为山地公园的建筑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包括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相结合建成旅游景区;将整个遗址区建设成森林公园;将遗址保护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4种主要模式.笔者强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要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和出发点,在这一前提下,以我国已建或在建的遗址公园,如甘泉宫遗址、武侯墓、黄帝陵为例,说明大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是如何构成园林景观空间格局的;通过圆明园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实例说明中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分割;例举微地形坡地地形利用、微地形叠石理水、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利用、微地形功能利用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小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的景观节点,具体介绍了微地形利用可达到空间分割、实现控制、塑造美学价值、改良小气候的作用.最后笔者罗列出西方古典园林中地形利用与塑造的实例,并借鉴了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的作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出对遗址公因设计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阐述了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并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规划的实例,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点、原则和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景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起着关健性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主要考t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集合了景观感受层面、大地景观规划、精神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为其他公园以及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实践蓝本.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线公园的案例分析,了解如何更好的尊重场地的自身地域特色,体会新的景观设计。探讨"植——筑"的公园整体设计核心策略。从而,通过对软性的植物,硬性的铺装,线性空间的再利用和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的分析。最终探讨城市的发展与废弃场地的再利用,我们如何尊重场地地域特色进行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8.
根据重庆市山地地形水资源实际情况,针对水资源景观的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以促进城市景观建设、提高重庆城市景观形象.  相似文献   

9.
以天津市松江区农业温室公园为例,介绍了其基于生态、经济、景观、功能性、科普性以及将情感与植物有机融合的原则,将园区景观分为"农艺新科""蔬菜树""南国果园""蔬菜吧"4个部分,分别分析了各园区的景观布局和设计方案,以及植物种植布局,强调了温室公园科普及休闲、娱乐兼顾的功能,突出了其将人造景观和高新农业相结合,并展示艺术与农业有机结合的特色,以期为该类型的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菏泽市环城公园绿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布局特色、景观特色和功能效益,总结了菏泽市环城公园的树种选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