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强  赵滢  孙威  乔麟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312-313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 60例胃癌患者的 2 187枚淋巴结应用抗上皮细胞膜 (E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被检病例的 61 7% (3 7/ 60 ) ,淋巴结的 3 6% (79/ 2 187)存在淋巴结内癌的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P <0 0 5)。微转移阳性组的 5年生存率(2 8 6% )明显低于阴性组 (79 8% ) (P <0 0 5)。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过程 ,并与胃癌的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 ,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43例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的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453枚。结果 43例胃癌患者中16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7.2%)。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且PT3、PT4患者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程度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癌(P<0.05)。微转移检测使28.1%的胃癌重新分期。结论 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胃癌的微转移检测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癌抗原(CA72-4)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可切除性胃癌病人的385个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单克隆抗体联合检测共检出17例(26.2%)胃癌33个(8.6%)淋巴结有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组织分型、侵袭胃壁深度有关(χ2=6.776、10.860,P0.05)。随访28例病人,5例检出淋巴结微转移,其中无复发组2例,占9.5%(2/21);复发及死亡组3例,占42.9%(3/7),复发及死亡组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χ2=3.977,P0.05)。有微转移者5年生存率(65.3%)明显低于无转移者(87.4%),差异有显著性(χ2=16.590,P0.01)。结论单克隆抗体联检可以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提高临床病理分期准确性,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宇  周岩冰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4):309-311,31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通过对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资料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BorrmannⅠ、Ⅱ、Ⅲ、Ⅳ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75%、61.27%、72.54%和88.89%(χ^2=18.25,P〈0.01);T1、T2、T3、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69%、36.84%、75.52%、88.24%(χ^2=102.73,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77%、34.38%和71.86%,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11%和71.87%;直径〈3.0cm、3.0~5.0cm和〉5.0cm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6.72%、71.22%和81.67%(χ^2=97.09,P〈0.01)。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63.68%。不同分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所在部位有关,上部和中部以No3组最常见,下部以No6组最常见,其次为No3组。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形态、分化及浸润深度有关;胃癌中淋巴结转移率第一站最高为No3、No6组,第二站为No7、No8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有效手段。方法以^99mTc标记的硫胶体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使用7探测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对4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收集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SLN行多层次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乳腺癌检出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5.1%(39/41例)。在常规病理学检查SLN无转移的20例中,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4例SLN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SLN微小转移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P〈0.05)。结论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胃癌诊断技术的完善和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在实践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本文对我院和瑞金医院近三年来286例胃癌不同分区各组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不同胃癌分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进展期胃癌的部位、大小、浸润胃壁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以及浸润生长方式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癌肿部位、浸润深度、浸润生长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最密切,癌肿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缺乏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细胞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胃癌细胞DNA含量、S期细胞比率(SPF)和G2/M期细胞比率(G2/MPF)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异倍体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及SPF显著高于二倍体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转移距离越远,也常发生在异倍体瘤。而G2/MPF则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胃癌细胞DNA含量、SPF与淋巴结转移个数、转移距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忠  叶智勇  丁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46-1249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胃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进行E-cad蛋白检测。结果:8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E-cad表达率为55.00%。E-ca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参数无相关性。E-cad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5.48%和32.26%。E-cad的表达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呈显著相关(列联系数R=0.4978,P<0.05)。结论:E-cad的表达与胃癌分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癌根治术加改进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D4)与胃癌根治术(D2)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并发症发生率变化。方法30例进展期胃癌行改进的D4,73例行标准的D2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改进的D4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结论进展期胃癌如条件许可在D2基础上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D4)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研究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淋巴结 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示50例Dukes‘B期患者128枚淋巴结中发现10枚淋巴结CEA表达,有淋巴结CEA表达的6例患者全部在术后5年内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而其他44例患者只有5例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RT-PCR法示11例肠癌的44枚淋巴结中有12枚淋巴结CEA mRNA表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仅发现3枚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法发现4枚淋巴结CEA表达。结论 存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基于RT-PCR的CEA检测可作为早期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一种手段,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范围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并有跟踪回访的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选择不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56例行D2根治术,平均生存期(46.0±6.2)个月;40例行D3根治术,平均生存期(48.0±5.1)个月。结论进展期胃癌D2和D3根治术对患者的预后没有差别,D2根治术是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越大,术中出血越多、术后并发症越多。  相似文献   

16.
32 cases of gastric careinoma radical operation Ⅲ in NO stage were performed from 1981-1984 which 34lymph nodes per ease. were checked 1087 in total ( Male 25 ard female 7).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umor in size,rnorphology, histology and patient survival rate.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trmor metastasis was related with histology and without its size and morphology. The survival rate prognosis were rel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but negative 1o size, morphology and histdo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CK19-mRNA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130枚盆腔淋巴结,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CK19-mRNA的表达,取子宫内膜癌癌组织做阳性对照,取5例良性病变的子宫组织及盆腔淋巴结10枚做阴性对照。结果CK19-mRNA在20例子宫内膜癌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在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内膜组织及淋巴结中均未表达。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测仅1例发现癌转移,而应用RT-PCR检测有7例CK19-mRNA呈阳性表达,即可证实有肿瘤细胞的微转移。结论通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中CK19-mRNA的检测,进一步确定其临床病理分期,更有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例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和61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及30位健康者外周血Ang-2m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淋巴结组织CK20表达以评价淋巴结微转移,随访术后,分析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9.02±3.74)比(4.30±2.59),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患者[(5.41±2.25)比(3.95±1.83),P<0.05]。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术后生存期、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是影响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可能成为评价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志强 《医学综述》2014,(1):170-171
目的研究和探讨胸腔镜辅助肺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朐县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84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3例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1例采取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清除数、累计生存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的开胸手术在手术用时为(114.3±21.6)min,低于研究组的(175.7±24.1)min;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318.5±65.7)mL vs(492.2±45.9)mL];研究组的引流时间为(3.4±1.1)d、住院时间为(9.5±3.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2±2.5)d、(14.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清扫淋巴结数、累计生存率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进行肺癌淋巴结清扫安全可靠,可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同等疗效,且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郭浩 《医学综述》2011,17(2):210-213
淋巴管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经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癌周淋巴管密度、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实验研究显示,抑制VEGF-C表达在胃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就VEGF-C与胃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