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胜索油田为例,详尽论述了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的思路和方向,包括测井资料预处理与标准化、不同开发时期储层四性参数变化分析、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参数求取、储层参数模糊评价。开发阶段应通过储层四性分析,利用生产测试资料和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及处理,能有效提高解释度。精细处理结果及模糊数学方法的应用,准确地定量表征了储层的优劣,在油田剩余油挖潜中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晶晶  张小莉 《地下水》2012,34(5):81-83
建立物性测井解释模型是为了提高子长油田测井解释的精度,对于储层描述和油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测井数据,结合物性分析化验资料和取芯资料,先对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在其基础上利用层点对应的读值方法建立适合子长油田长6储层的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测井解释模型。渗透率的解释利用泥质含量进行分类和多参数的回归,其解释精度得到明显的提高。经过验证,所做关于子长油田长6储层物性参数的解释模型准确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测井解释主要集中在测井仪器响应的理论模拟及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方面,远未达到实际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应用的深度和要求[1]。这里在对比分析DH油田水平井段与对应直井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针对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进行了校正,提出使用直井取芯物性数据刻度水平井段测井曲线,来建立适应于水平井段井眼和曲线特征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神经网络解释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水平井段进行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和评价。用直井储层参数对测井解释结果的检验表明,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井属性参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宝浪油田粗粒低渗储层的精确渗透率解释模型,从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确定影响此类储层物性的关键属性参数.从表征岩石结构参数的流动带指数的角度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逐步建立以测井数据为基础的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在流动单元判别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从测井数据到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储层Ⅲ油组划分出5类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控制下解释的储层渗透率值,经实际应用能够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斌  鲁洪江  昌伦杰  梁珀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33(2):195-201,108,109
水平井测井解释,主要体现在测井仪器响应的理论模拟以及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方面,远未达到实际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应用的深度和要求。在对比分析HD油田水平井段与对应直井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这里针对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进行了校正,提出使用直井取芯物性数据刻度水平井段测井曲线,来建立适应于水平井段井眼和曲线特征的孔隙度、渗透率神经网络解释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水平井段进行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和评价。通过用直井岩芯物性对测井解释结果的检验表明,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井属性参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借助葵花岛构造油藏描述的实际资料,较详细地叙述测井资料与地质,测试资料紧密结合,通过对四性特征分析,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和各种解释图版,并建立起适合研究区不同储层的划分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标准,在储层渗透率计算方面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从测井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精细描述,综合解释出油,气,水层,为储量计算和储层评价提供可靠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7.
借助葵花岛构造油藏描述的实际资料,较详细地叙述测井资料与地质、测试资料紧密结合,通过对四性特征分析,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和各种解释图版,并建立起适合研究区不同储层的划分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标准。在储层渗透率计算方面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从测井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精细描述,综合解释出油、气、水层,为储量计算和储层评价提供可靠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8.
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基本特征为依据,利用常规和能谱测井资料信息比值法和重叠法等技术.致力于储集层缝、孔、洞测井响应特征敏感性评价研究,从中提取8项储层敏感性参数,并对其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出划分储层类别的标准,经过50口井的测试资料验证,采用多参数综合评判来划分储层类别是可行的,对储层的评价效果较好,使常规测井资料得到了更深入、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福山凹陷白莲地区流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砾石发育、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测井难以准确评价该区储层的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岩心实验资料,明确了影响该地区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为骨架颗粒接触性质,即喉道性质;其次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压汞实验数据表征储层有效性方法研究,根据反映岩石孔喉的参数(最大半径、平均半径、中值半径、分选系数)和岩石孔隙度构建了表征储层渗流和储集流体能力的综合性指数,并结合试油资料建立了该地区储层分类标准;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刻度常规测井数据,实现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进行储层有效性的评价,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72%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10.
从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到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根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不仅能很好地识别储层类型,而且能实现对储层参数的半定量、定量计算评价。利用常规测井和测井新技术资料(电测井和声波测井)计算出缝洞储层的各项物性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和偶极横波测井能进一步判别出流体性质。通过与岩心分析结果比较,该储层参数计算方法不仅有效,而且简单可行。数学算法和测井新技术资料在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解决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计算评价问题。以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为切入点,结合各种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借助数学算法,准确地识别储层类型与判别流体性质,并精确求解碳酸盐岩储层特别是缝洞储层的物性参数,将是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e replacement by ferroan calcite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s can be used as a new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skeletons originally composed of high-magnesian calcite. This applies to bryozoa, rugose corals, echinoderms, many foraminifera, most ostracods, red algae, and serpulids. On the other hand, skeletons originally composed of low-magnesian calcite were never replaced by ferroan calcite, as shown by belemnites, brachiopods, and most of the pelecypods. Using this criterion, an original low-magnesian calcite composition is inferred for Tentaculites and some ostracods and foraminifera, whereas a previous high-magnesian calcite composition is inferred for trilobites, oligostegina and certain ooids. Chemical instability of high-magnesian calcit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replacement by ferroan calcite. In most of the thirty-seven samples investigated, of Oligocene to Devonian age, the ferrous iron concentration of the interstitial fluid increased during diagenesis, as shown by well established sequences of cement A and B and fissure fill. This offers a relative time scale for diagenetic processes. Ferroan calcites contain up to 6 mol % FeCO3 and up to 5 mol % MgCO3. In this range of concentration,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for Fe and Mg between calcite and solution at about 25°C are about 1 to 0-03,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Possible sources of iron are iron oxides and hydroxides as well as clay minerals including glauconite. Though a submarine origin below the sediment surface is conceivable for ferroan calcite, there are serious limiting conditions such as low Eh and, at the same time, lack in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On the other hand, ferroan ‘dedolomite’, compositional zonality in individual ferroan calcite overgrowths, low δ18C and δ18O values, and low Mg concentrations point more to a meteoric-phreatic origin of many ferroan calcite occurrences.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层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成岩现象包括石英、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矿物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和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等。其中石英次生加大于2700m左右开始出现,随埋深增大,石英增生加强;长石次生加大现象不十分普遍;碳酸盐胶结作用包括早期自生泥晶方解石胶结作用、连晶方解石和晚期白云石(或铁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到方解石与含铁方解石集合体充填在粒间孔隙中或与石英、钠长石及粘土矿物共生,白云岩多呈菱形粒状分布于粒间;常见的交代现象主要有方解石交代长石、石英及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交代长石、石英等;溶解作用主要有长石的溶解、碳酸盐颗粒的溶解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等,粘土矿物的转化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向伊利石(或绿泥石)转化。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孔隙水中有机酸含量、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早期注入等因素对储层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井和岩心分析,将塔里木东河1油藏东河砂岩段从下到上划分为前滨-上临滨-下临滨相带,并进一步划分出11个准层序。经岩相学分析,将砂岩段低渗层分为钙质胶结低渗层、杂基充填低渗层和混合低渗层。钙质胶结低渗层主要分布在准层序内部,以方解石胶结砂岩为主,受成岩作用控制;杂基充填低渗层主要分布在准层序边界处,多为海侵背景下的滞后沉积产物;混合低渗层在准层序内部及边界均有分布,但数量很少,无明显规律性,砂粒间主要由杂基和方解石胶结物混合充填,充填物含量低。结合测压资料认为,发育在准层序边界处的杂基低渗层保留了更多的初始沉积特征,易形成横向连续性好的低渗层,是注气开发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我国典型的深埋海相碎屑岩优质储层,储集砂体物性好,但受碳酸盐胶结物影响导致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大量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碳酸盐胶结物宏观及微观沉积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前滨及上临滨相带砂岩含油性较好,不含油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主要有Ⅰ类生物潜穴型、Ⅱ类层理纹层型、Ⅲ类薄层灰质砂岩型和Ⅳ类钙质砂岩团块型4种岩性组合;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方解石,其次为铁方解石,主要填充在溶蚀粒间孔及碎屑颗粒粒内溶孔中。东河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有机酸脱羧成因,常见于Ⅱ、Ⅲ类岩性组合;少量生物成因及沉积暴露成因,主要见于Ⅰ类和Ⅳ类岩性组合。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δ13C较高的关键原因是东侧轮南低凸起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侵蚀溶蚀供给。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 m的范围之内.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 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发育巨厚的礁滩相碳酸盐岩,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钻井岩心和薄片分析,系统研究了研究区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总结了各类成岩作用的识别标志、发育规律及对储集体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包括泥晶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硅化和硅质充填作用,以及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自生黄铁矿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成岩序列及储层孔隙演化规律,认为早期强烈的方解石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对良里塔格组礁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镜下成岩特征分析,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含油气储集层,可划分为六种成岩岩相。其中,薄砂层由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组成;东河砂岩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溶蚀-原生孔隙相和碳酸盐胶结相组成。其储集性能也随成岩相的不同而变化,椐物性分析评价,溶蚀相为Ⅰ1类特好储集层,原生孔隙相和溶蚀-原生孔隙相为Ⅰ2 类好储集层,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与碳酸盐胶结相中的非致密型为Ⅱ类中等储集层,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中的致密型为Ⅲ类较差储集层。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应的测井参数模式,对全区八口井进行了分析研究,除了获得各成岩岩相及储层类型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外,应用溶蚀相的展布、成因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点,对新含油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由哈得1号和哈得4号两个圈闭组成。16口油井原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在0.46%~4.97%,δ13CCO2值分布在-12.3‰~-7.0‰,这两组数值在油田不同地区呈有规律的分布,由北往南,均逐渐增加,至哈得4号圈闭内δ13CCO2达到峰值。依据现有的CO2成因鉴别标准,它们既有有机成因,也有无机成因。与其伴生的氦气的3He/4He值为n×10-8,具有典型的壳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河砂岩油藏中的CO2主要来源于无机成因的海相碳酸盐岩和东河砂岩储层中钙质胶结物的热分解。δ13CCO2值和CO2含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与油藏正在充注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陆相页岩中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的介壳泥岩与灰岩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岩芯观察、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测试手段,识别出文石转化方解石、胶结物方解石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在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生物介壳中的文石转化为泥晶无铁方解石,阴极发光为橙黄色。成岩早期,生物介壳边缘可形成纤维状第一世代无铁方解石胶结物。在成岩晚期,岩石孔隙中形成颗粒状铁方解石胶结物,阴极发光为暗色。同时,部分介壳中的泥晶方解石新生变形为斑块状细晶方解石或柱状方解石。根据方解石的存在形式可知,方解石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转化、压实、溶解、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溶解作用改善储层的物性。压实、胶结和重结晶作用破坏储集空间。统计裂缝密度发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层理缝最为发育,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以层理缝和溶蚀缝为主。结果表明,方解石介壳有利于大安寨段内岩石层理缝和溶蚀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成岩作用及物性演化的研究对致密砂岩储层和致密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致密储层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深水重力流砂体粒度细,孔喉组合以细孔-微喉型为主,物性差,是一套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目前正处于中成岩B期,其成岩演化序列为:机械压实作用/方解石胶结→凝灰物质水解蚀变/云母水化/伊利石胶结/绿泥石胶结/石英溶蚀→早期长石溶蚀/石英加大/碳酸盐灰泥重结晶/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晚期长石溶蚀→铁方解石胶结,成岩环境主要经历了碱性→酸性→弱碱性的转换过程;距今约99~118 Ma的早白垩世,研究区储层发生了连续的2期油气充注;储层物性演化史表明早成岩期储层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大,使储层已经致密化,研究区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