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形势目前确实是严峻的。这种严峻性在于,即使人们都能按照生育政策的要求生育,全国每年净增人口也要达到600—700万。中国目前还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均口粮不足400公斤。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说明,一国跨越温饱阶段后,随着人均收入的继续增长,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2.
“二十五岁生育子女百年是四代人,二十岁生育子女百年是五代人,正好多了一代人。”这种“四代五代”论是许多同志在宣传晚婚晚育时常常提出的一种论据。 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得出人口的增长与妇女两代间隔成反比的结论,即妇女两代间隔越短,结婚育儿越早,人口增长得越快;妇女两代间隔越长,结婚育儿越晚,人口增长得越慢。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在百年之后,早婚(20岁)是否多了一代人呢?对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是某些年份出生率高,某些年份出生率低,这样每年增加的人数是个变化的量,它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清楚地看出人口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人们把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提出了两种简单的人口模型——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下面我们分别用这两个人口模型来分析人口增长速度与妇女两代间隔的关系。 一、在静止人口情况下 静止人口是指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总数和性别年龄构成长期保持不变的人口总体。其人口总数等于各年龄的人口数P之和。而处于各个年龄组的人数P又等于出生人数B与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和死亡率方面取得子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人口的巨大惯性,我国人口仍然以每年净增16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大陆总人口已于1991年年中达11.5亿。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4.
1949年到1982年,陕西省人口总数由1317万增加到2890万,增长了1.19倍,净增人口1573万,平均每年净增47万,年增长速度平均为24.1‰。三十多年来,陕西省人口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昭和57年(1982年)人口动态概况和总理府统计局发表的国势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82年日本人口的自然变动有如下的新特点:人口出生率下降迟缓;癌症患者死亡率骤增;婴儿死亡率创世界最低水平;高龄化超出预测,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高达9.6%;离婚人数及离婚率继续保持日本战后的最高纪录。现将1982年日本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综述如下: 总人口1982年日本的总人口为1.1896亿人,比1981年增长了0.69%,净增81万人,人口增长速度1972年最高达到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对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2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设立不同情景方案模拟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减少,依然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负增长对GDP总量增长幅度会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人口负增长幅度的增大而加剧,但GDP减少幅度与总量相比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抵消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提升速度越快,经济提升力度越明显,但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过快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人均消费水平提升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GDP增长幅度就会减少。未来应把握好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激发改革红利,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潜在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八五”期间,广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取得较大成效,表现为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受第二次生育高峰惯性作用的影响,80年代末期起我省开始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90年全省育龄妇女人数为1644.13万人,比 1982年净增 347.45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由24.18%上升到25.90%,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高达632.05万,比“七五”早期增加近100万。“八五”中期,20—29岁妇女人数达历史最高点,接近670万,在育龄妇女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经过全省上下努力,广东顺利完成“八五”人口计划,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成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增长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势必影响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经济人口学的重要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国民收入为既定,或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有足够的增长,人口增长将降低人均消费水平,即人平均消费基金,或减慢其增长速度;二、人口的增长使国民消费基金增加,从而降低积累率,影响经济增长。对这一命题的质的方面,没有多少值得研究的东西,而对它的定量的研究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就人口及其对国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数量方面进行一次尝试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表明,1990年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已达9,120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35.53%,高于汉族(12.45%)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净增298.85万人,高于1964~1982年期间少数民族平均每年净增数(151.77万人)的96.89%和1953~1964年(41.82万人)的614.61%;1982~1990年的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7‰,分别高于1964~1982年(29.4‰)和1953~1964年(11.2‰)的9.3个与27.5个千分点。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有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数已由6,035.6万增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世界老年人口正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下个世纪全球性的问题。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987年的6%上升到2000年的6.6%,2025年将可能进一步上升到13.7%。我国老年人口也正在急剧增长,且带有突发性质,其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甚至快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1982至1987年间,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925万,增长18.7%,年均增长率为3.5%,几乎为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人类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实现各国间的持久和平;保持环境的质量;节约自然资源使其保持在可维持的水平;促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稳定人口的增长.目前,我们地球上每年出生的人数要比死亡的人数多七千六百万.如果目前的出生率持续下去,那么,到二○○○年时,出生人数就会比死亡人数多出一亿.在过去十三年里增加了十亿人口,在今后十二年内还将增加十亿人口.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变化对海洋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变化对海洋资源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数据资料从动态上比较了全国与沿海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以及考察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人口变化对海洋资源影响的方式、特征。研究结果特别提示,人口增长对海洋资源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上,即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加是影响我国海洋资源变化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因而,寻求一个适度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既是保护海洋资源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达到人口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短短十年内,人口出生率就由70年代初的30‰以上下降到了20‰左右.进入8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及妇女生育水平出现了徘徊波动的趋势,年平均净增人口达到了近1600万.由于中国人口多,基数大,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已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9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人口发展势态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着重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对1982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情况的剖析,分析90年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并对当前的人口控制对策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在人口理论方面的某些书刊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论点:人口增长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逆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越低。我们认为这种论断是不全面的。它把复杂的人口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并不完全符合世界人口发展的客观现实。一、两种基本趋势人口增长速度,在各国不同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16.
<正> 一、31年来通化市人口发展状况建国31年来,通化市同全国、全省一样,由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人口发展没有纳入计划,致使人口盲目增长。1949年,我市总人口为114,523人,到1980年,增长到344,809人。31年净增人口230,286人,增长2.01倍。平均每年净增7,429人,平均增长速度为3.6%。人口密度也由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150人,增加到1980年的454人。解放31年来我市人口发展基本上是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从1980年以来,由于市委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狠抓了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工作,才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与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发展速度过快、数量增长过多,将减少人均GDP的占有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仍然是21世纪前半叶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三十年全省人口发展状况建国三十多年来,同全国一样,我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对人口发展失去控制,致使人口盲目地、大量地增长。1949年,全省总人口10,085,000人,到1979年,增长到21,846,000人,三十年净增人口11,761,000人,增长1.16倍。平均每年净增392,000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增长速度为2.6%,超过全国平均增长2%的水平。人口密度也由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53人,增加到1979年的117人,高于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00人的密度。三十年来我省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一)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旧中国人口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解放后,由于人  相似文献   

19.
一、青海省三十年人口增长特点 解放前,青海各族人民在蒋马匪帮的统治下,处于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痛苦境地。人口增长十分缓慢。据记载,1946年全省只有20.5万户,131.7万人。解放初期(1949年底),全省也只有27.8万户,147.6万人。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全省各族人口都有了显著增长。1979年底,全省总人口达到67.5万户,372.02万人,比1949年底净增约40万户,224.4万人,即增长1.52倍。1979年底全省总人口中,共有三十七种民族,其中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七个民族。各民族人口构成和增长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20.
决定人口增减的第二个因素是死亡人数。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时,除预测每年出生人数外,还要预测每年死亡人数。推算时要根据:(1)未来某年的人口数;(2)一定的死亡率。 按照工作的需要,预测死亡人数时,可以根据全体人口的总死亡率,也可以根据各性别年龄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