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提取方法研究对栀子籽油品质影响,以提高栀子籽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压榨法、正己烷浸出法和丁烷亚临界萃取法提取了栀子籽油,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出油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主要不皂化物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丁烷亚临界萃取法出油率最高;丁烷亚临界萃取法得到的栀子籽油理化性质最佳;提取方法对栀子籽油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3.
《粮食与油脂》2015,(11):34-37
以亚临界丁烷为溶剂提取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利用L4(23)正交试验法优化亚临界流体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所得牡丹籽油进行脂肪酸及理化指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牡丹籽提取率达到98.1%,所得牡丹籽油α–亚麻酸含量为41.54%,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取加入不同剂量的V_E及无水乙醇对石榴籽粉进行前处理保护,考察前处理对超临界萃取石榴籽油相关指标及抗氧化性影响。结果表明:石榴籽原料以选择存储时间短、新鲜的石榴籽最好;加V_E后石榴籽油得率和石榴酸、V_E的含量增加;酸值和过氧化值下降;加0.3%V_E处理的石榴籽油抗氧化效率最高,为38.7%;萃取前加入0.3%V_E于石榴籽粉再进行超临界CO2萃取是获得抗氧化性强的石榴籽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研究不同方法下酸枣仁油的得率、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的得率分别为26.73%、28.02%、24.4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74.12%)>超声提取法(71.46%)>索氏抽提法(69.7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酸枣仁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酸枣仁油进行VE含量测定,依次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202.71 mg/kg油)>索氏抽提法(139.01 mg/kg油)>超声提取法(87.04 mg/kg油)。由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自氧化实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总之,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提油得率更多,品质更高,安全性好,更适宜酸枣仁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孔凡 《中国油脂》2021,46(6):15-20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浸出法以及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黑水虻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压榨和浸出制油的工艺条件,并比较3种方法的提油率、黑水虻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压榨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炒温度140 ℃、蒸炒时间30 min、黑水虻幼虫粉水分含量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54.10%;浸出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出温度60 ℃、浸出时间5 h、料液比1∶ 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8.95%。3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提油率最高,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次之;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浸出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水分含量最低,压榨法的水分含量最高;3种提取方法的黑水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黑水虻油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含量最高,为16%~2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较高,分别约为22%和20%。  相似文献   

7.
分析比较了亚临界丁烷/二甲醚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乙醇浸提法所得到的小茴香籽提取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方法得到的净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经研究发现,小茴香籽所含挥发油占总提取物的3%~6%,其中含量最高的2种化合物是草蒿脑和反式茴香脑,都属于醚类。亚临界萃取对弱极性物质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所得净油中有机酸含量较高;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极性混合物提取效果较好,得到的净油种类最多;有机溶剂萃取对极性物质提取效果较好。通过比较不同萃取方法所得小茴香籽净油的成分,以期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提取小茴香籽的特定成分、进一步对其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怀远石榴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得石榴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粉碎度为自变量,石榴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萃取工艺,并对石榴籽油的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0 MPa、萃取温度50.0℃、萃取时间103.0 min、粉碎度60.0目,在此条件下怀远石榴籽油得率为19.4%;超临界CO_2萃取法得到的石榴籽油酸值低,过氧化值与皂化值小,对DPPH·、ABTS~+·以及O_2~-·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以白色甜味,红色甜味和红色酸味3种石榴栽培品种(分别为临潼‘三白甜’(SBT)、‘净皮甜’(JPT)和‘酸石榴’(SSL))的果实为原料,通过石油醚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获得籽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并研究这些籽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皂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3种石榴籽油(PSO)的主要组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石榴酸,其含量大小顺序为‘三白甜’籽油‘净皮甜’籽油‘酸石榴’籽油。3种石榴籽油对DPPH·和ABTS+·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其皂化产物(脂肪酸盐)则具有良好清除·OH和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漂白的作用,而且3种油及其皂化产物的抗氧化性强弱排序相同,均为SBTJPTSSL,这提示石榴籽油中的石榴酸最可能是其关键的抗氧化成分。这些发现可为石榴籽油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连四超 《中国油脂》2022,47(4):9-14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以油莎豆粕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在亚临界萃取压力0.5 MPa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的油莎豆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0.425 mm(40目)、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0 min、液固比8∶1,在此条件下萃取1次,油莎豆粕残油率为2.91%。所得油莎豆油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33 mg/g、0.074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26%,甾醇和V_(E)总量分别为171.43 mg/100 g、201.81 mg/kg。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粕残油率低,产品质量达到LS/T 3259—2018《油莎豆油》质量指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油莎豆油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1.
袁博  戈群妹  冯友建  蒋继宏 《食品科学》2010,31(14):170-173
以石榴籽粉为原料,利用超声提取石榴籽油(PSO),对石榴籽油进行GC-MS 分析,得到6 种主要脂肪酸,其中9,12,15- 十八三烯酸含量最高(71.538%)。Schaal 烘箱法测定石榴籽油的抗氧化性,抗氧化优于VE;DPPH法测定石榴籽油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结果清除率达80.61%;干燥实验测定石榴籽油干燥性能良好,可以作为僵化剂添加到油漆或者涂料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椪柑籽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压榨及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得到椪柑籽油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所得椪柑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时间2 min、微波功率900 w和喷水比例2.10%,出油率达到27.12%;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3 min,出油率达到10.0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49.60 μg/g)和柚皮苷含量(30.07 μg/g)分别高于压榨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17.29 μg/g)和柚皮苷含量(28.30 μg/g)。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0 mg/mL,亚临界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81%,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48.66%,总抗氧化能力为0.123 mmol/L。压榨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4.34%,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5.11%,总抗氧化能力为0.102 mmol/L。因此,亚临界椪柑籽油比压榨椪柑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青金桔籽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青金桔籽油,研究不同有机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青金桔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青金桔籽油脂肪酸成分,并对该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在料液比1∶7 (g/m L)、提取温度60℃、浸提90 min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3次,青金桔籽油提取率为33.8%;所得青金桔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72.42%,其中油酸34.73%,亚油酸30.31%,亚麻酸5.97%,其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食用植物油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油茶籽油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油茶籽油提取中常用的热榨法、冷榨法、传统溶剂浸出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水代法、水酶法的提取原理、优缺点等,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其脂肪酸组成、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_2萃取枸杞油及枸杞色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技术,从枸杞籽中萃取分离枸杞油,对其理化指标与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枸杞油理化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并且从分离冻干的构杞色素粉中,使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分离β—胡萝素。  相似文献   

16.
亚临界萃取牡丹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籽为原料、亚临界丁烷为萃取溶剂、牡丹籽油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选择萃取次数、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次数4次、料液比1∶2,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萃取率为95.16%。牡丹籽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5.67%、22.48%、44.82%。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索氏、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并对不同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进行理化性质、感官特性、紫外光谱、热稳定性、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水酶法所得辣木籽油对中波段紫外线具有较强的吸收。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熔融和结晶行为没有明显差异,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在空气气氛下的最大失重速率温度较低,为359.9℃。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较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超声波辅助提取所得辣木籽油的α-V_E含量最高,达到0.945 mg/100 g。  相似文献   

18.
石榴籽油中的石榴酸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榴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甲酯化方法对石榴酸和其他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石榴籽油中含丰富石榴酸(74%)。经薄层色谱(TLC)验证,酸、碱催化法都可使石榴籽油完全甲酯化,但酸催化(三氟化硼-甲醇)会导致石榴酸的共轭双键构型发生顺反异构,使石榴酸向其共轭化合物转化,降低了其在终产物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于像石榴籽油一样富含共轭脂肪酸的油类物质,应选用碱催化法进行甲酯化。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临潼酸石榴为试验原料,探讨利用干酵母细胞作为壁材包埋石榴籽油制备微胶囊的可行性。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芯材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包埋率的影响并优化微囊化工艺,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包有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的内外形态,通过理化分析研究微胶囊化前后石榴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区别和它们在60℃加速氧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差异。在芯材比1∶1、包埋温度70℃、包埋时间4 h的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包埋率达到53.35%。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包埋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更加饱满,表面光滑、平整、无油滴,细胞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质壁发生分离。GC-MS分析表明,包埋前后石榴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在储藏过程中,微胶囊化的石榴籽油的稳定性比对照明显提高。总之,采用该工艺微胶囊化石榴籽油,可有效提高其储存稳定性,产品具有酵母外形、流动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同提取方法对石榴籽油中石榴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声波、微波辅助及索氏提取的石榴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石榴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提取的石榴籽油中石榴酸含量分别为77.993%和77.645%,而索氏提取对石榴酸破坏较严重.石榴籽油可作为功能保健成分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