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严重的心脏急症,无论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病死率都极高.如何在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救治过程中提高成功率,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CPCR过程中应用Thumper 1007型心肺复苏机(美国密执安仪器公司生产)和PB 760型呼吸机(美国邝公司生产)采用叠加通气模式和Thumper心肺复苏机联用,并与VCV通气模式和徒手标准复苏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急诊科最常见最紧急的危险状态之一.院内Utstein模式出现后在国外 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我院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肺复苏评估Utstein模式指导下的前瞻性的心肺复苏注册登记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心肺复苏病人资料,探讨其心肺复苏质量记录以及管理情况,提供合理的改进策略。[方法]采取回顾性病案审查方法,以"呼吸心搏骤停"为入院或出院诊断,对武汉市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167例病人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审查和登记,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结果]病人基本资料中"住院总费用"数据缺失率为23.4%;心肺复苏资料数据及病人复苏效果和转归资料数据都不完整,缺失率高。[结论]武汉市某医院的心肺复苏质量相关数据缺失严重,心肺复苏质量管理现状较差。为逐渐改善病人心肺复苏效果及转归,建议要基于Utstein模式建立统一的心肺复苏质量管理记录单。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自1991年制定以来不断完善与提高,从而形成了国际共识的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然而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在推广及应用方面远不及国际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准确评估CPR实施效果,规范CPR操作程序,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的认识并积极推广应用,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预后.  相似文献   

5.
463例院内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心肺复苏(CPR)Utstein指南模式原则评价CPR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CPR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应用注册研究方法,研究院内463例(包括成人和儿童)CPR患者流行病学特征,CPR效果与影响因素.结果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男320例,占69.1%,女143例,占30.9%;依次以45~54岁、55~64岁、65~74岁为3个高发年龄组.既往史中以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36.3%(168例)和9.9%(46例).心搏、呼吸骤停初始心律为心室纤颤74例,占16.O%;院内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34.6%(160例)、成功复苏率为16.6%(77例),存活出院率为10.4%(48例).273例急诊室(院内)出现心搏、呼吸骤停并启动CPR者ROSC率[47.6%(130例)]、存活出院率[13.9%(38例)]明显高于190例入急诊室前(院前)已发生心搏、呼吸骤患者[15.8%(30例),5.3%(10例),P均<0.013]结论CPR评价Utstein指南模式的运用能较好地评价CPR效果与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能与国际CPRUtstein模式注册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但院内CPR存活出院率仍偏低,需进一步提高CPR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尽管心脏骤停的复苏措施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据绝大多数心肺复苏文献报告,心肺复苏成活率仍旧很低,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应尽可能确定影响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各种复苏措施.然而,由于缺乏对复苏队伍组织结构、复苏过程、复苏效果准确的数据资料收集与报告模式,阻碍了心肺复苏效果评价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海拔环境下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行CPR并进行Utstein模式注册表登记的5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在医院内行CPR,复苏地点包括急诊接诊室、外科病房、内科病房、急诊观察室、重症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复苏失败321例(63.19%),单独实现自主循环(ROSC) 187例(36.81%),其中短暂复苏115例(22.64%),成功复苏72例(14.17%).全组成活出院46例(9.06%).41 ~70岁及≥71岁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 20岁、21 ~40岁组(P<0.05),41 ~ 70岁组出院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亦显示,心脏骤停患者昏迷至启动心肺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效果及预后越好.结论 高海拔地区行CPR的结果与环境无相关性,而及早实施CPR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Utstein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EICU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并行CPR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ROS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0.027);心源性CA(χ2=4.40,P=0.036);CA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0.040);CA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0.011)。结论年龄、CA病因、CA发生时间及形式、CPR抢救措施是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67例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登记,回顾审阅167例病历资料中关于心肺复苏的病程描述及医嘱和护理记录,逐一寻找符合注册单中的条目信息并进行登记。将2013年1—9月心脏骤停的4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运用注册单前瞻性收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实验组的资料收集经过心肺复苏标准化注册培训的临床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利用注册单实时记录心肺复苏流程,并按照注册表的质控要求进行数据完善及严格质控。结果注册单应用后心脏骤停时间、心脏骤停病因、CPR启动时间、首次除颤时间、CPR终止时间的记录缺失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5.34,203.93,75.16,193.71;P〈0.05)。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的应用降低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的缺失率,为心肺复苏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评价并对比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的结果.方法 按照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普通内科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心脏骤停行CPR的患者注册登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同期共280例在医院内因心脏骤停实施CPR,其中急诊室60例(急诊室组),普通内科病房78例(普通病房组),ICU 142例(ICU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急诊室组36.67%(22/60)、普通病房组42.31% (33/78)、1CU组57.75% (82/142),ICU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出院率急诊室组21.67%(13/60)、普通病房组17.95%(14/78)、ICU组26.76%(38/1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的CPR效果有所差异,在ICU内发生心脏骤停并行CPR者ROSC率更高,但成活出院率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呼吸、心搏骤停或昏迷的患者,通常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引起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有:①当头处于屈曲位时,松弛的下颌骨和颈部肌肉失去张力,对舌和会厌的支撑作用减弱或丧失,舌根后坠在咽水平阻塞气道,会厌松弛在喉水平阻塞气道;②上呼吸道、口腔异物、血块等阻塞气道;③急性喉痉挛、喉头水肿等。能否及时解除这些气道阻塞因素,尽早给予通气支持,成为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脏按压是急诊心肺复苏(CPR)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院采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1007(萨勃机)实施CPR,现就其对早期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院内复苏Utstein模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国外推荐的院内Utstein模式的适用性及影响复苏预后有关因素等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前瞻性地研究本部门一年内心肺复苏抢救的情况。结果:(1)2000年中山医附一院急诊科内执行内肺复苏抢救228例;属于心源性起病者64例,6例(9.4%)存活出院;心源性患者中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者21例,4例(19.0%)存活出院。(2)心源性发病,心室颤为初始心电图,气管插管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开始复苏间期,开始使用肾上腺素间期,开始除颤间期越短,预后越好。结论:(1)此模式在应用于本部门的心肺复苏研究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可行性。(2)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对确诊为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复苏,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室颤患者应尽早行电击除颤,经基本生命支持尚未实现自主呼吸者宜行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分析5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及时通气成功组的SpO2、MAP、窦性心律恢复及心肺复苏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复苏院内心跳呼吸骤停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min内获机械通气复苏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以上者,P<0.05。结论:及时机械通气可提高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PR)时高级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MV)产生的通气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2—2018-06期间我院急诊科在CPR中采用MV进行治疗的患者,并实时记录心电、指氧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波形参数至少18 min。收集入选CPR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复苏时间、使用药物、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采用PetCO_2计算CPR患者的通气频率,并按每2分钟一个CPR周期将CPR时间分为9个周期,共18 min,比较不同CPR周期通气频率是否存在差异。2015年主流CPR指南发布,以2015年12月31日为界限,分为指南发布前组(2013-2015年)和指南发布后组(2016-2017年)。比较2015年指南发布前后不同时期通气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符合指南要求。结果:共纳入68例CPR患者,其中ROSC率为35.3%,7 d生存率为0。每例患者纳入前18 min通气数据,共计纳入1 224 minCPR通气数据,通气频率中位值为22(16~29)次/min,通气频率合格率仅11.5%。与指南发布前组相比,指南发布后组通气频率合格率有所改善,但实际效果仍然很不理想,合格率低于20%。在9个CPR周期中,通气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着CPR的进行,通气频率并未得到改善。在CPR中最常见的呼吸机报警类型为气道峰压高,约占CPR患者的91.2%,其次是通气频率过快占89.7%,但分钟通气量高仅占29.4%,分钟通气量不足占70.6%。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CPR时采用机械通气时,通气频率明显高于10次/min,通气频率合格率低,且通气频率随着CPR时间的延长,通气频率并无改善,呼吸机报警以气道峰压高、通气频率过快、分钟通气量低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复苏对老年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厚街医院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方式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仪,对照组实施徒手复苏,对两组救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0.00%、并发症发生率16.00%,与对照组60.00%、40.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6 h后与各组复苏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徒手复苏,心肺复苏仪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取得的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救治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在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比较常见,是比较紧急的危险状态,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常规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多由医护人员轮流按压。由于各人手工按压部位、力度、深度、频率存在着差异,导致按压不能连续、持久的实施,可能发生因操作不到位或者医护人员疲劳而使心肺复苏效果大打折扣,延误对患者的救治〔1〕。心肺复苏仪是一台以氧为动力的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按标准徒手心肺复苏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及ROSC24h后血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蛋白质、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指标。结果:两组患者ROSC后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健康组(P0.01),研究组ROSC后24h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仪能够确保持续、有力和迅速按压,从而有效减轻和缓解患者的心脑缺血性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