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虑由具有批发定价权的零售商和生产规模不经济的制造商组成的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构建仅制造商具有公平偏好、仅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以及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等三种情形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探究上下游企业的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均衡决策与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无公平偏好时的最优产量相比,供应链成员(仅制造商、仅零售商和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时制造商将会增加最优产量,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满足特定条件时批发价格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2)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与效用的影响最为显著。(3)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与效用分别同上下游企业的公平偏好系数之间可能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具体还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和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数值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研究公平感对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的定价决策的影响,其中供应商决定批发价格,零售商在接受供应商批发价格合同之后决定零售价格,市场需求受到零售价格的线性影响.采用管理实验方法得出,首先,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均分别低于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均衡解;供应商是利他性的,即,乐于看到零售商收益的增加,并且,供应商认为零售商是完全理性的,即零售商的决策目标是最大化自身收益;然而,零售商却是刻毒性的,即乐于看到供应商收益的减少.其次,批发价格的变异度大于零售价格的,即供应商决策的难度大于零售商的.给管理者的启示是:供应商应考虑零售商的刻毒性的特征,降低批发价格,以提高零售商接受供应商所提批发价格的概率;此外,还应该为供应商提供辅助决策手段,以降低批发价格的变异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薪酬公平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所谓薪酬公平感是指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以及所得的薪酬,在主观层面上是否感到公平的判断或知觉。本文主要探讨了薪酬管理公平的构成,及以薪酬管理公平为中心,影响薪酬公平感的前因变量和薪酬公平感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谐教育公平观成为当代教育公平的主旨。教育公平的实现都是从关注机会公平到更加关注过程和结果公平,必然经历一个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过程。就中国而言,教育机会公平已经基本实现,发展教育公平的重中之中在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公平发展路径的探讨,针对目前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借鉴组织公平感理论,结合图书馆实际,论述了图书馆员工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图书馆馆员组织公平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人员的流失率较高。本文从“薪酬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从程序公平、分配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即从制度上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减少离职率。  相似文献   

8.
将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倾向引入到闭环供应链的差别定价策略中,构建了制造商考虑和不考虑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两种差别定价决策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对两种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研究表明闭环供应链成员的差别定价策略、收益以及废旧产品回收量均受到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的影响;制造商应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倾向做出决策,这对制造商自身是有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废旧产品的回收量,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同时还发现公平关切行为倾向是零售商获取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这种公平关切行为倾向会造成闭环供应链系统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下快速崛起的新型组织形态,在链接整合上游供应资源的同时,对接下游小微零售企业需求,在集采集存集配的平台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个制造商、分销商(平台运营商和传统分销商)、小微零售商及需求市场在内的供应链网络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刻画供应链成员的最优运作策略及其均衡条件,揭示小微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及平台服务水平对供应链各层级均衡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台运营模式下,考虑小微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其关切程度越高,供应链网络整体获利越多,平台供应链为小微零售商实现公平提供可能;平台通过增加成本投入提高服务水平,但必须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比,当服务水平在[0.3,0.5]区间时,有助于平台及供应链整体协调;与单方面考虑小微零售商公平关切或平台服务水平相比,同时兼顾二者,供应链整体利润更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一主导制造商(再制造商)和一"嫉妒/自豪"公平关切行为的零售商(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成员动态均衡策略。利用伊藤过程,刻画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废旧品回收率的随机演化过程。基于利润结构,给出了制造商的期望利润目标泛函。基于零售商的"嫉妒/自豪"型模式,构建了零售商的期望效用目标泛函,进而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随机微分博弈模型。利用随机微分博弈理论,给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最优值函数应满足的偏微分方程组。通过求解该偏微分方程组,获得了制造商和零售商最优值函数,据此得到了制造商的动态均衡批发价格策略以及零售商的动态均衡销售价格与回收投入努力策略。为了掌握废旧品回收率的统计特征,揭示了废旧品回收率的随机演进性质。结合算例,研究了零售商公平关切程度对成员均衡策略以及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售商公平关切程度越高,制造商的均衡批发价格越低,进而导致其最优值函数将减少。与制造商不同,零售商公平关切程度将增加其最优值函数。另外,零售商公平关切程度越高,系统回收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徐兵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4):109-114
研究两个生产商和单个零售商的供应链,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为可替代产品,产品需求是货架展示量和零售价格的函数。首先分析了零售商以最大化自身利润为目标的分散式决策,然后分别研究了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以及生产商与零售商组成联盟后的渠道利润最大化下的集中式决策模型,进而提出了与零售价和展示量相关的批发价加补贴合同、以及与零售价和展示量相关的批发价加补贴加利润共享合同,两种合同能分别协调零售商的分散式决策达到与系统利润最大化和渠道利润最大化决策一致。最后的算例表明了上述决策模型的差异和协调合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消费者效用模型,研究了二手市场条件下耐用品垄断商回购并进行再制造的两周期动态决策问题。研究得到,当耐用品的生产成本与再制造成本低于临界值时,耐用品垄断厂商才应该选择回购并进行再制造;再制造不仅可以对二手市场产生挤兑效应,而且可以获得市场增长效应,新耐用品成本越高,则挤兑效应与增长效应越明显;耐用品垄断厂商有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耐用品的认可程度与降低耐用品耐用度的激励。  相似文献   

13.
基于策略型消费者的最优订购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厂商改变价格的成本越来越小,动态定价机制也越来越受到厂商的青睐。然而,消费者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形下,会对厂商未来的价格产生预期,而不是当价格低于自身的保留价格就会马上购买,从而产生观望等待。通过运用博弈论中经典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在消费者的这种策略行为下,厂商如何决定最优的初始订购数量。结论表明,忽视消费者的策略行为将会导致厂商的利润严重损失,消费者的风险厌恶虽然很大一部分程度可以缓冲消费者自身策略行为给厂商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消费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减少,消费者的策略行为对厂商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厂商可以通过适当的库存数量,增大消费者买不到产品的风险,从而减少消费者的等待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着由于产品本身生产的随机性和一些外部因素导致生产商供货不确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单周期供货不确定情况下销售商的最优订购决策。从理论上分析了最终到货量为订购量与扰动变量加和的情况下,销售商存在最优订购量,按照新的策略订购可以使销售商利润最大化,并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订货不足或者订货过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混合型随机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的决策分析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将具有离散型随机变量、灰色型随机变量和语言型变量形式的属性值规范化到区间内;然后将决策者给出的针对不同时期的属性期望视为参照点,并通过计算方案属性值与参照点的距离构建方案的益损矩阵;进一步地,依据累计前景理论,计算方案在不同属性上的收益和损失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结不同属性和不同时期的方案前景值确定各方案的综合前景值,进而依据得到的综合前景值确定方案排序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17.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hoice of graphical format for communicating risk information affects bo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magnitude and the likelihood of acting to decrease risk. However,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hese effects work are poorly understood. To explore these mechanisms using a real‐world scenario, we examined the relative impact of two graphical displays for depicting the risk of exposure to unexploded ammunition during potential land redevelopment. One display depicted only the foreground information graphically (a bar graph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harmed), and a second depicted th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graphically (a stacked bar graph representing both the number harmed and at risk). We presented 296 participants with either the foreground‐only or th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graphical display and measured a broad set of outcome variables, examining (1) the graphical display effect on each of the outcome measures and (2) the pathways by which any display effects work to influence decision making. We found that the foreground‐only graphical display increased perceived likelihood and experienced fear, which produced greater worry, which in turn increased risk aversion. In addition, a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materials increased support for policies related to land redevelopment, whether those policies were risk taking or risk mitigating. Finally, the foreground‐only graphical display de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magnitude, showing that approaches to accomplish one risk communication goal (promoting risk‐averse decisions) may do so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goal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8.
Zhijian Cui 《决策科学》2016,47(3):492-523
Through a series of game‐theoretical model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decision making in cross‐functional teams. I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n organization‐specif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for the alignment of a team's microdecision with the “optimal” decision that maximizes the firm's payoff. This study finds that even without changing the team leader, firms could change and even dictate the team's microdecision outcome via adjusting the team member's seniority, empowering team members with veto power or involving a supervisor as a threat to overrule the team decision.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to reposition products in the marketplace, structuring cross‐functional teams’ micro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