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黄锐  姚佩歆 《建筑结构学报》2020,41(11):116-124
为研究隔震层屈服系数对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基础隔震多层结构水平向地震反应的影响,首先对单质点体系在不同屈服系数下的地震反应规律进行分析,包括按等效线性化反应谱法简化计算和按时程分析法计算。然后以一个多层隔震结构为例,研究多质点体系在不同屈服系数下的地震反应规律。同时,分析在不同支座压应力和地震输入强度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应最小水平向减震系数,存在一个最优隔震层屈服系数区间,且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越小,最优屈服系数越大;隔震层水平位移随隔震层屈服系数的增加而减小;隔震层和各楼层最小水平向减震系数对应的最优屈服系数不同;随着隔震层屈服系数的增加,上部各楼层的水平加速度也相应增加,表现为中间层增幅小、顶层和隔震层增幅大。水平地震输入峰值加速度越大,最小水平向减震系数对应的隔震层最优屈服系数越大,建议参考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评估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
本文主要对(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技术进行论述,对(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和水平方向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介绍了隔震结构和橡胶支座的数学计算模型,最后通过对一结构实例进行时程分析,对比了无隔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3.
4.
一些特别重要的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建筑(如急救中心、指挥中心、重要机关、医院等),由于其功能上的特殊性,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保证地震作用下生命财产的安全,还要保证建筑正常使用。这样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传统抗震方法难以满足的。隔震结构的耐震性能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具有难以达到的效果,尤其适用于以上各类建筑。旨在通过隔震设计的一般性介绍,辅以隔震工程的实例,对该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做出概念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5.
为检验梯段板下端设置隔震橡胶支座和聚四氟乙烯板滑动支座对现浇钢筋混凝土(RC)板式楼梯抗震性能的影响,以设置这两种支座的RC楼梯间框架结构单元为对象,对缩尺比例为1∶3的模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波,观察其破坏过程,分析其遭遇不同水准地震作用时模型结构的自振频率变化、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和破坏机制等。试验结果表明:梯段板下端设置隔震橡胶支座的楼梯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破坏主要集中在框架结构中,有效地释放了梯段板的斜撑效应,实现了楼梯子结构迟于主体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设计目标;采用聚四氟乙烯板滑动支座时,在共振破坏试验中梯段板出现剧烈的竖向翘起、左右晃动现象;采用隔震橡胶支座时,梯段板竖向加速度有所减小,且共振破坏试验中未出现晃动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研究发现,铅芯橡胶支座有着在低周期荷载下易疲劳破坏、在大变形阶段不易复位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文中提出选用高阻尼橡胶支座替代铅芯橡胶支座应用于隔震结构,采用结构设计软件盈建科(YJK)对某教学楼分别选用铅芯橡胶支座与天然橡胶支座混合布置和高阻尼橡胶支座与天然橡胶支座混合布置两种不同的隔震方案进行隔震设计。结果表明与非隔震结构相比,两种隔震方案都大幅度减小了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高阻尼橡胶支座可作为铅芯橡胶支座的替代品,用于建筑隔震。  相似文献   

7.
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结构被动控制技术 ,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之间的隔震橡胶支座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 ,使上部结构在地震时保持在弹性工作状态。目前 ,世界上已有 2 0多个国家在建筑物中使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 ,日本、新西兰、美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应用实例较多。我国应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建造的隔震建筑有 4 0 0多幢 ,其中位于汕头市凌海路的 8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是我国第一幢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隔震建筑 ;山西太原市一幢 2 0层的高层商住楼是我国应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建造的最高建筑…  相似文献   

8.
目前隔震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隔震层的位置布置也变得比较灵活.本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研究了在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情况下的不同的隔震效果.使用SAP2000对其进行非线性结构分析,得到了不同隔震层位置对应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相对加速度,比较两种隔震方法的隔震效果,发现结构在不同的隔震层位置时对应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全球大级别的地震频发,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特殊不安全因素的关注。在国内,用于桥梁减隔震设计技术的各类减隔震装置也纷纷面世。其中,被广泛应用的中小吨位的橡胶类隔震支座就有好几种。这几种橡胶类隔震支座的性能有什么区别,其隔震效果是否一样,是文章将要进行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高烈度区框架结构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构件截面尺寸以提高结构刚度来抵抗地震作用,本文采用隔震技术对某高烈度区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铅芯橡胶支座和普通橡胶支座,采用ETABS计算软件对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明显降低,在设防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柔性连体结构连接支座工作原理,对目前市场上可用于柔性连体结构的几种常见连接支座进行了调研总结,分析了各种支座的工作机理和特点,为柔性连体结构设计时连接支座初选提供依据。通过对比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式支座、SMA-滚动支座以及组合支座可知,其工作原理简单、竖向承载能力大、耗能能力强、可自复位、寿命较长,是适合于连接体位置较高且连接体自身刚度较弱的柔性连体结构的几种性能优越的连接支座。  相似文献   

12.
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AP2000程序,对我国首栋橡胶支座隔震结构进行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分析结构表明,采用该隔震技术处理之后,结构的地震动反应大大减轻,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最后,对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和工程应用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魏丹  施卫星  朱艳 《结构工程师》2011,27(4):121-127
近年来,基础隔震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对基础隔震中常见几种隔震支座(踏步支座、滑移支座、橡胶支座以及未隔震的固定支座)的性能进行对比评价,采用相同的框架结构模型作为上部结构,在不同支座的情况下输入不同强度的E1 Centro波和Northridge波,并记录分析上部结构的相应反应,以分析不同支座在同一地震下以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三维隔震装置对承载元件的需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厚层橡胶隔震支座,该支座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同时发生水平和竖向变形。通过水平剪切和竖向压缩试验研究了橡胶隔震支座在不同振幅、不同频率组合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表明,厚层橡胶隔震支座在水平方向的基本力学性能是良好、稳定的,在竖向具有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隔震橡胶支座在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并且能够起到显著的隔震作用,但是传统的隔震橡胶支座没有有效的测力装置来检测 、读取支座的受力状况 ,不能监测和评估桥梁、建筑结构的运营状态 。随着桥梁 、建筑工程技术 的发展 ,人们对桥梁 、建筑 的舒适性 和安全性要求 越来 越高 。从适应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要求方面考虑,智能型隔震橡胶支座成为了一种具有相当潜力的新产品。一种新型智能型隔震橡胶支座是在原隔震橡胶支座结构上布设液压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技术来检测、读取支座的竖向承载力,很好地为工程结构健康状况的评估和分析收集了有力的数据。文章为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测力试验,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张海莹  靳羿 《四川建材》2020,(2):138-138,141
以某城市3×30 m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且运用时程分析法,对比并分析盆式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的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后,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延长连续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自振周期,从而增强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隔震措施能大幅度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隔震减震将成为建筑抗震控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某大型商业开发工程在塔楼间设置非对称且偏心的多层连体结构,使原本规则的单塔结构形成复杂多塔连体结构。为减轻地震作用时连体与塔楼共同振动导致塔楼地震力和扭转变形加大的不利影响,连体与塔楼间采用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进行连接。采用两种程序进行小震弹性反应谱和地震波时程分析,通过比较单塔工况和多塔连体工况的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角来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采用,多塔连体工况时各塔楼和连体结构的振动状态趋向于独立振动,相互影响程度小,且多塔连体工况时塔楼的地震响应比单塔工况时要小,减小幅度约为65%~95%,能较好地减轻塔楼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张峦 《建筑知识》2014,(9):103-103
本文通过一个大底盘框架结构的实例,分别建立普通抗震结构模型、层间隔震结构模型,以及混合减震结构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并采用动力时程分析复核,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详细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和混合减震结构各自的优势,并对结构设计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