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常见、多发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大多数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经及时的溶栓抗凝等治疗和 (或 )自身的纤溶系统能将血栓不同程度地溶解 ,另有0 1%~ 0 2 %的患者因血栓在急性期未能溶解或栓塞反复发生进而发展成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溶栓无效 ,抗凝、扩血管治疗效果不佳 ,其病理过程多呈进行性加重或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次加重 ,自然预后差。肺动脉平均压 >3 0mmHg(1mmHg =0 13 3kPa)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5年生存率为 3 0 % ,肺动脉平均压 >5 0mmHg者仅为 10 %。肺动脉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8例经心电图检查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示:典型的SⅠQⅢTⅢ型27例,V1、V2导联T波倒置48例,V1-V3导联T波倒置59例,V1、V2导联ST段抬高〈0.1mV者19例,V1、V2导联ST段抬高0.1-0.2mV者12例,IRBBB45例,肺型P波27例,心房颤动4例,窦速63例。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分叉处血栓2例,30例典型右心增大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28例未见明显右心系统形态改变但出现轻度肺动脉高压;典型肺动脉栓塞改变32例。肺动脉造影显示:双侧肺动脉栓塞38例,右肺动脉栓塞11例,右下肺动脉栓塞10例,左侧肺动脉栓塞9例。结论心电图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判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虽然作用有限,但紧密结合病情及肺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减小肺栓塞心电图误诊几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背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thromboembolicpulmonaryhypertension ,CTE PH )是由于肺动脉内反复栓塞和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既可由急性肺动脉栓塞演变而来 ,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等反复栓塞肺动脉所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 ,最终造成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死亡。其自然预后与肺平均动脉压 (mPAP)有关。mPAP >30mmHg(1mmHg =0 .133kPa) ,5年生存率为 30 % ;mPAP >50mmHg ,5年生存率为 10 % [1] 。内科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多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对急性加重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013至2015年因COPD急性加重入院的76例患者资料,随访8个月,记录心脏彩超所测收缩期肺动脉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急性加重次数.结果 肺动脉压正常组和轻度肺动脉高压组间急性加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重度肺动脉高压组的急性加重次数均多于肺动脉压正常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与重度肺动脉高压组的急性加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压力和有无急性加重发生的 ROC曲线下面积 AUC=0.786 (95% CI :0.684~0.887), P=0.000,最佳界值点为sPAP=50 mmHg,敏感度64%,特异度88.5%,阳性预测值91.2%,阴性预测值56.97%.结论 因COPD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 sPAP>50 mmHg 可作为再次急性加重的预测因子,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可发生更频繁的急性加重.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5 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 ,在手术时放置Swan ganz导管 ,术后进行肺动脉压监测 ;2 0例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 ,术后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分流情况 ;用镇静 ,肌松 ,过度通气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 :发现 7例持续肺动脉高压 ,死亡 2例 ;2 7例有肺动脉高压危象 ,死亡 2例 ;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时 ,单向活瓣补片有右向左分流 ,肺动脉压下降后分流停止 ,未发现左向右分流。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有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禁止手术 ;Swan ganz导管在术后肺动脉高压处理上有重要作用 ;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能在术后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发挥良好的右向左单向分流作用 ,肺动脉压下降后又能自动关闭。  相似文献   

6.
<正>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PAH)是以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压力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恶性进展性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平均压≥25mmHg(≈3.325Kpa),分级标准为26 mmHg ~35 mmHg属轻度,36 mmHg ~45 mmHg属中度,>45 mmHg属重度[1-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心负荷增大、右心肥厚、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Glubran-2胶复合栓塞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采用Glubran-2胶联合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表现、栓塞方法、疗效及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术前增强CT阳性率80%(12/15),DSA造影提示造影剂外溢最常见,共有20例,假性动脉瘤7例,动静脉瘘5例,血管畸形2例。术中栓塞材料单独使用Glubran-2胶5例、微弹簧圈+Glubran-2胶6例、明胶海绵颗粒+Glubran-2胶11例。临床成功率90.9%(20/22)。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非手术相关死亡2例,随访病例均未发生再出血、严重并发症及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Glubran-2胶复合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局部血氧饱和度(rS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判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216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中监测BIS及rSO2,麻醉维持平稳过程中出现异常(rSO2变化超过5%、BIS突然>70或<30)者立即行血管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予相应处理,记录并发症发生前、发生时和处理后5 min时的BIS值以及rSO2值及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38例出现BIS及rSO2异常,造影证实动脉瘤破裂6例,血管痉挛20 例,血管栓塞12例.动脉瘤破裂者rSO2、BIS值变化幅度最大,栓塞者次之.治疗后5 min动脉瘤破裂者rSO2、BIS值无明显变化,而血管栓塞和痉挛者rSO2、BIS值升高;术后第2天,血管破裂者3例昏迷,2例并发偏瘫;血管栓塞者1例出现偏瘫;血管痉挛者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rSO2复合BIS可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血管栓塞或痉挛等并发症,并可预测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治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是COPD的重要合并症.一般而言,COPD患者出现严重气流受限时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常伴有慢性低氧血症,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为慢性肺泡性低氧,也可能有其他发病机制的参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时的平均肺动脉压>20 mm Hg(1 mm Hg=0.133 kPa),COP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的平均肺动脉压>35 mm Hg[1].由于肺泡低通气造成的肺泡性低氧一般是肺动脉高压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低氧血症可导致COPD患者发生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2].  相似文献   

10.
尽管急性肺栓塞已有溶栓、抗凝等有效治疗,但由于误诊、漏诊、治疗不当或反复栓塞,部分患者可遗留或发展成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当前,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已成功地用于该病的治疗,因此如何提高CTEPH诊断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回顾本院近3年诊治的CTEPH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CTEPH的认识。1临床资料经UCG根据三尖瓣反流压差估测肺动脉压增高的患者共7例,其中经放射性核素灌注扫描6例,经肺动脉造影1例,证实有肺段以上多发性肺栓塞。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34~51(平均42.9)岁;病程24~72(平均42)个月。并发高血压…  相似文献   

11.
闭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和急性药物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闭寒性肺动脉高压,主要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原(特)发性肺动脉高压(PPH)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急性中西药物试验反应.方法:上世纪80年代对我院CTEPH患者46例(CTEPH组),PPH患者69例(PPH组)观察了右心导管术血流动力学变化,2组中对49例做了吸纯氧,21例舌下含服硝苯地平20 mg,18例中心静脉推注川芎嗪80 mg等急性药物试验.结果:82.60%(95/115)的患者诊断时已有中、重度[肺动脉平均压>40 mmHg(1 mmHg=0.133 kPa)]肺动脉高压,56.52%(65/115)合并右心功能不全.PPH组肺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心脏指数均高于CTE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而体动脉收缩压CTEPH组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37/49)吸氧患者肺动脉压下降,7例出现矛盾性升高,CTEPH组尤为明显(5例).硝苯地平仅19%(4/21)有选择性扩张肺循环作用,部分患者副作用较明显.川芎嗪对肺循环降压作用轻微,副作用也较少.结论:我院就诊的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绝大多数已属中、晚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治疗与预后.硝苯地平作为急性药物试验药物副反应较大,不宜应用,川芎嗪未显示对肺循环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副作用也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的诊治情况.结果6例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原有肺动脉栓塞通过治疗痊愈;随访2~14个月,无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无再发肺动脉栓塞.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体液因素对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2月 ,连续对 3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非肺动脉高压 16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15例 )直视修补术患者分组进行临床研究 ,在围术期对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丙二醛 (MDA)、IL 6、IL 8的变化进行研究 ,并结合体外循环前、后肺动脉压、全肺阻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围术期TXB2 、6 keto PGF1α与TXB2 的比值 (P T)、MDA、IL 6、IL 8的变化与围术期肺动脉压、全肺阻力、呼吸指数的改变有着密切相关。结论 :在围术期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的体液因素变化较非肺动脉高压患者剧烈 ,易发生肺损伤 ,围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是肺损伤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封堵治疗效果,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3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压患者进行动脉导管封堵,33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7.1%。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高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封堵后重复造影无残余分流29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介入治疗后LAD、LVEDD、PA均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近中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的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方法 对入选的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丹参粉针结合西医的方法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结合中医药治疗如丹参粉针静脉滴注、血府逐瘀汤加减.结果 治愈14例,复查x线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完全或大部分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基本再通;好转6例,复查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有所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部分再通.所有病人症状明显好转,胸痛减轻,呼吸困难消失,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下肢静脉血流恢复通畅,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1月86(男30,女56)例小儿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月12(8±7)岁;体质量1146(31±8)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413(7±5)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2例(2%)封堵后30 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84例(98%)术后30 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平均(69±24)mmHg(1mmHg=0.133 kPa)降为(36±14)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45±14)mmHg降为(30±8)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94±10)mmHg升至(99±6)mmHg,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8例(21%)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4例(4%)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月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儿童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动脉高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自 1 897年ViktorEisenmenger描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以来 ,医学界对其进行了不懈地研究 ,但至今还未得到圆满解决。1 定义、病理改变肺动脉的正常收缩压 (sPAP)、舒张压 (dPAP)及平均压 (mPAP)约为 2 4、9、1 6mmHg( 1mmHg=0 .1 33kPa)。静息状态下sPAP、dPAP、mPAP分别超过 30、1 5、2 0mmHg ,或运动过程mPAP >30mmHg均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mPAP2 1~ 30、31~ 5 0和 >5 0mmHg分别为轻、中和重度肺动脉高压。1 998年 9月在法国举行的WHO肺动脉高压专题研讨会中 ,将肺动脉高压分为 5类 ,其中…  相似文献   

18.
郑玉珍  梁禺  张彦 《山东医药》2010,(31):46-47
目的探讨脑局部血氧饱和度(rS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判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216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中监测BIS及rSO2,麻醉维持平稳过程中出现异常(rSO2变化超过5%、BIS突然〉70或〈30)者立即行血管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予相应处理,记录并发症发生前、发生时和处理后5min时的BIS值以及rSO2值及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术中38例出现BIS及rSO2异常,造影证实动脉瘤破裂6例,血管痉挛20例,血管栓塞12例。动脉瘤破裂者rSO2、BIS值变化幅度最大,栓塞者次之。治疗后5min动脉瘤破裂者rSO2、BIS值无明显变化,而血管栓塞和痉挛者rSO2、BIS值升高;术后第2天,血管破裂者3例昏迷,2例并发偏瘫;血管栓塞者1例出现偏瘫;血管痉挛者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rSO2复合BIS可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血管栓塞或痉挛等并发症,并可预测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报道Amplatzer封堵器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确诊先天性心脏病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4例。女性 3例 ,男性 1例。年龄 4~ 45 (平均 2 4 7)岁。 1例出现紫绀。X线胸片 :肺纹理增多、变粗 ,肺动脉段中高度凸出 ,心胸比率 0 5 6~ 0 6 2 (平均 0 5 9)。心脏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 :1例双向分流 ,余 3例左向右分流。心导管检查见表 1。本组4例均为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小动脉楔入压正常高值 ,吸氧后肺动脉收缩压不同程度下降 ,综合评定为动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PDA球囊封堵试验…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造影术栓塞并发症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 ( CAG)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的唯一方法 ,CAG术后的出血并发症已为临床所重视 ,但对于可能发生的粥样硬化性栓塞、急性肺动脉栓塞认识较少。现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 2例栓塞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74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 1 5d,伴心电图 V1~ 6导联 ST段一过性抬高 ,以“变异性心绞痛”入院。 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择期行 CAG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狭窄85% ,左室造影各节段运动正常。在 F6猪尾巴导管退出后突然发生腰部和双下肢麻木和剧烈疼痛 ,躯干和双下肢皮肤出现紫色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