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3F8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01/2022-08就诊于我院的45例45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硅油组(23例)及C3F8组(2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离后行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组行硅油填充,C3F8组行15% C3F8气体填充。两组患者分别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裂孔的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C3F8组、硅油组患者裂孔闭合率为77%、83%(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96%(P>0.05)。C3F8组、硅油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99±0.34、1.22±0.37,C3F8组视力优于硅油组(t=-2.156,P=0.037),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2 mo,两组患者mfERG一阶函数1环(C3F8组114.27±26.37 nV/deg2,硅油组98.08±24.36 nV/deg2)及2环(C3F8组80.45±14.94 nV/deg2,硅油组67.73±15.33 nV/deg2)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C3F8组58.13±13.96 nV/deg2、硅油组55.30±10.48 nV/deg2; 2环P1波反应密度:C3F8组51.18±8.19 nV/deg2、硅油组47.43±11.97 nV/deg2)明显增加(均P<0.05),C3F8组较硅油组增加明显(P<0.05)。硅油组与C3F8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3F8填充均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而且在视功能恢复C3F8填充优于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低温冷冻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方法:在一70°C条件下,冷冻RPE细胞30秒,分别加入40、60、100、150、200μg/ml的地塞米松后,应用Fura-2/AM荧光负荷技术,测定RPE细胞Ca2+浓度。 结果:地塞米松在40μg/ml~60μg/ml浓度范围可使冷冻后RPE细胞内Ca2+增高18.6%~29.8%,在150μg/ml~200μg/ml可降低细胞内Ca2+浓度28.4%~35.2%。 结论;地塞米松对冷冻后RPE细胞内Ca2+的影响表现为双重作用,即低浓度的促进作用和高浓度的抑制作用,提示临床用药应在冷冻瞬间冲击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86-8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形式对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的影响。

方法:幼年健康豚鼠(2周龄)10只,体外培养RPE细胞,传代、鉴定后,将细胞分为聚焦光组、离焦光组、平行光组和空白对照组,前3组分别接受聚焦光、离焦光(均为将平行光经透镜转化)和平行光照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照射。于照射后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FQ-PCR)检测细胞中TGF-β2及TGF-β2 mRNA的表达,分析不同光照形式与效应的关系。

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各组TGF-β2表达均为阳性,病理VISTA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单位面积中平均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聚焦光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1.08,P<0.05); RTFQ-PCR法显示,聚焦光组TGF-β2mRNA表达水平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33.01,P<0.05)。

结论:不同形式光线可影响豚鼠RPE细胞TGF-β2表达,以聚焦光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年龄对水合氯醛诱导的小鼠急性可逆性晶状体混浊及Na+-K+-ATP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青年(3月龄)和老年(24月龄)C57BL/6小鼠各12只,4%水合氯醛(400mg/kg)腹腔注射诱导急性可逆性晶状体混浊。在注射后10、20、30、45、60、90、120、150min分别应用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根据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记录混浊程度分级情况并拍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晶状体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晶状体Na+-K+-ATP酶表达。

结果:水合氯醛注射后两组小鼠晶状体混浊和消退过程相似,但青年组小鼠晶状体混浊出现早、持续时间略长,混浊厚重,呈乳白色; 老年组小鼠晶状体混浊出现晚,持续时间略短,混浊轻薄,呈薄雾状。HE染色显示水合氯醛注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下皮质聚集大量水泡,浅层晶状体纤维细胞结构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ECs及纤维Na+-K+-ATP酶的表达呈现阳性,水合氯醛注射前青年组和老年组小鼠LECs中Na+-K+-ATP酶表达较弱,注射后45min LECs中Na+-K+-ATP酶的表达上调,且老年组小鼠LECs的Na+-K+-ATP酶上调更为显著。

结论:年龄影响水合氯醛诱导小鼠急性可逆性晶状体混浊,Na+-K+-ATP酶参与水合氯醛诱导的晶状体混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后不同时程视网膜内谷氨酸(glutamate,Glu)含量变化及视网膜色素上皮(v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殖状况及其2者之间的关系.方法42只有色家兔,按时间随机分为6组8h,1、4、7、14及28d.任选1眼制备RD模型,另1眼为对照眼.各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及流式细胞仪(FCM)分别对视网膜内Glu浓度及RPE细胞DNA进行定量检测,并寻找2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RD后8h,视网膜内Glu含量明显升高(4.68±1.22)μmol·g-1,与对照眼(1.87±0.81)μmol·g-1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随着脱离时间的推移,至14d,视网膜内Glu含量明显回降(3.78±0.88)μmol·g-1,与对照眼(1.57±0.66)μmol·g-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PE细胞的增殖指数(PI)在RD后8h明显增加(18.41%±0.22%),与对照眼(16.62%±0.6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8d组实验眼(16.70%±0.88%)与对照眼(15.41%±2.44%)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视网膜内Glu含量变化与RPE细胞的PI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36,P<0.01).结论视网膜脱离后RPE细胞发生增殖与视网膜内Glu浓度异常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IgG4相关疾病(IgG4-RD)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整理23例35眼眼眶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

结果:眼眶IgG4-RD患者23例35眼,其中男8例9眼,女15例26眼,年龄28~72(平均52.1)岁。19例30眼来源于泪腺,4例5眼来源于眶内其他部位。以泪腺区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单侧11例,双侧12例。病程1mo~10a,平均27mo。1例1眼6mo后复发。大体: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泪腺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组织学特点:泪腺腺泡、导管组织严重萎缩甚至消失,被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滤泡替代,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35眼IgG4阳性浆细胞均>50个/HPF,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

结论:眼眶IgG4-RD主要发生于泪腺组织,通过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IgG4的表达可明确诊断。IgG4-RD应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不同进展阶段小鼠T细胞动态变化,对葡萄膜炎治疗方案的优化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

方法:用CFA+PTX+IRBP对6~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后肢及尾部皮下进行三点免疫建立EAU模型,于免疫3,7,14,21,28d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

结果:用特异性抗原IRBP免疫后,EAU疾病在第14d左右产生,在第21d达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缓解。随着EAU疾病的发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3+辅助T细胞数量均有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第21d达到高峰,第28d开始下降,CD4+CD25+Foxp3+/CD4+CD25-Foxp3+比值从第3d开始逐渐增加,到第21d达到高峰,从第28d开始下降。

结论:EAU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密切相关,CD4+CD25+/-Foxp3+Treg细胞为阐明EAU的缓解机制、预防和治疗人类葡萄膜炎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在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上的功能意义。

方法: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TUNEL计数法分别测定P2X7激动剂BzATP和拮抗剂OxATP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以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P2X7受体激动后可介导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死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较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在同等激动剂浓度下或在同样的时间点,能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而拮抗剂OxATP可以明显减轻BzATP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其存活率。

结论:P2X7受体活性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有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晓玮  黎彪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488-1491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现有多种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过程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以适应针对CNV过程不同研究要点的需求。例如针对CNV过程中关键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VEGF164 RPE65转基因、Tet/VMD2/VEGF等; ApoE过表达小鼠是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中自发性CNV形成机制的重要模型; 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变化相关的Ccl2/Cx3cr1缺陷小鼠;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吻合过程可见于SOD1-/ -老化、Vldlr -/-定向突变等; 继发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可见于Cp-/-Heph-/Y敲除小鼠等。这些基因工程小鼠的主要优点为诱导快,发生时间短; 与CNV病理生理学关联强,可比较CNV各种生物学成分,便于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 与人类CNV关联密切,为人类CNV治疗评估提供研究手段等。但其也有不足,如诱导率低、发生CNV眼的百分率低、面积小; 常发视网膜增生性瘤性病变,对CNV研究造成了一定干扰。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型并适当修改相应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挫伤后脉络膜、视网膜循环改变在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眼挫伤患者的30只伤眼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结果19只眼FFA表现为视盘象限性或全部弱荧光(视盘缺血性改变),占63.3%,视盘象限性弱荧光区和脉络膜延迟灌注区相连。26只眼出现局部脉络膜灌注不良,占86.7%。其中16只眼为局限性充盈迟缓,脉络膜荧光完全充盈时间:最短1 min 50 s,最长5 min 43 s;10只眼为 局限性充盈缺损。视网膜脉络膜充盈时间倒置6只眼,占20.0%;脉络膜及视网膜中央血管系 统充盈均延迟者5只眼,占16.6%。在脉络膜局部灌注不良的部位均出现了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的损害。结论ICGA可清 楚地显示眼挫伤后脉络膜循环的改变,结合FFA同步检查,可对眼底损害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22-124)  相似文献   

11.
徐荣洛  蒋秀芹 《眼科学报》1994,10(2):117-120
对四个年级青少年学生1324只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物理和几何光学与医学生理学两个角度的眼屈光状态之概念与意义不同,“正视眼”并不完全意味着正常生理学角度的屈光“正常眼”,并对青少年眼生理屈光状态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的方法。 方法:以常规方法割备有色素兔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作为供体,移植到10只无色素兔眼.8只眼经外路法,即穿过巩膜和脉胳膜的方法;另10只眼内路法,即从睫状体平部进入玻璃体,制成人为的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将RPE细胞移植到受体眼视网膜下腔。术后第10、20、40、90天作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内路法组,手术后40天光镜观察,移植区和非移植区神经视网膜层厚度无差别.透射电镜显示:移植的RPE细胞嵌入Bruch膜,光感受器外节在正常位置,术后90天,移植细胞内发现吞噬外节的次级溶酶体.外路法的8只眼因脉胳膜出血或视网膜穿破而失败。 结论:内路法是RPE细胞移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60-162)  相似文献   

13.
实验观察分析了采用碘酸钠不同程度地选择性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后视网膜其他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家兔静脉注射30μg/kg的NaIO3(0.05mol),分别间隔48h和72h再注射1次,第7天取出眼球作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间隔48h组RPE变性较重,发生破裂或崩解,此时,视网膜其他层损伤较重;间隔72h组RPE变性较轻,仅发生皱缩,未见破裂,此时视网膜其他层的改变也较轻.结果表明:RP的损伤直接影响到视网膜其他层,RPE损伤越重,视网膜其他层的损伤程度也较重.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88-189)  相似文献   

14.
眼球前段重建术54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秉基 《眼科学报》1994,10(2):77-80
报告用眼球前段重建术治疗54例(54只眼)严重眼前部损害的结果。其中48例(88.9%)保全了眼球,并有28例(51.9%)获得透明愈合。手术要点包括角膜移植、虹膜切除、晶体娩出、前玻璃体切除及重建前房和恢复眼球形态,并对其手术适应症、并发症及手术技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大动脉炎相关的眼部症状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眼部表现,对影响眼部症状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15例(22%)患者出现眼部症状,其中视物模糊11例(73%),一过性黑朦6例(40%),视野缺损4例(27%),虹膜新生血管2例(11%)。大动脉炎眼部症状的出现与年龄、性别、病变分型、C反应蛋白、血沉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大动脉炎可以引起多种眼部症状;局部低灌注引起的缺血缺氧是引发大动脉炎眼部症状的原因之一;对伴有眼部症状的大动脉炎患者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应给与针对眼部症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活体动物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形态及机能改变,对16只有色家兔的眼底行染料激光凝固,再以FFA法及扫描电镜作对比研究,发现凝固斑呈三层同心圆样;中央部为均匀强荧光;中间层轻度荧光素渗漏;外周层由网格状近六角形细胞样低荧光组成。光凝7天,30天后凝固斑范围无改变,但荧光图像有变化。其结果显示FFA法可在活体上观察研究RPE细胞形态及机能的病理变化。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54-256)  相似文献   

17.
t-PA治疗玻璃体积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只兔24眼玻璃体内注射自体血液0.2ml,制成玻璃体积血模型。均以右眼为对照眼,单纯注血;左眼为治疗眼,注血后不同时间玻璃体内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12.5μg ,15天后活体摘除双眼球,光、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注血10天以后注药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病理改变较对照眼明显减轻。说明适时适量t-PA玻璃体内注射可减轻玻璃体积血对视网膜的损伤,为t-PA治疗玻璃体积血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57-259)  相似文献   

18.
李彬  孙宪丽  李辽青  田玉旺  邢惠清 《眼科》2001,10(6):347-350
目的:研究核DNA数控定量分析技术对角结膜缘上皮性肿物病理诊断的意义,特别是进行早期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技术及定量病理学方法,对51例角结膜缘上皮性新生物(上皮良性增生,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定量测定核DNA含量和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entum of nuclear organizer region,AgNOG)含量。结果:在四种不同病变中,细胞核DNA倍体含量(2C,3-4C,≥5C)存在着显著的差异,AgNOR颗粒的分布形态,颗粒大小及所占核仁面积大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病变的良,恶程度以及细胞的分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应用自动图象分析技术对角结膜缘上皮性肿物进行核DNA及AgNOR含量数控定量分析测定,可作为组织病理学诊断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解增殖性病变的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其早期增殖分化潜势,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利于从细胞生物学特点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在眼内异物摘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  胡雨珠  马红卫 《眼科》2000,9(1):14-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2只眼)眼外伤伴有眼内异物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晶体切割术、眼内异物摘出术、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巩膜环扎等联合手术。结果 异物均一次性摘出。随访1~18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24只眼(75%、裸眼或矫正视力≥0.1者17只眼,0.02~0.08者7只眼),不变者3只眼,下降者5只眼(眼球萎缩)。结论:应用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