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端粒酶基因(hTERT)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130例石蜡包埋标本中HP感染和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非典型增生(DYS)和胃癌(GC)中表达率分别为40%、60%、70%和72.5%。GC与对照组(CS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TERTmRNA在CSG、CAG、DYS及GC中表达率分别是0、10%、30%、78.75%。GC与CSG、CAG、DYS分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阳性的胃癌组hTERTmRNA阳性的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的胃癌组(P<0.01)。结论:HP感染在CSG→CAG→DYS→GC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癌的发生与端粒酶活性有密切关系;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老年、老年前期及青壮年组3973例患者,发现CSG、CAG、Du、Gu和GC发病率较高,并着重探索各年龄组上述疾病、IM和dysplasia的发病情况及相互间关系的比较。结果老年组CAG发病率26.15%、GC16%、Gu15%、IM和dysplasia30.67%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而CSGl7.23%及Du7.69%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尸<0.01),CAG发生IM和dysplasia共60%,也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从而发现老年人患上消化道疾病有如下的规律性:CAG、GC、Gu、IM及dysplasia的发生率,随年龄而递增;CSG和Du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阐明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及CSG患者HP感染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对 1 670例经临床、胃镜及病理均诊断为CSG的活检标本的HE及Giemsa染色切片进行回顾性观察 ,观察HE染色切片确定CSG的程度及是否伴有活动性炎症 ,观察Giemsa染色切片确定有无HP感染。结果 :非活动性轻、中、重度CSG的HP检出率分别为 7.3 5 %、3 1 .0 2 %和 5 2 .0 3 % ,两两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活动性轻、中、重度CSG的HP检出率分别为 66.67% ,71 .81 %和 89.43 % ,与相对应的非活动性轻、中、重度CSG的HP检出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HP检出率男性为 3 6.92 % ,女性为 3 3 .0 1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0岁以下组、3 1~ 60岁组、61岁以上组HP检出率分别为 3 3 .92 %、3 7.90 %和 2 8.74% ,经检验 3 1~ 60岁组与 61岁以上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结果提示 :HP是使CSG产生活动性并且使CSG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唯一因素。CSG病人HP感染率无性别差异 ,感染多发生在 3 1~ 60岁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CSG、CAG、IM、Dys及GCa胃黏膜的COX-2、p53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CSG、CAG、IM、Dys及GCa患者各100例,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法)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联合检测Hp,通过免疫组化对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胃黏膜联合检测COX-2、p53。结果:(1)Hp检出率以CAG中的IM最高,其次为Dys及GCa,与CS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OX-2蛋白在IM、Dys、GCa均有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p阳性的胃黏膜病变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的胃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p53表达的阳性率从CSG、CAG、IM到Dys逐渐增加,GCa时达最高峰;CSG组p53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CAG组、IM组及Dys组(P0.01);GCa组p53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AG组、IM组及Dys组(P0.O5);(5)Hp阳性组总体p53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总体(P0.05);在同一病变类型中,Hp阳性组p53表达的阳性率虽均高于Hp阴性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主要是在胃癌早期起作用;COX-2、p53突变和过表达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COX-2的表达上调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通过介导COX-2的表达上调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作用;临床联合检测Hp、p53、COX-2,对发现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奥美拉唑(Ome)治疗消化性溃疡及伴发慢性胃炎(CG)、幽门螺杆菌(HP)感染80例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结果。以 Ome 20mg/日与法莫替丁(Fam)40mg/日分组治疗四周作对比研究,发现 Ome 不仅对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的愈合率(86.8%、70.4%)优于 Fam(P<0.05),而且对伴发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也明显优于 Fam。Ome 对 Du、Gu伴发 CG 总有效率分别为81.1%、85.2%,高于 Fam(36.4%、29.4%)P<0.01;Ome 对 Du、Gu 伴发的 HP 感染总有效率分别为83.0%、81.5%,而 Fam仅分别为21.2%、17.7%,差异非常显著(P<0.01)。上述结果提示,奥美拉唑不仅有卓越的愈合溃疡作用,对溃疡伴发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亦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蛋白、微量元素与幽门螺杆菌(Hp)的表达,探讨其与胃黏膜病变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选择60例胃癌(GCa组)、80例萎缩性胃炎[CAG组,包括40例异型增生(Dys组)及40例肠上皮化生(IM组)]、40例浅表性胃炎(CSG组),N时期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黏膜无明显病理学改变的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胃黏膜Hp感染状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COX-2表达状况,并行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结果:GCa组Zn含量低于对照组、CSG组、IM组,Dys组Zn含量低于对照组、CSG组;GCa组Mn含量低于对照组、CSG组,Dys组Mn含量低于对照组、CSG组;GCa组Fe含量高于对照组、CSG组,Dys组Fe含量高于对照组、CSG组(P〈0.05)。对照组、CSG组、IM组、Dys组和GCa组Hp感染率阳性率分别为7.5%、32.5%、72.5%、65.0%、60.0%,COX-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7.5%、47.5%、52.5%、70.0%。结论:Zn、Mn降低和Fe升高可能为胃癌发生的癌前因素,其可诱发Hp的感染和COx-2的高表达而发生胃癌。COX-2蛋白高水平的表达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联合测定Hp感染、胃黏膜COX-2蛋白表达及血清中微量元素可提高胃癌的诊断率,为研究胃黏膜癌变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情况。方法 :对两年间胃镜确诊疣状胃炎 1 43例(观察组 ) ,同期慢性浅表性胃炎 ( CSG) 1 47例 (对照组 )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 HP和血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清 HP- Ig G水平。结果 :观察组胃炎 HP感染率 69.2 3% ,对照组感染率5 6.0 0 %。经 χ2检验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观察组伴肠化的 HP感染率 65 .62 % ,与不伴肠化的 HP感染率 72 .1 5 %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观察组伴糜烂者 ,HP感染率 74.0 7% ,与不伴糜烂 HP感染率 68.1 0 %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结论 :疣状胃炎HP感染率明显高于 CSG,疣状胃炎伴糜烂、肠化者 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放免法测定了正常对照者、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血浆及胃窦、十二指肠粘膜胃动素(MTL)含量,所有被测者均经胃镜检查和活检证实;溃疡病属活动期。结果如附表所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青海地区汉族胃癌(GC)、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血清中P53蛋白、可溶性Fas蛋白(sFas)水平,明晰青海地区汉族胃癌患者血清P53、sFas蛋白表达特点。方法收集世居青海地区因消化道症状前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汉族GC、CAG、CSG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蛋白、sFas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血清P53蛋白水平在GC组、CAG组、CSG组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sFas水平GC组较CAG组、CSG组明显降低(P<0.05);3.GC组血清P53蛋白与sFas间呈负相关,r=-0.543,P<0.05。结论青海地区汉族GC患者血清中P53蛋白显著升高、sFas显著性降低,二者联合检测有望作为胃癌诊断的一种新型的简单易行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下不同程度表现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的变化。方法慢性胃炎患者共106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其中CAG患者根据胃镜下表现细分为CAGI、II级两个亚组,另取胃镜所见无异常的18例作为对照。收集所有入选者空腹血浆标本用放免法测定其胃动素水平。结果CSG组MTL为(298.56±82.30)pg/mL,与对照组(274.22±65.78)pg/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AG组MTL(318.52±75.69)pg/m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SG组与CAG组间MT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AGI级亚组(307.31±54.42)pg/mL与CSG无显著性差异(P>0.05),CAGII亚组(354.21±78.08)pg/mL高于CSG组和CAGI级亚组(P<0.05)。结论CAG患者血浆MTL水平较健康人高,可能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有关。CAG程度越重,MTL水平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组织中的突变型P53蛋白、Runx3蛋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78例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活检标本及63例胃癌胃粘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HE染色和特殊染色检测其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1突变型P53蛋白在CSG中的表达率最低,胃癌中表达率最高,随着病变的进展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GC与CAG、CS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Runx3蛋白在CSG中的表达率最高,在胃癌中表达率最低,随着病变的进展表达率呈递减趋势。GC与CSG,CA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C与伴IM相比有统计学意义,GC与伴DYS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高危人群中HP在CSG、CAG、伴IM和伴DYS的感染率随着病变的进展而升高。4在高危人群HP感染的阳性组和阴性组中,阳性组P5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阳性组Runx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结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突变型P53蛋白和Runx3蛋白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在胃癌高危人群的追踪观察中,进行HP感染、P53蛋白、Runx3蛋白的联合检测,对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及探讨癌变机制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NF-κBp65、COX-2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例中COX-2、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亚甲兰染色检测Hp。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的Hp感染率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6.94,χ2=6.71,χ2=10.60,P<0.01)。胃癌(GC)的Hp感染率与CS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1.37,P>0.05)。②CAG、IM、DYS的COX-2表达率与CS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4.81,χ2=5.96,χ2=16.57,P<0.05)。GC的COX-2表达率与CSG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χ2=34.50,P<0.01)。③CAG、IM、DYS的NF-kBp65表达率与CS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4.71,χ2=9.02,χ2=20.74,P<0.05)。GC的NF-kBp65表达率与CSG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χ2=30.71,P<0.01)。结论 Hp感染诱导COX-2和NF-kB表达发生在胃癌形成的早期阶段。COX-2和NF-kBp65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尿素酶比活性定量分析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 (HP)尿素酶比活性定量分析法 ,探讨该法对慢性胃病 HP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患者胃粘膜处理后分别检测 HP尿素酶活性 ,将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方法 (粘膜涂片革蓝氏染色 ,1min尿素酶试验 ,PCR法和组织学切片 HE染色法 )进行比较。结果 :HP尿素酶比活性平均值在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 (GU)、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胃癌 (GC)组分别为 2 80 .2、389.5、342 .7、832 .0、347.5 (u/ dl) ,患者各组的比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9.1u/ dl,P<0 .0 0 1)。该法定量检测 HP:(1)敏感性为 94.0 % ,接近于 PCR法和尿素酶法 ,而高于涂片法和组织学法。(2 )特异法为 91.1% ,与尿素酶法、涂片法和组织学法相近 ,略高于 PCR法。结论 :本研究资料提示胃粘膜 HP尿素酶比活性定量分析有助 HP感染的诊断更适用于科研及治疗后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省时、省力,既经济,误差又较小,且检出率比较高的犬肠道寄生虫虫卵检出方法。方法氯化锌溶液漂浮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清水沉淀法。结果对120份犬粪便标本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清水沉淀法和氯化锌溶液漂浮法进行检查,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5.8%、36.7%、39.2%和46.7%;绦虫卵检出率分别为30%、25.8%、48.3%和60.8%。氯化锌溶液漂浮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法,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氯化锌溶液漂浮法和清水沉淀法在检查到的2种寄生虫卵中,所检出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饱和盐水漂浮法与氯化锌溶液漂浮法在检查蛔虫卵时,所检出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查绦虫卵时,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化锌溶液漂浮法寄生虫卵的检出率都优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清水沉淀法,且该法操作简便,所以氯化锌溶液漂浮法比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清水沉淀法作为粪便检查寄生虫卵的常规检验方法更简便、有效,且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ax、fas和p16在胃粘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轻、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中bax、fas(促凋亡基因)和p16(增殖负调控基因)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SG和轻、中、重度CAG胃粘膜中bax的表达率分别为41.75%、72.41%和78.26%,fas的表达率分别为39.81%、65.52%和78.26%,p16的表达率分别为9.71%、24.14%和30.43%.轻、中、重度CAG与CSG比较,bax、fas、p16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轻、中、重度CAG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bax、fas和p16的高表达,使得细胞增殖/凋亡的比例失衡,在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病理过程及细胞增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HP相关溃疡边缘组织病理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探讨HP致胃癌的可能途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粘膜涂片Giemsa染色及RUT确定HP感染。结果显示,HP相关GU边缘组织表现为CSG、CAG、IM、DYS、GC,而DU仅见不同程度的炎症;GU边缘组织PCNALI%随着病变发展而升高,自CSG的(23.93±14.30)%升至癌变时的79.8%;HP相关DU及GU边缘组织PCNALI%明显高于HP阴性DU与GU(P<0.05)。提示HP感染导致炎症,HP与炎症及其所致的病理改变使细胞增殖不断上调,异常的细胞增殖导致癌变的发生。其途径可能为HP→CG→CAG→IM→DYS→GC。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起始动因子的作用,并可能参与胃癌发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型液体培养基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新鲜椰子汁和马血清为基础成分,研制一种快速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型液体培养基。方法将300份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直接涂片镜检,按涂阳和涂阴标本配对接种在新型液体培养基和改良罗氏培养基上,比较两种培养基培养的阳性率和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结果在新型液体培养基与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总阳性率分别为36.0%、37.0%,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痰液标本在新型液体培养基与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4.55%、96.36%,直接涂片镜检阴性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1%、2.6%,组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新型液体培养基平均(9.66±3.14)d出现阳性结果,而改良罗氏培养基平均(27.56±7.74)d出现阳性结果,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新型液体培养基能快速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其制作方便,价格低廉,操作简单,适合于广大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熨联合聚甲酚磺醛(又称爱宝疗)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用电熨联合聚甲酚磺醛治疗宫颈糜烂75例,同时与69例单用电熨术和72例单用聚甲酚磺醛治疗作对比。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3个月治愈率分别为72%、93.33%,对照组分别为50.72%、76.81%和52.27%、76.3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P<0.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电熨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电熨联合聚甲酚磺醛治疗宫颈糜烂能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加速创面愈合。电熨联合聚甲酚磺醛是治疗宫颈糜烂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Hp、p53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p、p5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不同胃粘膜病变石蜡包埋标本.结果:1.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非典型增生(DYS)和胃癌(GC)Hp阳性率分别为40%、60%、70%和72.5%,GC与CS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p53基因蛋白在CSG、 CAG、 DYS、 G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 25%、 50%、 62.5%,其中GC与CAG、CSG 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3.在80例胃癌标本中,Hp阳性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 结论: 1. Hp感染在胃粘膜病变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突变型p53与胃癌的发生有关.3.p53的突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地区表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将127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为四组。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P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各组CagA-IgG,并作组间的比较。结果慢性胃炎(CG),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胃癌(GC)患者及无症状组(AC)血清中HP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4.2%,85.7%,81.5%,77.8%,61.6%,Cag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61.3%,66.7%,63.0%,70.4%,34.0%。经χ2检验显示,在DU与GU组,HP及CagA 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AC组(P<0.05、P<0.01),而CG及GC组与AC组比较,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agA HP感染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胃肠疾病组间的HP及CagA HP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广州地区,仅DU与GU组的HP感染率高于AC组,而CagA HP感染率在CG、DU、GU与GC组,均高于AC组,可见CagA-IgG的表达情况,可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与诊疗、防治提供依据,但不能作为区分CagA HP感染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