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0例,观察侧支循环的途径、组成、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以前交通动脉代偿为主,其中Willis环不完整者容易患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侧ICA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8例(症状组),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21例(无症状组),观察2组患者Willis环、侧支血管管径情况,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ICA狭窄程度大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侧支血管代偿功能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2.2%(13/18),后环完整率为61.1%(11/18);无症状组患者前环完整率为95.2%(20/21),后环完整率为90.5%(19/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完整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27.8%(5/18)和38.9%(7/18),无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4.8%(1/21)和9.5%(2/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变异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管径显著小于无症状组(P<0.05),2组患者后交通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lis环的侧支代偿能力与Willis环变异与否及前、后交通动脉管径有关;Willis环代偿功能差是ICA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颅内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根据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表现,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A)和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rlng artery aneurysm,PCoAA)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 分析204例脑血管VCTDSA资料,比较ACoAA、PcoAA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动脉瘤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情况;探讨ACoAA、PCoAA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结果 本组24例ACoAA、63例PCoAA及117例非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CoAA以男性居多,PcoAA以女性居多(P<0.05);ACoAA、PCoAA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2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CoAA组存在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而PCoAA组无明显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结论 A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有关,P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5.
颜利辉  高歌军  戴峰  文颂  杨涛 《现代医学》2009,37(3):212-216
目的 探讨脑血管CT成像(CTA)对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形态及其代偿潜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期间作头颈部CTA检查并在24h内作MR平扫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9例(TIA组),无症状33例(无症状组),脑梗死45例(脑梗死组).所的图像在ADW4.3工作站上采用VR、MIP、CPR、MIP等重建方式进行后处理,多方位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及空间解剖细节,对3组Willis环进行分型.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中Willis环Ⅰ型比例明显下降,Ⅲ、Ⅳ型比例明显增加;而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Willis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大脑后动脉P1段(PCA-P1)发育不良或缺如在TIA和脑梗死患者中更多见.发生ACA-A1发育不良或缺如的脑缺血患者前交通动脉(AcoA)显影比例高;PCA-P1发育不良或缺如多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结论 CTA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结构,并对Willis环代偿潜能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相连的A1段的造影表现差异,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与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关系。结果①两组A1段形态表现主要为直线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线型共54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30例),成窗型6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4例),两组A1段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共发生A1段变异21例,其中左侧优势14例(研究组10例,对照组4例),右侧优势7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A1段变异左侧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右侧优势发生率(P〈0.05)。③研究组前交通动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排颅脑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情况,并且复合体的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及供血动脉CTA的代偿潜力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无症状31例,脑梗死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对3组患者行性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多方位、多方式对患者后动脉结构、Willis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有效评价Willis环及动脉狭窄代偿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遗传特性,并定向培育脑缺血高发种群。方法通过对5代定向培育的长爪沙鼠高发群动物共398只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进行观察,比较长爪沙鼠亲代与子代间脑底动脉Willis环的变异缺失类型,探求其遗传特性,并根据该遗传特性将Willis环后交通支缺失且前交通支缺失或细小的同类型的长爪沙鼠父母所生的子代雌雄个体配对繁殖,定向培育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结果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一致时,其子代大部分与其父母一致;而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不一致时,Willis环前交通支与母亲一致率为60.4%,前交通支与父亲的一致率为48.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定向培育5代后,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时,一侧脑缺血造模成功率由F1代的40%提高到F5代的75%。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有明显的遗传性,初步培育出了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及供血动脉CTA的代偿潜力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无症状31例,脑梗死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对3组患者行性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多方位、多方式对患者后动脉结构、Willis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有效评价Willis环及动脉狭窄代偿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住院24小时内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组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40例,仅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及一月,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观察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CSS、ADL、HAMD评分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在护理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护理一月后,与护理前比较,CSS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AMD评分较护理前均升高。早期康复护理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SS、ADL、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一月后两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3.89%、35.0%,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能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Willis环变异情况,探讨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占比分别为34.4%、62.5%、78.1%,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59.1%、31.8%、50.0%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及缺如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局与Willis环的解剖变异的关系.方法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20例,单侧和双侧各1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分析其Willis环变异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者前、后循环完整率分别为37.5%(3/8)、12.5%(1/8),明显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结局与Willis环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脑梗死和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222例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颅内血管异常情况分为正常组(94例)、脑梗死组(72例)、动脉瘤组(56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Willis环血管变异情况,分析其和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 222例患者Willis环各组成血管存在诸多变异,变异率为84.68%,多见ACA-A1、PCA-P1、ACo A、PCo A变异,脑梗死组A1变异率高于正常组(P0.05);动脉瘤组ACo A显示率、A1变异率、PCo A显示率P1变异率、FTP发生率和脑梗死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0.85%、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1%、脑梗死组变异率为89.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lis环变异和脑梗死、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MS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底Willis环形态及变异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探析脑血管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P<0.01);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26-29
目的 经3D-TOF-MRA 观察Willis 环形态来探讨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 年9 月~2020 年5 月我院所有行脑MRA 检查并同时做CTA 检查的患者435 例,依据颅内动脉瘤的有无分为动脉瘤组173 例、非动脉瘤组262 例。对各部位动脉瘤进行分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46 例、大脑中动脉瘤组35 例、大脑颈内动脉瘤组41 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51 例,并对Willis 环分型与动脉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结果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 环Ⅱ型、Ⅲ型、Ⅳ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Willis 环分型中的Ⅱ型、Ⅲ型、Ⅳ型所占比例(80.4%)高于非动脉瘤组(40.5%)。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分型中的Ⅱ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Willis 环分型中的Ⅱ型所占比例(49.0%)高于非动脉瘤组(19.5%)。结论Willis 环不对称时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Willis 环后部不对称时与大脑后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 htheparin,LMWH)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MWH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6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及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1),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脑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莹  展群岭  李富兰  梁秀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563-1565,1569
目的:采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与非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Willis环进行分析,探讨Willis环变异与后循环TIA的关系。方法:使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TIA患者31例与非后循环TIA患者31例脑血管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Willis环的情况将其分为完整型、部分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分析Willis环变异分布情况。结果:2组大脑Willis环均有不同程度变异,其中后循环TIA患者中后循环不完整型变异较多见。2组患者的后循环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前循环的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lis环的完整性与后循环TIA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李民  杨静  邱俊林 《西部医学》2008,20(5):1013-1014
目的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42例,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对照组38例,给予甘草酸二胺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肝功能: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甘草酸二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有效药物,可改善肝功能,同时有明显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脑梗死部位数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大动脉闭塞。利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比较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病变部位数量的关系。结果:本研究45支血管闭塞(多支血管闭塞15例)中,前循环闭塞血管23支,后循环闭塞血管22支。本研究Willis动脉环开放17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3例,多部位脑梗死4例;Willis动脉环未开放28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1例,多部位脑梗死17例。结论: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尤其是Willis动脉环的完整性,对于改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数量及体积是有利的,表明Willis动脉环的开放可减少梗死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