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外揣内构筑"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据此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科学认识论的科学学科判定标准研究中医学,发现中医理论以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采用司外揣内的方法,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中医学与以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实验等方法研究人体的西医学不同,二者是把握着人体不同物质层面的医学科学中的两个分支学科.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树立科学的理性信念,推动中医学按照"现象-状态医学"的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科学理论或学科都有自己清楚、明白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质的研究内容,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科学学科.中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内涵宽泛、不确切,导致研究内容不确定,发展方向不明确,使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无法深入.然而,中医学是以人体的"现象-状态"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建构起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将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4.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相似文献   

5.
齐红  杨涛  付文心 《陕西中医》2006,27(6):764-766
1中医学危机的表现1.1学术上的表现继承危机: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科学两次大灾难的结果,使得愈是高级的学术愈是濒于失传。如果以为西方近代科学观点,近代西医学就能使中医完全科学化。就可能形成以近代科学的“管”窥古代中医学的“天”的状态,古代中医学中大量的“超”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东、西方哲学、逻辑、科学技术史、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从构筑一门科学知识体系(范式)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医学是观察和分类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结构-功能层面生命规律的经验科学。中医学是观察和模式推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的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7.
王强  傅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70-1470
对于中、西医药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学术界 ,持“不可通约论”者甚众。其最典型的是把中医学说成“形上科学”、“系统性科学” ,把西医学 (现代医学 )说成“形下科学”、“还原性科学” ,因此将中、西医学视为“不可通约”的“对峙”〔1〕。笔者以为 ,所谓“通约”或“不可通约”都是对中、西医药学之间关系的简单化认识 ;两者又不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所以也不能以“对峙”加以概括。“不可通约论”者之误 ,首先是把医学仅仅看作一成不变的知识 ,甚至说“科学的本意即知识”〔1〕。其实 ,科学不仅需要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活动 ,…  相似文献   

8.
中医需要接受科学洗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东西方一切较为成熟的实用学术,诸如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农学、建筑学以及医学等都有其一定的“科学内涵”,这些“科学内涵”都来自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古希腊医学具有容易接受“科学洗礼”的优势,其作为医学实践的认识和方法基础的哲学,包括“本体论”(ontology)和“逻辑学”(logics)能够有效地支持科学的发展。所以,随着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希腊医学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科学洗礼”,逐步发展为“现代医学”。近年来,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盖仑的著作的热潮,从而发掘和宣扬了希腊医学的重大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古代的中医学与希腊医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极其相似,各有千秋。然而,中医学缺乏自然哲学的有利支撑,几千年来“原汁原味”地传承,只有数量的丰富,而没有本质的蜕变。所以,中医学也应该像希腊医学一样接受“科学洗礼”,大浪淘沙,把其中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真金淘洗出来,并且树立它的伟大的历史价值供后人凭吊。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4种方法,简称"四诊"。通过四诊,可以观察机体外在表现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及其内在联系,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四诊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因此,四诊是不可取代的中医诊疗方法。熟练运用四诊,对中医临床培养优秀人才及中医临床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 ,是一部以医学内容为主体 ,涉及众多学科的巨著。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中医学 ,应当建立“内经学”。就“内经学”的概念、研究方向及方法 ;“内经学”形成的基础 ,即 :研究的领域、历史渊源、研究的队伍和论著、《内经》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姜树民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33-1934
中医急诊医学是在历代医家不懈地努力下逐渐形成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学科,其有自身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历经二千余年,始终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就一定能在中医急症工作中有所作为,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急诊医学,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12.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在国内引起热议,精准医学为未来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带来现代医学的又一次革新浪潮。通过了解精准医学诞生的历程及基础,分析精准医学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理念及中医体质学说等之间的联系,阐述具有两千多年时间跨度的中医学与精准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中医学在精准医学浪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医学在新浪潮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转化医学与循证医学及其与中医药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转化医学意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应用,该项工作至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二是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提出的背景在于近20年来在医学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和项目对于临床治疗的进步影响不大,因而更加关注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转化。循证医学是典型的转化医学,着重于将临床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是转化研究的前提,通过获得疗效的证据,在临床推广应用,再到医疗卫生服务及政策制定的后期转化。本文介绍了转化医学及其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转化医学对中医疗效评价的作用和影响,力求从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彭坚 《中医药导报》2005,11(2):9-11,29
文章从传统医学的哲学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思想等3方面对现代医学的启示进行详尽的阐述,认为现代医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处于“替代”、“补充”地位的传统医学因其防治疾病方面疗效独特,天然无毒副作用,正萌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最广泛的含义是"中国医学"或"传统医学",而其精髓所在体现在一个"中"字上,其不仅代表"中国""中华"的含义,更体现了中医学的平衡观,这一点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生理病理,养生及防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明,因此说中医学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医学,体现出了生命乃至整个宇宙的存在意义,代表了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文献,对蒙古族医学(以下简称蒙医)中矿物药应用历史、分类、炮制、功效、剂型等进行梳理研究。蒙古族药(以下简称蒙药)三大本草著作《认药白晶鉴》《识药学》《蒙药正典》中有诸多关于矿物药的记载。蒙医中矿物药传统分类采用三级分类法,即“大类”“类”“种”;现代分类主要采用矿物晶体化学分类法和阳离子分类法。矿物药的炮制方法有259种,可归纳为火制、液体制、火液体合制、干制4类38型;功效多集中在破痞、燥协日乌素(黄水)、止腐、接骨、消食、祛巴达干等。《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等标准收载的成药(或制剂)共552首,含矿物药成分的有231首,其中应用最多的药材为石膏,其次为白矾、寒水石、光明盐、硇砂等;在剂型方面,散剂、丸剂较多,汤剂较少,极少使用外膏剂、洗剂、颗粒剂、口服液、胶囊剂、片剂、搽剂、酒剂、灰剂等。介绍了特色蒙药万年灰、赤铜灰、青金石。  相似文献   

17.
<正>人体整体功能态是在生理、病理环境等条件下广泛存在的整体反应形式。整体功能态具有复杂性、整体性、阶段性和可调节性。中医学是从整体功能态来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功能态医学。1人体的整体功能态人体是一个整体,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也就是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构成。这些人体内部结构都有各自的相应独立功能,但也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内部网络彼此相互联系着的,无论健康与否,  相似文献   

18.
中药分类通常是以药材自然属性作为依据,如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真菌类中药"包括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的"药用真菌"和真菌的固体发酵产品--从古代的曲、酱、酒等至现代的"菌质"均属"真菌药物",已有千年以上药用史.但因生物分类学长期来误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故使"真菌类中药"也随着属于植物药,就既缺乏科学的归属更难以解释"真菌药物"的性质,从而将影响它产品的定位,脱离中药范畴,与那些在理念、工艺、应用上都有显著差异的现代其他各类生物制品统一定位.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一项生物技术,它的发展受益于中医药理念、经验的指导,工艺与应用也具有中药特色,近期又接受应用现代中药的研发内容要求与实验方法,其下游工程也和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一致,产品有合格质量标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它既有中药历史传统又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虽然"真菌类中药"拥有研发潜力巨大、生产工艺多种、临床涉用面广等优势,且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固体发酵工程更已有显著的重要进展,但至今仍因缺乏科学归属与合理定位,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认真菌并非植物,早已成立了真菌界Fungi,又与一些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卵菌Oomyces、粘菌Slimemoulds等被统称为菌物Fungi,因此建议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真菌为主的菌物药,以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即真菌的"固体发酵系列工程"所产各类菌质将成为重要支柱.本文同时介绍了菌质的历史、理念、工艺、应用等情况和已研发的三种代表性菌质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分类通常是以药材自然属性作为依据,如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真菌类中药”包括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的“药用真菌”和真菌的固体发酵产品一从古代的曲、酱、酒等至现代的“菌质”均属“真菌药物”,已有千年以上药用史。但因生物分类学长期来误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故使“真菌类中药”也随着属于植物药,就既缺乏科学的归属更难以解释“真菌药物”的性质,从而将影响它产品的定位,脱离中药范畴,与那些在理念、工艺、应用上都有显著差异的现代其他各类生物制品统一定位。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一项生物技术,它的发展受益于中医药理念、经验的指导,工艺与应用也具有中药特色,近期又接受应用现代中药的研发内容要求与实验方法,其下游工程也和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一致,产品有合格质量标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它既有中药历史传统又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虽然“真菌类中药”拥有研发潜力巨大、生产.Y-艺多种、临床涉用面广等优势,且现代中药生物技术一目体发酵工程更已有显著的重要进展,但至今仍因缺乏科学归属与合理定位,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认真菌并非植物,早已成立了真菌界Fungi,又与一些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卵菌Oomyces、粘菌Slimemoulds等被统称为菌物Fungi,因此建议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真菌为主的菌物药,以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即真菌的“固体发酵系列工程”所产各类菌质将成为重要支柱。本文同时介绍了菌质的历史、理念、工艺、应用等情况和已研发的三种代表性菌质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时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一动物一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