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表将患者分入体表解剖定位组(30例)、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30例)、对比剂定位组(30例)以及锁骨下静脉组(对照组,30例),其中体表解剖定位组、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和对比剂定位组统称为腋静脉穿刺组。穿刺成功后按照常规方法植入各种起搏器和电极。观察4组不同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各种起搏器和电极。穿刺腋静脉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定位组穿刺腋静脉成功率100%,但需要对比剂和准备时间;其次为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成功率93.3%;经体表解剖定位组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86.7%。腋静脉穿刺组穿刺次数中位数少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3比4,P<0.05);观察组穿刺平均耗时短于对照组[(3.9±1.3)min比(4.6±2.1)min,P<0.05]。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穿刺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126.0±12.0)min比(146.0±16.0)min,P<0.05]。腋静脉穿刺组90例患者中共3例(3.3%,3/90)出现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穿刺组30例患者中共5例(16.7%,5/30)发生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体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减少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方法选择100例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应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的患者做为观察组;100例应用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X线正位透视下距锁骨和第一肋的交界处外下方约1个穿刺针的距离进针,与皮肤成15~30度夹角。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7%,其中3例透视下穿刺未成功,经股静脉送指引导丝至腋静脉,导丝指引下穿刺成功,成功穿刺部位在X线正位透视下锁骨和第一肋交界处第一肋上缘以下、第二肋上缘以上约2~3cm2的范围内;3例穿刺未成功;3例曾误穿锁骨下动脉,手法压迫后无出血;1例误穿刺锁骨下动脉并置入5F鞘管,保留导丝拔除鞘管后压迫5min无出血,随后拔除导丝。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成功率98%,2例改经透视下穿刺腋静脉成功;误穿锁骨下动脉6例,1例发生血气胸,其余5例手法压迫后无出血;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血胸、气胸或血气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 3%,P0.01)。结论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安全的穿刺方法,无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安全留置针穿刺给药在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复苏患者应用安全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给药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98/102例),总成功率为99%(101/102例);通畅率100%,脱针率为2%,针刺伤率为0%,未出现皮下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结论锁骨下静脉安全留置针穿刺给药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易行,既减轻护士工作量,又可保护护士的安全。此方法不需终止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等抢救操作即可完成,能使抢救药物迅速进入体循环发挥作用,为快速抢救患者赢得时间,是复苏患者紧急用药的理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临时起搏器快速安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安全、简便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方法选取78例病人,在床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将临时起搏电极在观察起搏信号与送入右心室,通过测定阈值及QRS波群的形态确定电极位置。结果78例病人穿刺均获得了成功,所用时间平均13.51±4.69min,留置时间平均为2.23±2.29d,起搏阈值平均为0.73±0.26V。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临时起搏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似文献   

6.
漂浮电极导管法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安全、简便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方法选取22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将临时起搏漂浮电极导管在观察起搏信号情况下送入右心室,通过测定阈值及QRS波群形态确定电极位置。结果22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从穿刺到右心室起搏平均时间(8±3)min,起搏阈值均<1.0V,起搏电压2.0~5.0V,起搏天数平均5(1~12)d。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漂浮电极导管法是一种操作方便、快速、安全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于本院ICU行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老年患者(≥70岁)128例,其中右颈内静脉组25例、左锁骨下静脉组37例、右锁骨下静脉组27例和股静脉组39例,比较各组间植入时间、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各组间穿刺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左锁骨下静脉组成功植入时间明显短于其余3组,右颈内静脉组总并发症多于股静脉组。结论从穿刺的并发症方面、起搏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来说更趋向于经股静脉植入起搏器,如果出现植入困难或失败后建议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操作方法,失误分析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4年3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结果:28例患者成功地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其中1例损伤锁骨下动脉,2例误入颈内静脉。2例经右侧穿刺失败,改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置管平均39d(27~65d),3例分别于置管后18d,22d,36d发生部分阻塞,2例分别于置管后24d,38d发生脱落。30例均未发生经导管感染。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重要环节。熟悉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和正确操作是置管成功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全环境保护,精心护理是预防导管感染、阻塞、脱落的保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无X线透视下,为6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左锁骨下静脉路径床旁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记录起搏效果、操作时间、电极放置部位等指标。结果 63例患者均穿刺左锁骨下静脉送入临时电极成功,即刻起搏成功率100%,起搏阐值为(1.95±0.12)V,操作时间(7.3±0.37)min,起搏电极放置位置:右心室尖部起搏9例(14.3%,9/63),右室流出道起搏53例(84.1%,53/63),冠状静脉窦内起搏1例(1.6%,1/63)。无穿刺失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操作简便、起搏效果好,适合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