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酒精性肝病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P4502E1的表达以及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用酒精灌胃法制备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模型组给予酒精8 g/kg,每天分2次灌胃连续8 wk,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8 wk末,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和AST的含量,用PCR法测定肝细胞色素P4502E1的基因表达,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模型组凋亡的肝细胞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中央静脉周围、点状和灶状坏死区;Caspase-3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及肝细胞坏死灶周围细胞的胞质中.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AI)和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AI:6.2%±1.7% vs 1.7%±0.8%;Caspase-3:66.7% vs 9.5%,P<0.05,P<0.01).CYP2E1表达:对照组c1基因频率为91.6%,c2基因频率为8.4%;模型组c1基因频率为53.4%,c2基因频率为46.6%,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酒精摄入大鼠血清MDA含量增加(41.53±7.43μmol/L vs 15.72±2.06μmol/L,P<0.05),SOD活力下降(353.12±61.02 kU/L vs 636.82±138.60 kU/L,P<0.05),与酒精性肝病肝细胞凋亡程度有相关性(r=0.644,r=-0.511).结论:长期酒精摄入可引起大鼠酒精性肝病及及肝功能损伤,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加.CYP2E1基因PstⅠ及RsaⅠRFLPs与酒精性肝病有关,其中c2基因可能与大鼠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有关.MDA含量和SOD活力在酒精性肝病的肝细胞凋亡过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大鼠TNF-α表达及肝细胞病变的影响.方法:29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荼多酚干预组.白酒ig建模,茶多酚干预.常规切片及特染评价肝组织病变,检测血清AST、ALT、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荼多酚干预组大鼠肝组织学评分(3.00±1.59 vs.4.50±1.31,P<0.05),血清AST、MDA绝对值(87.33±61.00 vs 226.40±81.34,2.75±0.72 vs 7.34±3.06,P<0.05),肝组织TNF-αmRNA表达与TNF-α血清含量均降低(0.55±0.05 vs,0.73±0.07,4.45±0.83 vs 14.33±1.87;P<0.05).结论:茶多酚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减轻脂质过氧化,减少TNF-α的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及其介导的凋亡途径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酒精混合液喂养);模型组又分为4、8、12、16周4个时相点(各8只);采集标本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对肝脏脂肪变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评分及肝组织中GRP78、SREBP1-c、Caspase-3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8周时肝组织中GRP78、SREBP1-c、Caspase-3蛋白表达开始升高,于16周时达最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GRP78、SREBP1-c、Caspase-3等相关调控因子介导的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反应途径参与了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需肌醇酶1(IRE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途径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共60只,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组30只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对照组30只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动态观察肝组织中Caspase-12、IRE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多个独立样本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结果 模型组2、4、8和12h肝细胞凋亡率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x2=25.475,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U=0,P<0.01);模型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胞质Caspase-12、IRE1α蛋白表达增多,对照组无表达;模型组Caspase-12、IRE1α mRNA表达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983,x2=24.820;均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U =0,P<0.01);IRE1与Caspase-12、细胞凋亡率均呈正相关(r=0.733,P<0.01;r=0.715,P<0.01),Caspase-12与肝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586,P<0.01).结论 IRE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内质网应激途径对防治肝功能衰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SIRT3/FXO1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细胞损伤和肝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和大黄素组给予高脂饮食构建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黄素组分别给予10、20、40 mg/kg大黄素灌胃。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反应和球状样变化及NASH活动度积分(NAS),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ST、ALT、TNF-α、IL-6、SIRT3、FXO1 mRNA、蛋白水平以及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素各剂量组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升高,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各剂量组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降低,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着大黄素各剂量组给药剂量的增加,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逐渐降低,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剂量-效应关系明显(P0.05)。结论大黄素能促进SIRT3、FXO1 mRNA、蛋白的表达,降低肝脏细胞炎性反应,减少肝细胞凋亡,进而减轻NASH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绿茶多酚对实验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绿茶多酚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茶多酚治疗Ⅰ组、Ⅱ组、EGCG治疗Ⅰ组、Ⅱ组,每组8只大鼠.以酒精 0.5mL鱼油灌胃制作酒精性肝病模型.茶多酚治疗Ⅰ、Ⅱ组另外分别给予200mg/kg、100mg/kg茶多酚灌胃治疗,EGCGⅠ、Ⅱ治疗组则分别给予100mg/kg、50mg/kgEGCG灌胃治疗.5wk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转氨酶及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IL-18水平,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表现肝细胞中度脂肪变性,点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ALT、TNF-α、IL-1、IL-18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5或P<0.01).茶多酚、EGCG高低剂量分别同时处理显著降低了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TNF-α、IL-1、IL-18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P<0.05或P<0.01),肝组织仍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未见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茶多酚及EGCG可减轻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炎症与坏死,其可能机制包括降低内毒素血症,抑制Kupffer细胞活性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mRNA的表达及血清ATGL酶活性、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3只和NAFLD模型组15只。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对照组给予普通维持饲料。于喂养16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RT-PCR法半定量测定肝脏ATGL mRNA表达,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TG、TC、空腹血糖(FB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TGL、TNF-α等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FBG、ALT、AST、TNF-α等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肝脏ATGL mRNA表达和血清ATGL酶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且肝脏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TGL与TNF-α呈高度负相关(r=-0.983,P<0.01)。结论 ATGL可能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TNF-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取72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按10、12 mg/kg腹腔注射LPS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按10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组分别在注射后1、6、24 h,各取8只大鼠处死,处死前眼眶静脉丛采血,检测血清TNF-α水平,处死后取心脏组织,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阳性细胞率,TLR4、TNF-αmRNA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2个实验组血清TNF-α水平、心肌组织TNF-α阳性细胞率及TLR4、TNF-α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 0. 05),2个实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2组显著高于实验1组(P 0. 05); 2个实验组心肌细胞AI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P 0. 05),且心肌细胞各时间段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2组AI水平显著高于实验1组(P 0. 05)。结论: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水平随病情发展显著增加,心肌损害随病情程度逐渐加重,推测与TLR4、TNF-α在血清及心肌组织内的异常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cl-2/Bax、Fas/Fas L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作用及肾气丸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12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同时以肾气丸进行干预12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Fas、Fas L、Bcl-2、Bax、Caspase-8蛋白的表达;Realtime-PCR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8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Bcl-2、Bax、Fas、Fas L蛋白以及Caspase-8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Bcl-2/Bax比值较正常组明显的降低(P<0.05);大鼠肝组织Caspase-8蛋白表达与Fas、Fas L蛋白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07、0.804,P均<0.01);予以肾气丸干预后,Bax、Fas、Fas L蛋白的表达以及Caspase-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的降低(P<0.05),Bcl-2/Bax比值较模型组明显的增加(P<0.05),Bcl-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肾气丸可能通过影响Bcl-2/Bax、Fas/Fas L信号转导通路,下调Bax、Fas、Fas L、Caspase-8表达,减少肝细胞的脂性凋亡,从而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核因子B(nuclear factor κB,NF-κB)、Bcl-2在大鼠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表达,研究线粒体损伤途径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NAFL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模型组18只,分别于6、10、14wk处死各组大鼠,6只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采用放免法测定;TUNNEL法测肝细胞凋亡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NF-B蛋白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正常组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第6、10、14周大鼠肝小叶脂肪变性,门管区及周围及腺泡第10、14周大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第14周大鼠出现胶原纤维生成.细胞凋亡百分数结果提示正常组在各时间段有散在凋亡阳性表现,模型组凋亡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且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造模组随时间的延长Bcl-2表达逐步增加,且脂肪变明显的区域阳性染色细胞较相对正常肝细胞染色深.NF-B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模型组第6、10、14周大鼠肝细胞内可见NF-B明显活化,而且随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随之增多.各组大鼠血浆TNF-测定模型组各组大鼠血浆TNF-α表达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且均高于同时间段正常组表达.结论:细胞凋亡是NAFLD病情进展的重要阶段,NF-κB、Bcl-2在NAFLD肝细胞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抵抗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肝脏抵抗素mRNA的动态表达,探讨抵抗素在大鼠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模型组(M组),C组给予普通饲料,M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分别于9,13,17周末处死各组大鼠。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肝组织TG,测定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炎症活动度计分。结果第9,13,17周末M组大鼠抵抗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P<0.01),且随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M组大鼠血清FFA、TG、TC、TNF-α及肝组织TG较同期C组均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M组大鼠各时点肝脏抵抗素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清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r=0.787,0.888,0.873,P<0.05,P<0.01,P<0.01);在第9,13周末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计分呈正相关(r=0.861,0.892,P<0.01);而与ISI在第9周末呈负相关(r=-0.843,P<0.01)。结论高脂饮食NAFLD模型大鼠肝脏抵抗素基因表达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抵抗素可以通过胰岛素抵抗及对炎症因子的调控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枳黄方对急性酒精性肝病大鼠TNF-α和内毒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枳黄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肝组织TNF—α的变化及其血浆内毒素水平的改变,验证此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将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枳黄方组、模型组及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量肝组织内TNF—α值,用生化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枳黄方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组织TNF-α和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并且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组织TNF—α活性变化呈正相关(r=0.993,P〈0.01)。结论:枳黄方合剂可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液中内毒素水平及肝脏中TNF-α水平,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病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不予处理,对照组及治疗组建立大鼠COPD模型,香烟暴露2周后治疗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治疗6周;8周后处死大鼠,TUNEL法测算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的Caspase-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结果正常组肺泡上皮细胞AI为6.21%±1.28%、气道上皮细胞AI为3.55%±0.87%,对照组分别为31.41%±2.67%、17.86%±2.7%,治疗组分别为20.98%±3.00%、10.20%±1.52%。对照组、治疗组AI与正常组比较,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I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肺组织中Caspase-3、iNOS mRNA表达量增加、eNOS mRNA表达量降低(P均<0.05);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3 mRNA与iNOS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94、0.89、0.91,P均<0.05),与eNOS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88、-0.65、-0.92,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对COPD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其增加COPD大鼠肺组织中eNOS mRNA表达,减少iNOS mRNA、Caspase-3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im-3基因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大鼠的肝组织修复效应.方法 将32只大鼠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和3组处理组,每组8只.3组处理组分别以林格液、空载质粒(pEGFP-N2)和重组质粒(pEGFP-N2/Pim-3)溶液预处理大鼠,1 d后予脂多糖(LPS)/D-半乳糖胺(D-GalN)腹腔注射诱导FHF.8 h后或濒死期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及其血中浓度,原位末端凋亡(TUNEL)分析评估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肝组织损伤程度.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重组质粒注射能诱导目的 基因Pim-3和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在肝内高表达;与其他处理组相比,重组质粒组大鼠的生存率显著提高,血清转氨酶水平明显降低,且肝组织内出血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也明显减轻;重组质粒组肝凋亡指数为(10.2±6.9)%,显著低于林格液组的(83.1±12.6)%和空载质粒组的(79.9±13.4)%(P<0.01);外源Pim-3基因的应用显著降低了肝组织内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TNF-α和IL-1β蛋白的分泌水平.结论 Pim-3基因有助于保护大鼠免于LPS/D-GalN诱导暴发性FHF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肝内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素Fas/FasL、Bcl-2/Bax蛋白及Caspase-8 mRNA的表达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高脂饮食建立大鼠NAFLD模型,以正常饮食设立对照组.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肝细胞凋亡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FasL、Bcl-2及Bax在肝组织中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Cas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NAFLD模型组脂肪变性明显,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记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百分数增加,随造模时间延长凋亡率增加更明显(均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随着肝脏脂肪变加重,Fas、FasL蛋白染色加深,阳性细胞数增加;Bcl-2、Bax在对照组的表达均为散在弱阳性,实验组4、8、12wk阳性细胞数渐增加,并在脂肪变明显的部位着色深且随着脂肪肝的进展,Bcl-2/Bax比率进行性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显示Caspase-8 mRNA表达量在高脂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随肝脏脂肪变及炎症加重呈进行性上升.结论:在NAFLD发生过程中,肝细胞凋亡促进NAFLD大鼠病情进展;Fas、FasL、Caspase-8 mRNA相关调控蛋白的活化是引起NAFLD脂肪变性、炎症及纤维化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调节蛋白Bax、Bcl-2表达上调,二者表达的相对比例发生异常,这可能是NAFLD中肝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脂肪乳灌胃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与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联系。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16只,按10mL/kg剂量灌胃脂肪乳(25%猪油,10%胆固醇,1%丙塞优,2%脱氧胆酸钠);空白组4只,按相同剂量灌胃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6、8、10周时随机从造模组选4只大鼠,称重麻醉后采血,检测生化指标;取肝组织冰冻切片进行油红0染色;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并进行NA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评分;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肝组织Wnt3αmRNA、β-catenin mRNA、Col1a1 mRNA(胶原蛋白Ⅰ)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4周时TC(总胆固醇)开始显著增高(P<0.01),8周时TG、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开始显著增高(P<0.05)。模型组大鼠4周时,肝细胞肿胀,轻度脂肪肝变。6周时,肝脏指数开始显著增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中度脂肪肝变。8周时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大泡性为主),重度脂肪肝变,见纤维增生。10周时,肝细胞气球样变,伴点状坏死,见明显的纤维增生。模型组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Wnt3α、β-catenin、Col1α1 mRNA表达显著增高。结论:Wnt经典信号通路介导了本模型脂肪乳灌胃诱导的肝纤维化进程,10周时出现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清化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造模组(18只)。造模组大鼠前4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分别给予3.3 g/kg、6.6 g/kg健脾清化饮(原液剂量)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均1次/d,给药8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血脂、肝酶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及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中TC、TG、LDL-C含量及ALT、AS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1),HDL-C含量降低(P0.01),肝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并呈现大小不一的脂滴,TLR4、MyD88、NF-κB蛋白、mRNA表达以及TNF-α含量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中TC、TG、LDL-C含量及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HDL-C含量上升(P0.01),肝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脂滴数量减少,TLR4、MyD88、NF-κB蛋白、mRNA表达及TNF-α含量均显著下调(P0.01),其中以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健脾清化饮对NAFLD大鼠的肝组织病理改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可能通过阻断TLR4/NF-κB/TNF-α信号通路达到治疗NAFLD大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1)证实肝细胞凋亡的异常增多存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2)观察虫草菌丝对肝细胞凋亡异常增多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模型,同时设立正常饮食对照组,病理对照组(NASH组),虫草菌丝干预组(CS组)。肝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UNEL检测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Bax、Bcl-2、Caspase-3、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广泛弥漫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局部有纤维组织增生;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而Bcl-2无显著变化(P〉0.05);(2)与病理对照组相比,虫草菌丝组大鼠肝组织有广泛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见灶性及点状坏死,未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组织SOD活性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TUNEL法检测凋亡的肝细胞显著减少(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ax、Caspase-3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1),而Bcl-2、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1)NASH时肝细胞凋亡异常增多。(2)虫草菌丝可以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减少活性氧含量,降低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和活化NF-κB P65减轻NAFLD中肝细胞凋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对延缓或阻止脂肪肝病变的进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大鼠肝组织LXRα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灌服3.2g·kg-1·d-1剂量的柴胡疏肝散)、健脾组(灌服10.0g·kg -1·d-1剂量的参苓白术散)、综合组(灌服11.9g·kg-1·d-1剂量的柴胡疏肝散和参苓白术散合方),模型组15只,其余各组10只.采用灌饲高脂肪乳剂(10 mL/kg)的方法复制大鼠NAFLD实验动物模型,给药8 w后处死动物,腹主动脉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及肝功;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LXRα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LXR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血脂及肝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大鼠肝组织LXRα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给药组血脂及肝功和肝组织LXRα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以健脾组下降最为明显.结论 疏肝健脾方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脏LXR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川芎嗪(TMP)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TMP低、中、高(15、30、60 mg/kg)剂量组。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2 h后,检测肠组织含水量;通过HE染色法行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损伤评分(Chiu′s氏评分)、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ELISA法检测肠组织CRP、TNF-α、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及Cleved Caspase-12、Cleved Caspase-3、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MP中、高剂量组大鼠肠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肠系膜病变明显改善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hiu′s氏评分和AI显著降低(P<0.01);肠组织CRP、TNF-α、IL-1β含量和GRP78、CHOP、Cleved Caspase-12、Cleved Caspase-3、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MP能够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和细胞凋亡通路,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