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塔中45井泥盆纪鱼类化石的发现及“东河砂岩”的时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0年在东河1井发现了“东河砂岩”,1993年又在草湖地区草2井找到胴甲鱼化石。经过近几年的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人们先后找到了石炭-泥盆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石、孢粉化石,从而将“东河砂岩”划归泥盆系,被大家所接受。近期,在塔中45井发现泥盆纪鱼类化石,使得塔中地区“东河砂岩”划归泥盆系有了更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沉积岩的结构出发,认为测丼解释的基础是岩石地球物理性质与岩性和流体特性的关系(简称“三性”关系)。文章重点研究了“三姓”关系的共同规律与不同特点,以及根据“三性”关系求解各种地质参教的基本原理,对现有一些解释公式举行了评价,并对如何合理选用测井解释公式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Jt3地震反射波组, 是盆地内能量最强、稳定性最好的波组。曾被称作“钢铁反射层”。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上侏罗统齐古组底部的反射波。本文根据大量的新资料, 论证了它的地质层位应是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底。并据此对油区内井下“齐古组”的划分提出了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油气资源十分富集,为丰富砂岩储集层孔隙成因的认识,以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孔渗测试等,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通过对研究区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明确储集层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强度都以中等到强为主,不同取心井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压实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主要因素,胶结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的次要因素。通过分析储集层孔隙演化差异性,将研究区储集层总体上分为“先破坏,再溶蚀”和“破坏后,未溶蚀”2种类型,前者储集层物性明显较好,形成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层甜点段,得益于发育广泛的裂缝与凝灰质杂基溶蚀,其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较好;后者储集层物性较差,缺少裂缝沟通,可溶物质未发生大规模溶蚀,次生孔隙发育差。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古近系存在 3 类超高压地层。根据“综合压实曲线”和“压力正演模拟”,确定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泥岩超高压的成因。“接触传递”使与超高压泥岩呈接触关系的Ⅰ类砂岩产生超高压,Ⅱ类超高压砂岩则是“连通传递”的结果。沙三中亚段较深井段泥岩发育弱超高压,沙三下亚段压力增强到中超高压,沙四段发育强超高压。泥岩超高压平面上以沉积中心为超高压中心,向盆地边缘超高压强度减弱,呈“环状分布”;浅层砂岩(埋深小于 3 000 m)极少发育超高压,只分布在部分断裂带、不整合面附近,砂岩超高压强度大于泥岩;3 000 m 以下,泥岩超高压强度大于砂岩。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储集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最重的储层为上泥盆统东河砂岩(D3d)。塔中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油气72%产自东河砂岩,东河砂岩物性条件好,具备良好的储盖组合及空间,时间上匹配关系,深入研究东河砂岩的储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塔中地区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应对措施推进,已有超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以传统油气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面临多重环保监管和碳减排压力,低碳转型战略受到广泛关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从供需格局、勘探开发趋势、业务结构、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分析了全球油气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坚定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进,深浅并重”,促进增储稳油增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重碳减排和碳利用相结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开发;重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托油气勘探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坚持以理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配套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驱动油气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塔中西部碳酸盐岩高效井以缝洞型储集层为主,在地震资料上主要表现为“串珠状”或“片状”强反射。研究高效井反射特征与储集类型以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关系,对碳酸盐岩地区井位优选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地震剖面、工程异常及产能测试、开发动态等资料及数值模拟与精细储集层标定等技术,分析高效井与第一个波谷的厚度、横向延续距离以及有效储集层在剖面发育位置等特征的对应关系,总结出一套高效井的地震反射特征图版。据此图版优选高效井点,同时建议打水平井兼探非“串珠状”储集层,对高效开发塔中西部碳酸盐岩油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沙漠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Ⅰ号坡折带是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十分有利的区带,为典型的溶洞储集体。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反射”。为了对小尺度的溶蚀孔洞和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突出保幅叠前道集处理,强化去噪技术攻关,通过井控处理改善反褶积效果,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应用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塔中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认识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岩溶作用对岩溶洞穴发育的控制机理,选择不同方法精细刻画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水文地貌及地下岩溶洞穴系统。结果表明:岩溶台地以溶丘洼地为主,地表水系表现为树枝状,暗河洞穴体系发育,形成“开放型”暗河岩溶系统;岩溶斜坡以丘丛沟谷为主,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发育深切沟谷,形成“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台缘南部岩溶盆地地势平缓,地表径流不发育,垂向侵蚀作用弱,以水平溶蚀为主,形成“上升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建立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良里塔格组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特殊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滚动开发实践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期次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一套穿时的岩石地层单元,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以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河砂岩的地层展布模式、沉积前古地貌特征、砂岩发育期次、沉积环境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东河砂岩是海侵背景下从西南向东北,即依次由麦盖提斜坡、巴楚凸起向塔中凸起、塔北隆起超覆的沉积砂体;东河砂岩沉积前古地貌有两隆两凹的特征;由早到晚可划分为5期砂体。第1期砂体主要分布在麦盖提斜坡和巴楚凸起,第2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巴楚凸起和塔中凸起,第3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中凸起和塔北隆起,第4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第5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及塔东低凸起周缘。东河砂岩的岩相主要有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沉积环境主要为河口湾和滨岸环境。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期次砂体的沉积特征、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不同,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期次砂体需采用不同的油气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泥盆世末构造不整合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不整合之一,是早海西构造变动的产物.这一不整合在盆地内分布十分广泛,从隆起区向洼陷区表现为叠合不整合、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至整合.在塔北、塔中等地区对下伏地层削蚀强烈,不整合之后又伴随着晚泥盆世东河砂岩的沉积上超,形成多个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不整合的分布和结构样式反映了构造运动的结果,同时对有利地层圈闭发育分布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削蚀不整合三角带是寻找志留系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区,上超不整合三角带是寻找泥盆系东河砂岩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巴楚、满西、和田河、塔中及塔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两个层序(相当Vail等提出的三级层序),认为这一时期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平面升降运动.通过层序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认为,古塔里木海晚古生代发生的海侵起始于晚泥盆世法门晚期;“东河砂岩”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晚期.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位于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继塔中、塔北之后的又一个碳酸盐岩增储上产领域。古城低凸起的勘探经历了由海相碎屑岩勘探向奥陶系坡折带台缘礁滩体勘探,再向奥陶系台内层间岩溶领域勘探的3个阶段:①1995—2003年,以东河砂岩海湾岩性圈闭、志留系超覆岩性圈闭与上奥陶统浊流沉积体为主要目标的海相碎屑岩勘探阶段;②2003—2006年,以坡折带台缘礁滩体为主要目标的勘探阶段,古城4井见到了油气发现的曙光;③2007—2009年深化了层间岩溶勘探认识,突出地震攻关,优选有利区带,打破常规超前部署三维地震为油气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2009—2012年,精细研究,部署古城6井,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古城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质条件优越,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为油气勘探带来了3点重要启示:①地质认识的突破,是获得勘探突破的前提;②攻克瓶颈技术,部署三维地震,是获得勘探突破的重要保障;③解放思想、坚持探索是实现新区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塔中地区东河塘组储层中高孔渗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兴平 《天然气工业》2005,25(12):28-30
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东河砂岩段是塔中地区最重要的油气产层,该套地层为中高孔渗储集层。为此,在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和储层物性统计的基础上,对储层特征、中高孔渗储层形成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东河塘组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都很高,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和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在河口湾、前滨-临滨相中的海滩砂坝、滨岸三角洲砂坝中发育中高孔渗储层;刚性颗粒组分含量高和塑性颗粒组分含量低、分选好、古地温低、溶蚀作用是东河砂岩形成中高孔、渗储层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该套储层的重要特征。弄清这一点对寻找有利的富集油气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学报》2012,33(5):748-757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哈6井石炭系角砾岩段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86 Ma,相当于晚白垩世,表明为燕山晚期成藏;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125 Ma,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表明为燕山中晚期成藏。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储层,广泛分布于塔中隆起、北部坳陷和塔北隆起,已知的自生伊利石年龄范围分别是:石炭系东河砂岩为231~285 Ma,志留系沥青砂岩为204~383 Ma。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相比,本次研究的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明显偏小,表明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明显偏晚,对其勘探意义应该开展深入研究。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自生伊利石的Ar-Ar年龄分别为148~159 Ma和189~195 Ma,与其K-Ar年龄相比明显偏老,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更不能反映油气注入事件和代表成藏期,快中子照射过程中的 39Ar 反冲丢失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塔中4油田石炭系含砾砂岩亚段沉积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可分为下部均质砂岩亚段和上部含砾砂岩亚段2部分,上部的含砾砂岩亚段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段,从上至下又可细分为5个砂层组和4个泥质岩类夹层。该亚段总体为一套沉积稳定、分布范围较广的滨岸沉积,砂体平行于岸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分布,砂层组的砂体以前滨砂质滩及上临滨为主,夹层主要为稳定的下临滨及过渡带泥质沉积,其作为隔夹层为1-3砂层组层状边水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隔板作用。该亚段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次为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  相似文献   

18.
灰色系统储盖组合精细评价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通过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以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准确率、分辨率研究精细划分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盖层质量。以塔中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东河砂岩资料为基础,给出了灰色系统储盖组合精细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分析了储、盖层精细评价的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对塔里木、辽河、华北、二连、延长等油田储、盖层的精细评价和综合解释,计算了主要目的层段储、盖层参数、排驱压力或突破压力,分析了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盖层质量类别、等级,以及储层、盖层的搭配关系和油、气、水层解释,为不同类型油气藏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油气藏是一个具有地层控制因素的构造圈闭油气藏.经钻井、测试资料揭示,在塔中10、16、20井区东河砂岩油气藏的油气似乎未充满至构造溢出点.东河砂岩之上的含砾砂岩段的沉积相变化较大,物性好坏亦有变化.压汞资料显示,在该段物性变差的地区,对东河砂岩油气藏起隔膜型封堵作用,属泥岩段(盖层)与砂岩段(储层)之间的过渡层,称“假盖层”.   相似文献   

20.
南盘江坳陷是目前油气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如何解释秧1井的天然气出现的高含N2和高含CO2两种情况,以及如何认识南盘江坳陷天然气的来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在讨论南盘江坳陷天然气(显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认识:①秧1井的天然气显示主要为高N2和高CO2两类非烃天然气为主,结合南盘江区域地质上气显示以高N2天然气为主的事实,认为高N2天然气是南盘江坳陷具有地质意义的天然气;②与前人观点不同的是,认为该地区天然气主要为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造成的--尽管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为原油裂解后形成的焦沥青,但研究认为该地区高N2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型气,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同时强调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该地区天然气高N2、烃类组分碳同位素值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