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尿酸水平变化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按梗死体积分为小体积梗死组(≤5 cm~3),大体积梗死组(>5 cm~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中度损伤组(0~12分),重度损伤组(≥13分),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患者溶栓前后尿酸水平变化。结果重度损伤组尿激酶溶栓患者较轻中度损伤组溶栓第2天尿酸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积梗死组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较小体积梗死组溶栓第2天尿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后第7天、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梗死体积越大者尿酸水平下降越显著;同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者尿酸水平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吴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2-14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溶栓的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po,治疗组于入院后即口服氯吡格雷300rag,次日改为75mg,qd,po。观察两组溶栓厉的血管再通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溶栓组),对照组21例(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血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戴益斌  零沙 《吉林医学》2016,(4):905-906
目的:探讨丁苯肽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为今后的溶栓治疗用药方案提供思路。方法:将收治的101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即给予丁苯肽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血栓通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d,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以及内膜中层厚度(CA-IMT),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再梗死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以及CA-IM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观察组的再梗死发生率为12%,对照组的再梗死发生率为25.4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栓状况,减少溶栓治疗后再梗死的发生率,可以作为首选溶栓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对11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份至2013年12月份收住的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PCI组77例,溶栓组36例。比较不同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6mon梗死复发率。结果 PCI组的抢救有效率高于溶栓组,PCI组住院期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CI组6mon随访期间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溶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时的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谭倩  许康  周瑞  晏小琼  余勇飞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22-823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l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前循环梗死22例,后循环梗死9例,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h、24h、7d时,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测评(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前前循环与后循环组间患者血压、NIHSS评分、发病时间、住院天数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且后循环NIHSS评分下降较前循环明显(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循环梗死临床疗效较前循环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心脏骤停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心脏骤停患者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溶栓组,5例),不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对照组,3例)。两组患者在就诊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病死率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配合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的疗效显著,且可行性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雪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91-129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与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应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31例)根据梗死面积、有无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应用、是否为心源性梗死分组,并将各组不同HT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29.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0.94%(P<0.01);非心源性栓塞患者HT发生率明显低于心源性栓塞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及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增加了HT的发生率。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后预防早期再梗死延展的有力措施。方法对128例溶栓再通后的AMI患者采用强化溶栓治疗措施对比观察。结果早期心肌再梗死延展发生率:强化治疗组为3%,普通治疗组为15.9%,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显著。未见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等大出血的表现。结论强化溶栓预防治疗优于再梗死或梗死延展后的再溶栓治疗,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满意,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自开展早期溶栓治疗以来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明显改善。但是 ,心肌再梗死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 ,如何更有效的治疗心肌再梗死极为重要。笔者报告 13例再梗死与同期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 9例溶栓前后的梗死面积及再通率加以比较 ,旨在通过静脉溶栓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肌再梗死患者生存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4年 5月至 2 0 0 1年 4月因心肌再梗死而入本院的 13例患者为再梗死组 ,男 11例 ,女 2例 ;年龄 5 3~ 80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 1)曾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 2 )再次发生胸痛持续 30min以上 ,含硝酸甘油未缓解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3.8%、94.9%;死亡率分别为7.7%、0%;出血并发症率分别为30.8%、17.9%,两组比较,治疗组血管再通时间早、再通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6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64.1%、溶栓后9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94.9%、溶栓后12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9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的再通时间早、冠脉再通率高,且药物维持时间长,患者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硝酸甘油、培哚普利/或氯沙坦、美托洛尔、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依诺肝素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溶栓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先0.4μg/(kg.min)×30min,后0.15μg/(kg.min)。观察梗死血管再通、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治疗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内初期支架植入和静脉rt PA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以冠状动脉内初期支架植入 (初期支架组 :4 8例 )和静脉rt PA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 (溶栓加支架组 :5 0例 )。所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法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IRA)开通情况。记录住院期心脏事件 ;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组 4 7例 (97 91%)溶栓加支架组 5 0例 (10 0 %)IRA血流TIMI2 3级 ,但前者IRA前向血流TIMI3级者明显增多 (分别为 93 8%和 6 0 0 %,P =0 0 0 0 1)。两组患者住院期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相似 ,但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支架组LVEF(6 2 0 1%± 14.0 3%)高于溶栓加支架组 (5 0 0 1%± 132 %) ,P =0 0 0 0 1。结论 与静脉rt PA溶栓加补支架治疗相比 ,AMI初期支架植入可更好改善急性期心肌再灌注 ,并减少患者住院期心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破裂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雄性、雌性C57BL小鼠各70只,各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MI)组.建立AMI模型后,观察不同性别组小鼠心脏破裂发生率;应用病理染色方法,分别于AMI后第3、7天检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心肌间质胶原含量(CVF),并于AMI后第7天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AMI后雄性组心脏破裂发生率(34.3%)显著高于雌性组(11.8%)(P<0.05).(2)与雌性组比较,雄性组AMI后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增加(P<0.05),心肌间质胶原含量较低.(3)AMI后第7天时,雄性假手术组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均高于雌性假手术组(P均<0.05),雄性MI组较雌性MI组表现出显著的左室扩张、梗死区变薄、心功能障碍以及血流动力学恶化.结论: 小鼠AMI后心脏破裂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雄性明显高于雌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增加、间质胶原含量较低和左室早期重塑恶化可能是雄性小鼠心脏破裂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别。方法 :对 39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既往病史中 ,女性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于男性组 (P <0 0 5 ,P <0 0 1) ;男女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女性组血糖、血脂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1) ;女性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5 ) ;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男女患者中 ,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 (P <0 0 1) ,男性溶栓再通率高于女性 (P <0 0 1)。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女性AMI患者的危险因素 ,绝经后女性AMI发病率增高 ,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差 ,女性AMI患者近期预后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89例 AMI 患者和 25 例非AMI患者以及 48 例 AMI 患者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cTnI、cTnT、肌红蛋白(MYO)检测值及阳性率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浓度组cTnI、cTnT检测值和阳性率.结果:AMI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