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水土保持监管规范化和现代化,按照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和智慧太湖建设要求,立足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管监测业务实际,基于工作流理念,在全面串联分析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监测业务的不同用户对象,不同阶段的工作逻辑和流程、数据信息及流向的基础上,提出太湖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服务平台的结构框架与工作流程模型的总体设计,并介绍平台应用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基于工作流的太湖流域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水土保持全业务全流程的无纸化、自动化、精细化闭环管理,满足相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可良好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要求,促进水土保持工作模式、管理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2.
液压冲击机械性能试验计算机测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液压冲击机械性能参数测试方法的现状,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国内外对冲击机械试验的测试经验,结合计算机测控技术的发展,设计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测控系统;重点解决了在干扰因素多和测控过程复杂的工业现场环境下的多性能参数的动态测控,以及多参数同步采集与数据处理等问题;利用所研制的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试验,测试结果证明,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测试精度等指标,都优于原有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Agent的企业供需网实时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供需网业务活动是跨企业并由多个独立的企业实体合作完成的,而每一企业又都占有资源,都具有独立的决策权,这种动态性、分布性特点造成了供需网管理决策的复杂性。应用Agent特性的供需网跨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在实现系统实时决策,优化协调管理供需网的运作,敏捷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帮助供需网各企业实体的决策人员做出优化的供需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在Web环境中应用多Agent技术、WWW技术及XML技术的实时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并通过探讨其多Agent模型、研究分析系统数据交换及供需决策过程,为供需网实现过程优化决策与管理,有效地完成供需网一系列供需任务而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农产品追溯体系面临公信力缺失、监管困境和扩展性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迫在眉睫。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其具有的分布式、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改善农产品溯源系统数据安全性、透明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受到了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在简述可追溯性和追溯系统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并探讨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将区块链和物联网框架融合应用到农产品溯源中的一些相关研究,同时阐述了溯源系统在物联网与区块链结合下带来的安全、可靠、透明等好处及面临可扩展性、效率问题、资源浪费等挑战,最后对当前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取用水户在线监测项目实施具有协调难度大、现场条件差、技术复杂等特点,为实现取用水户在线监测项目的顺利实施,探讨采取"一点一策"开展现场勘查调研和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取水户办证开展项目实施协调工作,分析落实组织机构和技术支撑保障等进度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研究系统运维服务托管模式及建立远程运行维护平台,保障安徽省取用水户在线监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系统建成后的稳定可靠运行,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电力资产普查与隐患排查机制存在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数据归集困难、运维资产台账资料管理粗放、主配网增存量运维数据共享机制缺失、资产普查与隐患排查数据治理及全景追溯具有滞后性等固有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实物ID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的资产普查与隐患排查系统。引入电网实物资产统一身份编码机制,实现电网主配网存量全息运维数据的一键式获取,引入开放式数据共享接口与主配网存量设备隐患指数预测曲线,构建具备编码自动分配与一致性校验、隐患排查信息完整可追溯、跨系统贯通与平台可移植、全息数据深度聚类分析与主动预警等功能的电力资产全局协同精准化管理架构。以国家电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某220 kV变电站为效能评价载体,开发了资产普查与隐患排查原型系统并进行了综合效能实证分析,一线运维验证结果表明原型系统具备电力设备全息数据便捷获取与融合、电力资产普查台账实时更新、隐患排查数据的实时反馈与预警等全方位立体电力资产普查与隐患排查体系效能,主配网设备物料分类、增存量设备分类、资产普查分类、隐患排查分级预警等多码对应的一致率达100%,实现了电力资产全息数据全维度收集、全过程追踪、全方位共享。  相似文献   

7.
We consider different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nd methods for self-organiz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complexity for heterogeneous polynomial neural networks (PNN) in problem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 diagnostics of states. Constructive estimates for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and parallelism in the process of autonomous classifying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use of PNNs of different kinds are obta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arallelism, self-organization, and robustness of heterogeneous PNN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 group (multiagent) solutions of difficult problems in pattern recognition, image analysis, large-scale (vector) diagnostics of states, and adaptive routing of data flows. Adil’ Vasil℉evich Timofeev. Born in 1944. Graduated from the Moscow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1967. Received candidate’s degree in 1970 and doctoral degree in 1988. Works at the St. Petersburg Institute for Informatics and Automation of RAS as Head of the Laboratory of Neuroinformatics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Automation of RAS as Head of Department of Intellect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Control Systems, and at the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as Professor of the Chair of Informatics. Scientific interests: neuroinformatics, pattern recognition, adaptive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virtual reality,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uthor of 17 monographs and 219 papers.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Navig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Cybernetics;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the journals Informati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Control Processes,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 Control. Honored Worker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8.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产研一体化教育是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学产研合作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产研一体化教育更新了设计教育观念,提高了设计教育的社会效益,也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对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质量控制是等级测评活动公正性、客观性和保密性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以等级测评活动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等级测评活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成为等级测评工作研究的重点难点。论文通过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缺陷理解是针对缺陷本身及衍生产物建立完整认知过程的研究.由于调试的连贯性及完美缺陷理解假设不合理性,深入分析缺陷传播过程及缺陷间关系、研究关键信息检测及理解信息表达方式,提取及表达面向缺陷研究不同场景不同需求下的可理解性信息,最终达到优化缺陷分析结果及辅助调试各过程缺陷知识复用及积累的目的成为必然.由定位与修复之间存在的知识割裂问题出发,思考缺陷理解研究的本质,明确缺陷处理过程中缺乏知识挖掘及互用问题.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及文献成果梳理,提炼总结缺陷理解领域的研究方向及技术方法,探讨缺陷理解研究中的特点及难点,思考缺陷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对缺陷理解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了Socket通信的初始化、建立,以及信息的传输、读取和执行控制指令的过程。该程序直接应用Windows系统的API函数,通过获取桌面图象,转换为位图格式进行发送和接收,以及图象处理和显示,还包括鼠标事件的获取、传输及实现相应鼠标操作事件等,实现屏幕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发展现状、对比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林瑶  陈思远  王晓  张俊  王成红 《自动化学报》2019,45(11):2001-2031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的发展,针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交互与共融的需要,数字孪生和平行系统技术成为智能制造和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数字孪生和平行系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相关应用等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对比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分析了两者的发展趋势,预期能够给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输天然气管道压缩机多机启动时,单靠人工完成一系列操作,耗时时间长,检查判断不准确,多机并行运行能耗较大;为了提高压缩机多机启动效率和启机一次成功率,自动识别启机不满足项,快速投用负荷分配使机组做功效率最大化;利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对多台压缩机设定启动优先级、启动台数和负荷分配自动控制,优化逻辑控制器(PLC)与压缩机组控制系统(UCS)通信;创新实现了多机组一键顺序启机和启机后多机组负荷分配自动并网;经实际应用满足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河首站4台压缩机多机启动要求,降低了人力和能耗,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为多行业多种输送介质的大型机械设备联合自动控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对UCS与SCADA的控制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煤矿带式输送机故障保护系统可靠性较差、缺乏直观有效的预警信号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预警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隔爆兼本安型PLC及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多级带式输送机的联动控制、故障监测、文字语音预警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强,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故障预警及事故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FPGA的煤矿突水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煤矿突水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存在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速度较慢、采集数据精度较低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煤矿突水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该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8通道模拟信号的切换、4种电压范围的AD转换及采集数据的数字滤波,具有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硬件电路设计简单、调试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一鸣  袁天辰  杨俭 《测控技术》2018,37(8):135-138
弓网系统是牵引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良好的动态性能是列车平稳受流的重要前提.由于列车速度的提高,弓网间耦合振动加剧,并直接导致弓网故障的发生.基于受电弓及接触网的结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弓网垂向耦合振动系统模型,对弓网系统中受电弓连接件松动、接触线磨损、定位器失效等情况下的接触力响应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及分析,初步从动力学角度进行分类,为弓网接触力测控以及故障诊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保护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套可度量、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价系统安全保护的质量.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新概念,网络保护质量(Quality of Protection,QoP)能为不同的用户和业务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保证,满足日益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需求,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不同应用背景下QoP的含义,提出了QoP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分析了目前QoP的体系结构、评价模型及实现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A FORTRAN computer program capable of calculating the steady-state behavior of the Ca2+ -Mg2+-ATPase pump of skeletal sarcoplasmic reticulum under all conditions of reactant and product concentrations is described.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behavior of the enzyme in terms of occupation of three binding sites: (a) a translocator site which can bind Ca2+, K+, H+, or Mg2+, (b) an ATP/ADP binding site, and (c) a phosphorylation and phosphate binding site. The translocator site can move across the membrane in the Ca2+-laden and K+ + H+-laden form, thereby accomplishing Ca2+ for K+ + H+ countertransport. The rate constants for ion binding and the translocation reactions vary as a function of translocator orientation, ATP and ADP occupancy, phosphorylation, and phosphate binding. Rate constants for the binding and the reactant and product concentrations and association reactions and other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states of the enzyme are entered and the computer program solves for the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s of all states of the enzyme and for the turnover number of the enzyme. The program contains a matrix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all states of the enzyme using the steady-state assumption together with the rul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total enzyme. The matrix of equations and states is solved by Gaussian elimination. The program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enzyme states in histogram fashion and is capable of presen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 particular state or the rate of turnover as a function of any of the reactant or product concentrations. Three demonstrations of the utility of the program and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model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9.
针对钢铁企业厂内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物资运输效率不高和物流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调度协同性差等问题,提出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为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和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绍兵 《计算机教育》2009,(20):154-15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用电脑的普及以及上网用户的增多,网络安全与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主要探讨了网络安全与维护的重要性、现有"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体系,重点分析和研究了"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