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条件老化后沥青阻燃抑烟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旋转薄膜烘箱(RTFOT)对基质沥青进行85 min短期老化、270 min长期老化以及湿热老化。利用氧指数试验(LOI)和锥形量热试验研究老化沥青火灾安全性能,同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技术(FTIR)以及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分析沥青(BA)成分与气态产物释放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基质沥青在经历热氧老化后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导致氧指数提升。而湿热老化中由于水蒸气分压力的作用使沥青氧指数略有下降。在热释放方面,热氧老化后沥青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峰值对应时间提前,有效燃烧热降低;而湿热老化后热释放速率基本不变。在烟气释放方面,热氧老化后沥青燃烧的炭烟、CO、CO2释放量更低,SO2释放量增加;湿热老化后炭烟、CO、CO2释放量变化不大,而SO2释放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正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生产过程中,从搅拌主机卸放沥青混凝土到运输车辆的工序中,会有大量的沥青烟弥漫而出、四处飘逸。沥青烟是一种特殊的污染物,主要由液态烃类颗粒物和气态烃类衍生物组成。烟气中含有苯并芘、苯并蒽、咔唑等多种多环芳烃类物质,且大多属于致癌或强致癌物质。沥青烟粒径多在0.1~1.0μm之间,最小的仅0.01μm,最大的约为10.0μm,尤其是以3,4-苯并芘为代表的多种致癌物质附着在8um以下的飘尘上,通过呼吸  相似文献   

3.
基于质量法,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评价沥青烟释放量的方法.采用冻干技术消除水分对沥青烟测定准确性的干扰,并在5种吸附材料中优选出纯净聚丙烯纤维棉作为收集沥青烟的高性能吸附剂.根据物理吸附原理和沥青材料的特点,研发出一套集沥青烟产生、收集及排空装置于一体的沥青烟测定装置.在室内采用此装置深入研究了影响沥青烟释放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沥青的搅拌速度、加热温度和加热持续时间是导致沥青烟释放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搅拌沥青、沥青油源和种类以及沥青的含水量也对沥青烟释放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状无卤高效抑烟剂ZnMgAl-CO_3-LDHs制备阻燃沥青,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锥形量热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对沥青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阻燃机理.结果表明:掺加质量分数为2%的LDHs可使沥青燃烧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平均热释放速率和总烟释放量分别下降24.9%,14.3%和27.0%;LDHs在2%掺量下即有较好的阻燃抑烟效果,而在25%掺量下的阻燃抑烟效果提升有限;LDHs的层状结构可以在沥青燃烧初期降低沥青的失重速率,并提升残渣的完整性、致密性和抗氧化性,但LDHs的热解吸热效应并未在沥青燃烧过程中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加入抑烟除味剂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环保型道路沥青,考察了抑烟剂、除味剂对沥青烟气排放量及臭味等级的影响,用液相色谱、热重对改性沥青的组分、失重情况进行了分析,用滴定法测定了硫醇含量,并研究了改性沥青的性能.结果表明: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氢氧化镁(Mg(OH)_2)、除味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0%、0.4%、0.2%时,沥青的烟气释放量从6.0g/kg降为3.5g/kg,臭味等级由4级降为0级;抑烟除味剂减少了沥青中稠环芳烃的含量,降低了硫醇含量,提高了热分解温度;抑烟除味剂在沥青中分散均匀,且改性沥青的性能符合道路沥青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计算长期运营环境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中沥青含量并分析其组分变化,对CA砂浆粉末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微商热重(DTG)和差热分析(DTA),并对比了空气和氮气氛围中CA砂浆的热分析曲线.发现在空气氛围中对CA砂浆样品进行热分析,并根据热重(TG)、微商热重(DTG)和差热分析(DTA)曲线特征采用二组分划分法,能够实现沥青组分相对含量的定性分析;综合该测试条件下的TG-DTG-DTA和XRD数据,采用任意内标法,以CaCO3作为内标物,能够快速、简便地实现对CA砂浆中Ca(OH)2和沥青含量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193-194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单分散型载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考察粒径对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快速膜乳化法结合复乳法制备微球,以10μm SPG膜为例,单因素筛选优化制备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通过测定微球的粒径分布、包封率、体外释放等指标对微球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了粒径分别为1.917、3.869和18.92μm的单分散型微球,结果显示粒径越小,包封率越低,后期释放越缓慢。结论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可制备出不同粒径的单分散型微球;不同粒径微球的包封率、释放行为差异较大,较大粒径(约20μm)的微球包封率较高,后期稳定持续释放,适合研制成长效缓释微球产品。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停留时间较长、能耗较高的缺点,采用低速搅拌带动玻璃珠相互挤压、碰撞的方法对剩余污泥进行物理破解,考察了玻璃珠粒径、破解时间、转速、泥珠体积比等对碳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SCOD的溶出率随破解时间与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破解时间或转速增加到一定值后,SCOD溶出率增加非常缓慢。当玻璃珠粒径为1~1.5 mm、泥珠体积比为1∶2时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最佳,在搅拌器边缘线速度仅为1.44 m/s的低速条件下破解3 h,上清液SCOD浓度可达3 770mg/L,氨氮与硝酸盐氮浓度则分别达到25.2、43.7mg/L;相同条件下,延长破解时间至7 h或增加线速度至2.02 m/s后,SCOD浓度仅分别上升10.3%和2.5%,可知污泥碳源释放已接近极限。经粒径分析,污泥破解前、后中值粒径分别为28.114、2.233μ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污泥絮体与污泥细胞均被破坏。低速旋流搅拌球磨破解可在较低能耗下实现剩余污泥的碳源充分释放,可为解决剩余污泥处置及低碳氮比污水处理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研究空运锂电池热失控危险性并为其批量运输提供理论指导,对不同荷电状态和负压环境下的锂电池开展热失控试验,确定锂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热失控释放气体的释放特性。利用GC-MS 确定不同荷电状态及负压环境下气体组分,并利用气相色谱仪确定不同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释放气体各组分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锂电池发生初爆时,不同荷电状态对热失控释放气体量有显著影响,荷电状态在10%及以下时热失控释放气体量较多并且初爆温度较高。不同荷电状态对生成气体中组成成分影响较小,对组分含量影响较大。热失控释放气体量随着负压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对沥青的组分分离实验进行了概述,通过沥青及各组分的热重分析实验,具体分析了沥青各组分的热解特性,取得的结论对阻燃抑烟路面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防烟分区合理挡烟垂壁高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火灾中等发展速度的 t2 模型 ,应用多室区域火灾模拟软件 CFAST 3 .1.6对面积为 5 0 0 m2 和 10 0 0 m2 ,高度为 3 m和 5 m的房间 ,在机械排烟量 3 0 m3/( m2 · h) ,和 60m3/( m2 · h) ,最大热释放速率 0 .5 MW~ 6.0 MW条件下的火灾及烟气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 ,热释放速率 Q≥ 2 .0 MW时 ,绝大部分计算条件下热烟气层厚度大于 0 .5 m,说明目前规范中规定的挡烟垂壁高度 0 .5 m偏小。如果以房间火灾热释放速率 2 .0 MW为限 ,将挡烟垂壁最小高度定义为 2 .0 m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硼酸锌(ZB)与自制的沥青阻燃剂(BFR-Si)对道路沥青进行复合改性来制备隧道阻燃沥青.通过锥形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烟密度法等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ZB与BFR-Si协同阻燃道路沥青的燃烧性能,探究了二者的阻燃增效作用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添加适量ZB可使道路沥青+BFR-Si体系的烟密度(Ds)、热释放速率(HRR)、质量损失速率(MLR)以及有效燃烧热(EHC)等指标显著下降,点燃时间显著延长,实际成炭量增加;ZB对道路沥青+BFR-Si体系具有较显著的阻燃增效作用;道路沥青+BFR-Si体系呈现吸热阻燃机理和凝聚相阻燃机理的特征,道路沥青+BFR-Si+ZB体系主要呈现凝聚相阻燃机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锥形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测试方法,研究硼酸硼砂混合物(BA/BX)含量为3%、6%、9%、12%时对HDPE木塑复合材料(WF-HDPE)热解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WFHDPE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速率随着BA/BX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添加12%BA/BX的比未添加的分别降低了17.68%和10.71%。添加BA/BX明显提高了样品热解残留率,BA/BX添加量为12%的残留率比未添加的提高了97.4%,阻燃效果显著。添加BA/BX明显降低了WF-HDPE的烟释放速率和总烟释放量,表明其有良好的抑烟效果。BA/BX在WF-HDPE中的阻燃作用以凝聚相为主。  相似文献   

14.
采用1、6.5、25、45 μm 4 种粒径的氢氧化铝(ATH)制备改性沥青,通过氧指数和热重分析试验研究ATH 粒径对沥青阻燃效果和热氧化分解温区的影响,结合针入度和软化点试验研究ATH 粒径对沥青基本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阻燃剂掺量为25%时,在1~45 μm 范围内,ATH 的粒径越大,沥青的阻燃效果越好,其中45 μmATH 改性沥青的阻燃效果最好,可将沥青的氧指数值提升至28.5%;热重分析结果表明,1 μmATH 和45 μmATH 都将沥青的各阶段热氧化分解温区提前,且1 μmATH 改性沥青的第一个失重峰速率明显大于45 μmATH 改性沥青。同时,沥青针入度值随ATH 粒径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软化点则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细水雾对爆燃的抑制作用以及细水雾的释放位置对甲烷预混气体爆燃过程的影响,设计了4种细水雾释放位置和3种粒径(8、45、80μm)的细水雾共13种工况的实验.结果显示:8、45和80μm细水雾在位置2释放时管内压力分别降低36.59%、65.85%和31.7%.在位置3释放时管内压力分别降低34.15%、56%和3...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酸度对阳离子乳化沥青在溶液中浸出特性的影响,设计了阳离子乳化沥青在不同酸度溶液中的浸泡试验,结合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和重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浸泡液固体悬浮颗粒、化学耗氧量、总硬度和阳离子乳化剂含量等指标,分析了浸泡液酸度对沥青组分、阳离子乳化剂和Ca2+,Mg2+浸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浸泡条件下,阳离子乳化沥青中的沥青组分、阳离子乳化剂以及Ca2+,Mg2+均被浸出,其中沥青组分和阳离子乳化剂浸出量较大,且浸泡液酸度越高,沥青组分浸出量越大,但酸度变化对阳离子乳化剂浸出量影响较小;另外,Ca2+,Mg2+浸出量较小,浸泡液酸度对其浸出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和改善橡胶沥青性能,探索不同生产工艺参数条件下橡胶沥青的改性机理,采用布氏黏度、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橡胶沥青黏度及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橡胶沥青黏度模型,并得到橡胶沥青最优生产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橡胶粉掺量是橡胶沥青黏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掺量越高,黏度越高;当温度较低时,橡胶沥青主要以物理反应为主,存在微弱的化学反应,而当温度较高时,橡胶沥青内部会发生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并在1 093.36cm-1和1 261.56cm-1处分别产生新的C—O—C和C—O—C官能团;相对于基质沥青,橡胶沥青大分子含量(LMS)明显增大,温度越高、橡胶粉掺量越大,LMS也越高,而搅拌速率对其影响不明显,且LMS与橡胶沥青黏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油田压裂废液具有高COD、高悬浮物等特点,处理达标难度大。以悬浮固体含量、悬浮固体颗粒粒径中值和含油量为指标,实验研究了混凝、微滤膜过滤技术参数,最佳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800~1 000mg/L,助凝剂投加量9~10mg/L,快速搅拌G值250~300s--1,慢速搅拌G值约50s--1,经50、10μm两级微滤膜过滤后悬浮固体含量、粒径中值、含油量满足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标准要求。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压裂废液难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小梁弯曲试验评价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OLSM)低温性能的适用性,分析了试件截面尺寸和跨径对OLSM低温受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OLSM低温性能评价方法;采用改进小梁弯曲试验评价了集料级配、沥青标号、沥青胶浆膜厚度、粉胶比和水泥代替矿粉量等因素对OLSM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标准小梁弯曲试验未能真实反映OLSM低温受力特性,改进小梁弯曲试验适合评价OLSM低温性能;OLSM低温性能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分形维数为2.41~2.44时其低温性能较好;OLSM低温性能随着沥青标号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粉胶比和水泥代替矿粉量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在低标号沥青、粉胶比1.0~1.2和水泥代替矿粉量10%~30%的条件下,其低温性能较好;OLSM低温性能随着沥青胶浆膜厚度的增大而提高,但在膜厚度超过50μm之后提高效果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0)
随着当代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废弃橡胶轮胎的处理成为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然而废弃的橡胶轮胎中的组分却是沥青改性中很好的外加剂。本文在70号普通沥青的基础之上,将工业加工研磨后的橡胶粉通过室内高速剪切搅拌,最后根据不同掺量对不同目数合成的橡胶沥青进行弹性恢复等指标的检测。本文得出,胶粉对沥青的改性程度与胶粉的粒径有关,颗粒越细改性效果越好,同时胶粉掺量在20%左右时,综合指标会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