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林晓蓝 《A&S》2005,(5):64-65
个人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认证技术手段的安全性和认证数据的安全性。生物识别IC卡的出现,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安全性的提高和改善。首先,生物识别实现了IC卡与持卡人之间的准确对应,这是传统识别技术不能实现的。其次,生物识别IC卡,可以将生物识别特征这一关键的识别信息,直接存储在卡中,由持卡人自己保管。由此避免了系统数据库在遭受恶意攻击后的数据泄露,从而保证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成形产品和设备不断进入市场,为生物识别手段代替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提供了基础。基于单一生物特征的识别模型由于过度依赖于一种识别模式,难以抵御针对型的欺骗方式。通过分析人类智能识别的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特征的智能型生物识别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捕捉目标的多种生物特征,通过选择可信度最高的识别模式进行组合识别,防止了针对型欺骗;通过引入多特征的交叉索引模型,提高了系统对复杂生物特征的检索效率;通过系统记录的历史数据的参与,实现了一种目标特征变化敏感的识别方式,使系统在某一特征变化大于预设阈值时进行更高精度的生物识别。基于多元特征的生物识别模型增加了系统的欺骗代价,在保证系统的识别精度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系统遭受恶意侵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社会对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利用生物特征进行快速准确的身份识别成了当今的主流。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生物特征识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步态识别技术,由于其对系统分辨率要求低、远距离识别、非侵犯性和难以隐藏等特点而倍受计算机视觉研究者的关注。对步态识别所涉及的运动检测与跟踪、特征提取、特征处理以及模式识别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毛巨勇 《A&S》2004,(66):62-63
在西方发达国家,生物识别技术,以涉及安全领域的应用为主,尤其是公共及国家安全,并开始从单纯的自动识别功用(如AFIS系统,背景调查,黑名单监控等).逐渐转向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及识别认证平台,以及生物特征数据挖掘等基础性、架构性的应用,而真正开始发挥生物识别技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Q&A     
《A&S》2005,(2):121-121
Anton Kuip是Nedap的安全管理团队中的生物识别技术专家。他已经领导了许多不同的项目,其中生物识别技术用于Nedap的安全管理方案。Anton是荷兰派往ISO/IEG JTC1/SC37生物识别委员会的代表.这个委员会负责开发生物识别领域的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多模式生物特征识别的嵌入式身份验证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流程和硬件组成,以及虹膜和掌纹两种生物特征的融合算法及其优化.该算法在图像层对虹膜和掌纹两种生物特征图像进行融合,既融合了两种模式的生物特征信息,又有效地减小了特征模版的大小,与其他传统的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相比,该算法低运算复杂度的特点使其很适合在嵌入式系统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多模式生物特征识别身份验证系统准确、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生物分子识别响应性水凝胶及其智能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分子识别响应性水凝胶是模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分子识别现象,能识别特定生物分子而产生刺激响应性的智能高分子材料.用它构筑的智能系统类似于具有反馈和平衡功能的生物系统,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对能识别特定生物分子,如葡萄糖、酶、抗原、核酸等,产生刺激响应的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智能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识别响应性水凝胶的结构和功能,另外也为发展新型智能给药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多生物特征识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大多基于特定特征而难以集成其它特征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通用解决方案.通过对生物特征识别研究的需求进行分析,抽取了生物特征识别平台的基本逻辑模型.建立了易于扩展、可复用的生物特征识别平台框架THBio,同时在平台中进一步整合了生物特征识别评测厦多生物特征融合的功能,为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水平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李永  殷建平  梁小龙 《计算机科学》2012,39(10):12-14,44
受数据噪音和识别系统本身的限制,基于单一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所能达到的准确率是有限的。通过多生物特征识别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成为当前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多生物特征识别的必要性、多生物特征识别的分类,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匹配分数的多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多生物特征识别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A&S》2009,(3):32-32
RNCOS Research在其《2012年全球生物识别报告》中指出,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到201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GAGR)都将超过20%;生物识别产品、面部识别、指纹、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及瞳孔扫描将在2012年占到全球生物识别市场80%以上的份额。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发展趋势迅猛,该趋势试图通过利用更加安全、兼容性的身份识别,来增强信息安全和遏制网络攻击。目前,世界各地中不仅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跨设备和信息系统间的网络安全威胁,而且新冠病毒大流行还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和公司对数字和物理风险的思考方法。因为人类为获得生物识别技术所提供的方便,就必须付出自己的相关个人信息。但在通常情形下,人们如果提供了生物信息,就没有能力掌控这种个人信息的流向。这也表明,由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越来越广泛应用,生物信息收集、交流的越来越频繁,生物信息和秘密泄漏的概率也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而人们对个人生物信息风险的管理难度也会同时变大。文章分析研究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应用,以及生物识别技术对网络安全的挑战,并对个人生物信息安全防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步态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是通过人们走路的姿态进行身份识别,与其它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步态识别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和不容易伪装等优点,因而它比面像识别更适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本文介绍步态识别的基本工作原理、软件算法、特点及与面像识别的比较、在智能视频监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承认现有基于智能卡、身份号和密码的身份识别系统无论从方便性或安全性已无法满足要求,因此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提供了一个较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新颖的身份鉴别技术,它高精度的识别准确度使其能够在众多识别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就虹膜与其它身份识别技术进行详细的比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体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使得指纹识别与传统身份识别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本文阐述了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历史、应用背景,并着重介绍指纹识别系统的工作流程、分类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社会对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利用生物特征进行快速准确的身份识别成了当今的主流。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生物特征识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步态识别技术,由于其对系统分辨率要求低、远距离识别、非侵犯性和难以隐藏等特点而倍受计算机视觉研究者的关注。对步态识别所涉及的运动检测与跟踪、特征提取、特征处理以及模式识别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类固有的生物特征能用来进行可靠的身份认证和识别,近10年来生物特征识别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为了对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提供软件支持,设计研发了生物特征信息处理开发包 (Biometr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kit,BITK).BITK是一个C 软件开发包.它以非线性数据流模型来组织整体计算流程,提供了一个可扩展、可重用的框架来整合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算法和数据结构.BITK还设计了一个精干的可视化框架以及一个管理各种生物特征采集仪的一致性框架.此外,在BITK基础上研发了生物特征信息处理平台 (BITK-based Application Platform,BITKAPP).该平台通过灵活的plug-in架构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充分发挥BITK的功能,并降低了BITK的使用门槛.在实际应用中,BITK和BITKAPP向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高效率的研究、实验及开发手段,并且作为支撑平台完成了第一届生物特征识别竞赛(the 1st Biometric Verification Competition)的多模态数据采集任务.  相似文献   

17.
《传感器世界》2012,(2):36-36
美国高级生物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开发商AOptix技术公司和空运通信与信息技术开发商SITA近期将展开合作,强化在航空安全方面的合作与开发。通过利用AOptixInSight虹膜识别与面部生物识别技术,SITA将与机场、航空公司及政府客户合作来部署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快速、准确且毫不费力地对身份进行筛查,进而加快机场和边境的旅客通关速度。  相似文献   

18.
生物识别技术,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在技术上详细介绍了生物识别技术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的特点,并结合某机场国际航道安防系统的实际案例,与您作一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刘爱华 《A&S》2005,(1):89-93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宽,生物识别产品的种类已经越来越丰富。据有关专家分析,与智能卡技术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生物技术的一大应用趋势。而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应安全隐私保护,以及不可替代的证、卡、照系统的强劲需求,未来三至五年内,将会在整体指纹识别市场应用中占据35%或者更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陈俊兴 《A&S》2005,(6):54-54
由于密码泄漏或被破解、感应卡被复制、丢失等原因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使得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选择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广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一些国家采纳其作为国土安全的措施之一,其安全性和规模应用都已得到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