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建立基于同步荧光光谱的杜仲籽油掺假判别分析模型及检测方法。以杜仲籽油和7种常见植物油为研究对象,采集激发波长范围为250~700 nm,波长间隔为60 nm的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杜仲籽油和常见食用油的荧光光谱特性,利用光谱峰面积建立掺假判别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杜仲籽油与其他7种植物油的荧光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利用600~700 nm和300~500nm波长范围同步荧光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其对杜仲籽油掺假识别准确率高达100%;利用峰面积与掺假比例建立定量判别分析模型,检测限分别为1%和0. 48%。该方法可实现对杜仲籽油掺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简便和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2 450 MHz、560 W的微波条件下,分别对沙棘籽、沙棘果肉和沙棘全果进行0~5 min预处理,研究微波不同时间对溶剂法所提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及沙棘全果油的得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能提高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的得率,最高增加比例分别为9.49%、28.35%、18.21%;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沙棘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则相反;3种油中植物甾醇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沙棘籽油总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则呈上升趋势;微波也会导致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升高,而微波预处理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合适的微波预处理时间能同时提高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得率及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仪,在激发波长250~720 nm,波长间隔Δλ=15 nm时,采集20种食用植物油和掺杂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荧光光谱图,分析比较了各种植物油脂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结果表明,同步荧光光谱法能够将特级初榨橄榄油与其他17种植物油明显地区分开来。在橄榄油掺杂鉴别中,其中14种植物油掺兑量在1%的情况下,同步荧光光谱图与特级初榨橄榄油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步荧光光谱法对橄榄油掺假鉴别,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合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沙棘果油与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利用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与羟自由基(·OH)法评价了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沙棘果油主要含棕榈油酸(35.945%)、棕榈酸(34.108%)、油酸(18.357%)和亚油酸(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501%;沙棘籽油主要含亚油酸(38.958%)、亚麻酸(29.327%)、油酸(20.859%)和棕榈酸(7.6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965%;沙棘果油、沙棘籽油和BHT清除DPPH·的IC50分别为25.68、17.29μg/mL和27.61μg/mL;清除·OH的IC50分别为29.32、25.48μg/mL和33.60μg/mL;表明沙棘籽油与沙棘果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沙棘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沙棘果油。  相似文献   

5.
沙棘油功效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棘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沙棘油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生育酚、β-类胡萝卜素和甾醇类物质。研究表明,沙棘油具有丰富的药理功能,对心脑血管和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滋润皮肤、促进皮肤组织再生和上皮组织愈合、改善皮肤衰老现象的作用,缓解干眼症和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除此以外,沙棘油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的功能。通过对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功效成分、药理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沙棘油功能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加热后的氧化现象与荧光光谱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了分子同步荧光法和LED固定波长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其中同步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激发波长190~800 nm、波长间隔10 nm,LED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固定激发波长为425 nm,同时检测了5种食用植物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色拉油、芝麻油、棕榈油)不同加热时间下的两种荧光光谱,发现食用植物油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同步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都呈规律性变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更具明显,加热后的分子同步荧光光谱在430~490 nm波长区域都产生了新的荧光峰,试验表明植物油的荧光分析可作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热氧化过程的一种手段,试验证明,通过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定性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程度,并可以区别出5种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开展沙棘油真实性鉴别技术研究。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对沙棘油及其对照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和大豆油)进行有效区分;根据离子丰度和质量数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得到不同种类食用油的14 种特征标识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醇类等,其中沙棘油有6 种,葵花籽油有3 种,菜籽油有4 种,大豆油有1 种。结果表明,基于UPLC-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可以用于沙棘油及其对照油的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不同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选取紫苏油、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和芝麻油5种食用油为原料,以烘箱法为对照,分别采用涂膜法和模拟法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考察指标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氧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种食用油氧化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菜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紫苏油;在氧化初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在评价氧化稳定性的方法中,烘箱法操作简便但无法反映氧化实际情况,涂膜法检测过程高效且实时,模拟法可反映食用油在使用中的实际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叶凤凌 《中国油脂》2021,46(6):65-70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 ℃)条件下加热2 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TBARS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4种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均明显增加。与未加热油样对比,4种食用油各指标增量从大到小顺序分别为:酸值,油茶籽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大豆油;过氧化值,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菜籽油>大豆油;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菜籽油>大豆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TBARS值,食用植物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油茶籽油。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高温下4种食用油自身所含有的酚类吸收峰(360~390 nm)下降或峰形变窄,表征氧化产物的峰(413~520 nm)升高(除调和油),说明4种食用油在发生氧化的同时组分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几种新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说明在我国开发应用新油源的重要性,主要对松籽油、元宝枫油、西红柿籽油、翅果油、红椒籽油、葡萄籽油、秋葵籽油和核桃油等的脂肪酸组成及作为食用油的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7 种食用植物油(菜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
油和大豆油)中易挥发成分进行萃取富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组成进行分离及定性,共检测
出118 种化合物,其中包括:酸类、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醚类、硫甙降解物、吡嗪类、呋喃类、芳香类、酚
类、吡咯类、吡啶类、吡喃类、噻唑类、酯类及其他类型化合物。并对各油种间主要易挥发成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评价。  相似文献   

12.
潲水油回流餐桌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探寻准确、快速、高效的潲水油鉴别新方法成为食用油安全性检测的新要求。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对精炼潲水油(refining hogwash oils,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进行快速检测,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建立了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光谱范围(4 000~450 cm–1)内,经二阶求导(Savitzky-Golay,5 点)后,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FT-MIR有显著差异。PLS-DA模型对22 个未知样品预测发现,判别模型的整体正确判别率均为100%。此结果表明FT-M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作为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区分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鉴别掺伪芝麻油的拉曼光谱-聚类分析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多批次芝麻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精炼棕榈油、精炼棉籽油及精炼地沟油为样品,在780 nm和532 nm激光光源下,扫描和比较其普通、扩展及导数拉曼光谱的形态。结果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芝麻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的信息量最大,样品间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基于此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对芝麻油、低价植物油、仿冒芝麻油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10%、20%、30%和50%掺假芝麻油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72%、92%、100%、100%和100%;对5%、10%和20%掺杂芝麻油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100%和100%;对5%、10%和20%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4%、100%和100%。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一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结论所建立的拉曼光谱-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芝麻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芝麻油,可实现对掺伪芝麻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4.
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食用植物油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食用植物油中各种脂肪酸的组成基本相同或相近,仅存在含量分布的差异,因此食用植物油的一维近红外光谱图的峰位、峰形、峰强没有明显区别.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FT - NIR)结合二维相关分析技术,分析鉴别了几种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在温度挠动(50~160℃)状...  相似文献   

15.
《Food chemistry》2005,89(2):217-225
Total luminescence and synchronous scanning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were tested as regards their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and differentiate edible oils, including soybean, sunflower, rapeseed, peanut, olive, grapeseed, linseed and corn oils.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a of all oils studied as n-hexane solutions exhibit an intense peak, which appears at 290 nm in excitation and 320 nm in emission, attributed to tocopherols. Some of the oils exhibit a second long-wavelength peak, appearing at 405 nm in excitation and 670 nm in emission, belonging to pigments of the chlorophyll group. Additional bands were present in the intermediate range of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s in some oils, arising from unidentified compounds. Similarly, bands attributed to tocopherols, chlorophylls and unidentified fluorescent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in the synchronous-scanning fluorescence spectra. Classification of oils based on their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 was performed using a non-parametrical k nearest neighbours method an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Both methods provided very good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oil classes with low classification error. The results presented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for characteri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vegetable oils.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高分辨质谱(Triple-TOF-MS/MS)测定芝麻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玉米油等常见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方法,分析并确定不同食用植物油中每种碳原子当量(ECN)下的甘油三酯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采用Triple-TOF-MS/MS法可以根据一级质谱母离子(加氢母离子、加钠离子和加氨母离子)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二级质谱的碎片离子([DAG]~+)对相同ECN的甘油三酯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该方法对芝麻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玉米油进行甘油三酯检测,结果共获得35种甘油三酯,均含有LnLL、LLL、LLO、PLL、LOO、PLO和OOO 7种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沙棘籽油鉴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市场上沙棘籽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沙棘籽油快速鉴伪的方法。采用234份沙棘籽油、其他植物油、掺假沙棘籽油的近红外透反射光谱,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支持向量机法(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4 000~6 000 cm-1波段范围内分别建立这3类油的判别模型,并用117份独立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建模方法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其中SVM在训练和验证过程中均得到100%的正确率,判别效果最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识别纯沙棘籽油和区分沙棘籽油掺假类别具有实用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沙棘籽油鉴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