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 ,分析“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的穴位特异性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 39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尾部下 1/3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改变。结果 :慢性应激可致大鼠体重增加克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减少 ,针刺“大椎”组可对以上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而针刺尾部下 1/3处组仅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明显变化 ,针刺“大椎”穴与尾部下 1/3处均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针刺“大椎”穴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尾部下 1/3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椎穴神经传导通路及其与周围非穴位区神经通路有无差异,为针刺大椎穴治疗疾病机理与神经调节的相关性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12只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椎穴组(实验组)和第6~7颈椎棘突间组(对照组)分别于大椎穴和第6、7颈椎棘突之间注射15%BDA,10μl/只,所有实验大鼠注射后存活7天,行灌注固定取脑和脊髓,4%多聚甲醛固定,30%蔗糖-0.1M PBS液沉底,取脊髓C1-C4和脑干行片厚10μm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反应,DAB显色,观察各组脑干和脊髓内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差异。结果:BDA阳性细胞呈棕黄色,胞核淡染,胞质和突起染色深。在脊髓C1-C4节段灰质前角、后角、灰质联合、网状结构均可见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阳性细胞,其中实验组各部的阳性细胞均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中脑内红核和中央尾叶核均可见阳性细胞,其中实验组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A可以跨神经元逆行转运,是穴位神经通路示踪的可靠神经示踪剂;大椎穴及其周围非穴位区神经通路在脊髓上颈节段和中脑传导路径相似,但是各部的阳性细胞数量有差异,实验组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其机理和详细神经通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大椎穴注射对哮喘大鼠肺组织EOS、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IL-4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As2O3组和地塞米松(Dx)组,每组10只。采用卵白蛋白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并给予各组相应的处理。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下层EOS数及气道壁EOS凋亡指数,血清和BALF中IL-4、IL-17的含量变化。结果①支气管黏膜下EOS数: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1);As2O3组和Dx组低于哮喘组(P<0.01),但高于对照组(P<0.01);两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OS凋亡指数:哮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s2O3组多于哮喘组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x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③哮喘组BLAF中IL-4、IL-17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s2O3组和Dx组血清IL-4、IL-17含量低于哮喘组(P<0.01),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大椎穴注射能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躁狂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研究针刺对其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躁狂模型,并对其四神针、内关、三阴交进行针刺治疗干预,与丙戊酸钠灌胃进行对比,用旷场实验和睡眠潜伏期进行观测评定。结果:模型组大鼠存在容易激惹、攻击性较强等躁狂表现,穴位组和丙戊酸钠组均能改善各项评测成绩。结论:针刺能有效缓解躁狂模型大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3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生理盐水组、针刺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针刺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造模21天后各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糖水消耗量降低;而针刺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均可显著增加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使体重增加,糖水消耗量增加,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各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针刺可以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6.
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 18只 ,按随机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应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HE染色、尼氏体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 :慢性应激可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受损 ,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量亦显著减少 ,形态以空泡为主。艾灸大椎穴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 :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良性调节作用 ,并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预处理对癫痫大鼠行为学及脑电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青霉素钠造成癫痫大鼠模型。埋线组大鼠在造模前第1、4、7天"印堂"透"百会"、"长强"穴埋线;西药组大鼠丙戊酸钠灌胃,每日1次,连续7d。观察发作潜伏期及发作程度,及脑电电压和脑电频率。结果:治疗后埋线组、西药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显著延长(P0.01),发作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脑电电压低于模型组(P0.01),脑电频率高于模型组(P0.01);埋线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程度减轻,使癫痫痫性放电幅度降低,调节脑电频率,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疗效与口服丙戊酸钠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对枳壳厚朴对抑郁大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建模前和第3、5、7周后,测量大鼠体重和行为学指标。结果造模前、3周后各组大鼠体重及行为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周、7周后,正常组、氟西汀组、ZH(枳壳厚朴药对,zhiqiao-houpu herb pair)10 g/kg组、ZH20 g/kg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糖水消耗增加(P0.01),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ZH3 g/kg组,ZH30 g/kg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ZH10 g/kg组体重、糖水消耗减少(P0.05);ZH20 g/kg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ZH20 g/kg的抗抑郁疗效与西药氟西汀组相当,优于10 g/k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刮痧疗法治疗对慢性疲劳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刮痧组、艾灸组和穴位埋线组。采用悬吊冷水游泳复合应激的方法复制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在复制模型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Morris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力竭游泳时间缩短、悬挂不动时间延长。刮痧、艾灸、穴位埋线疗法均能显著改善各项评测指标(P均〈0.01),且刮痧疗法与其他疗法比较各指标改善更显著(P均〈0.05)。结论刮痧疗法能够有效改善CFS大鼠的躯体、精神上的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根清脑煎剂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短暂夹闭大鼠颈总动脉后开放,并从颈外动脉插管缓慢注入同种血栓栓子造模后,中药组给予双根清脑煎剂4g/(kg·d),尼莫通组给以尼莫通2mg/(kg·d),用跳台及水迷宫法评价药物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与尼莫通组大鼠的反应时间和3min内错误次数明显下降,潜伏期明显延长,并可改善或部分改善其空间分辨反应能力,中药组略好于尼莫通组。结论:双根清脑煎剂具有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哮喘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各10只,艾灸组20只.模型组与艾灸组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参照临床热敏灸治疗哮喘的有效施灸时间40分钟为灸量标准,艾灸组进行艾灸治疗,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3组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艾灸组大鼠经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减少,哮喘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大鼠行为学评分角度综述有关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肯定了针刺在不同疾病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的疗效。在实验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分方法。本文对运动功能缺损情况的评价、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大鼠情绪评分、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在针刺治疗不同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现行使用的某些评分方法因自身局限性尚需要改进,而且还应开发更多的评分方法以更好地评价针刺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柴胡疏肝散对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柴胡疏肝散为载体研究疏肝理气法对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刺激经6-羟多巴胺处理的大鼠攻击受试大鼠作为心理应激源,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场地试验检测受试大鼠行为学的改变。结果:强烈的心理应激可导致大鼠行为发生显著改变;柴胡疏肝散能减轻心理应激对大鼠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结论:以柴胡疏肝散为代表的疏肝理气法能词适大鼠抗心理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琳  祁静 《四川中医》2009,(7):24-26
目的:通过五行音乐对焦虑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来探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音乐疗法治疗焦虑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饮水冲突及天敌暴露试验进行焦虑大鼠造模;用五行音乐对焦虑模型大鼠进行治疗。结果:(1)经过造模实验得到预期的焦虑大鼠模型。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旷场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E%值明显下降;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明显减少。(2)经五行音乐治疗后,模型治疗组OE%值、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与焦虑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主穴内关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频率对其特异性的影响.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在固定针刺时间均为60s的基础上又随机分为3个频率组,即1次/s组、2次/s组、3次/s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以上各组进行对应处理,观察脑血流量的变化,并通过Zau-singer六分法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针刺组与模型组、非针组相比较,脑血流量与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针刺内关频率为3次/s时,脑血流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改善最显著.结论:内关穴对于脑梗死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针刺频率对于其特异性治疗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来丽萍  李平 《针刺研究》1999,24(3):198-201
本实验采用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大鼠,观察其针刺前后各组行为学变化。结果表明,MID模型大鼠存在着学习记忆能力障碍,预防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经针刺治疗后其学习记忆能力增强,针刺有穴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海马区BDNF、NGF以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青年清洁健康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西药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疗程结束后,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评分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与西药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与西药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脑组织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疗效优于西药,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有效上调大鼠BDNF、NG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电针人中、百会组,肝俞、肾俞组,曲池、足三里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针刺效应。方法:将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中、百会组,肝俞、肾俞组,曲池、足三里组,每组15只;右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采用11分制评分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12 h、24 h、48 h、72 h各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测定造模72 h后脑梗死体积。结果: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及病灶侧脑梗死(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可使48 h点后行为学评分稳定或下降,脑梗死体积缩小(P<0.05或P<0.01);与曲池、足三里组比较,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对降低行为学评分及缩小脑梗死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能改善行为学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抗脑缺血损伤,且两穴组针刺效应相当而优于曲池、足三里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T、NO在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发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穴位埋线法早期干预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动物试验,用自制的高脂饲料喂养+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出3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19只,另外取13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穴位埋线治疗组大鼠用埋线治疗,7天1次,共埋线12次;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自由饮食,不做任何处理,饲养12周。12周后抽血和取胃窦组织进行血浆内皮素和胃窦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结果: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正常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治疗组与正常空白对照组血浆内皮素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胃窦NO含量明显低于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正常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治疗组与正常空白对照组胃窦NO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T、胃窦NO含量的变化提示糖尿病胃肠局部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胃肠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早期采用穴位埋线法进行干预,能降低ET,升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对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尤舒组,参照Cristina Tassorelli报道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针刺或药物处理,采用时间分段计数法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行为症状变化。结果针刺和尤舒均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且疗效相似。结论针刺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