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24例;异基因组:DA-Lewis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12.75±1.25)d,移植后第7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制约国内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病理学水平的实验方法改进,于2007-06/2008-11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受体选用雄性Lewis大鼠,供受体各120只.方法: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肝上下腔静脉重建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肝脏灌注采用全自动静脉输液泵控制,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20例,其中定型手术80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大鼠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活动及进食情况,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结果:80例定型手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2 min,冷缺血时间为80 min,无肝期平均为16~21min,手术成功率为85%(68/80).急性排斥反应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移植后第5天出现局部黄染;移植后第7天黄疽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明显腹水和死亡.移植后第3,5,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分别为3.98,4.96及6.03.结论:同种异基因大鼠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重建肝动脉、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及肝脏灌注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Lewis-Lewis)组24例;异基因(DA-Lewis)组24例。分别于术后第3、5、7、10天随机取3只受体鼠处死取标本并对大鼠肝脏进行检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对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异基因组大鼠在术后各个时间点观察的一般表现、肝功能及病理改变、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都与同基因组存在显著的差别,其排斥反应观察的最佳时间是第7天。结论选择DA-Lewis大鼠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第7天出现重度排斥反应,可作为反应排斥程度检测指标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肝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肝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针刺肝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肝俞穴,1次/d,每次20 min;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 mg/(kg·d)灌胃,1次/d;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肝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 L)、结合胆红素(DBi 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各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A组比较,治疗B和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指标也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B组比较,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肝俞能有效地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移植模型是难度较大的一类动物模型,对肝移植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成功建立该模型对于初学者尤其困难,本实验室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间改良Kam ada法[1]双袖套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96例,为相关的移植免疫基础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动物模型。本文就建立该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大动物肝移植的研究领域,在肝脏解剖结构及生理代谢方面,猪是更接近于人类的哺乳动物。 目的:建立异基因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免疫学实验,验证建立成熟稳定的异基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西藏小型猪30只,健康版纳小型猪10只。 方法:分别进行西藏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版纳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10对次,非转流条件下行原位肝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两组受体的存活时间,移植后1,3.7d检测受体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①同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异基因肝移植组(P〈0.01)。②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移植后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P〈0.01);移植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于移植后7d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肝组织内见大量的片状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建立了稳定的异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证实中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实验拟进一步验证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n=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及环孢素A 大黄素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9g/L生理盐水、1.5mg/(kg·d)大黄素、3mg/(kg·d)环孢素A及3mg/(kg·d)环孢素 1.5mg/(kg·d)大黄素。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及血清,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Fractalkine(Fkn)阳性表达情况及大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受体手术成功数量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大黄素组18只、环孢素A组18只、环孢素A 大黄素组18只。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第7天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中Fkn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表现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环孢素A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肾移植组织病理机制。方法 78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5只,模型组(B组)15只,非急性排斥组(C组)16只(以SD大鼠为供体),急性排斥组(D组)16只(以Wistar大鼠为供体),观察术后第7天各组SD大鼠肾功能变化,术后第7天切取移植肾,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诊断标准,进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 C,D组尿素氮、肌酐水平及急性排斥反应半定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D组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Wistar-SD大鼠移植模型可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检查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移植肝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方法 16例原位肝移植,于术后测量HA-V、HA-RI、ACC、AT、PV-V及描述肝静脉波形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其中11例在1个月内行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 1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其肝静脉波形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特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提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出现和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操作者学习和建立216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的过程,总结手术技巧,手术改良方法.按学习时间先后分为预实验组(Y组)30例,模型改良组(G组)36例,模型稳定组(W组)15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后8h存活率及手术后并发症;W组随机选取20例大鼠8h后处死留取肺肾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肺肾损伤发生情况.结果:Y组手术成功率为73.3%(22/30),8h存活率20%(6/30),G组手术成功率为83.3%(30/36),8h存活率63.9%(23/36),W组手术成功率为98%(147/150),8h存活率83.3%(128/150),死亡原因主要为出血、门静脉狭窄和低温等等.20例W组肺损伤发生率35%(7/20),肾损伤发生率45%(9/20).结论:熟练的手术技巧、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损伤和出血,注意保温是模型成功的关键;改良模型能满足麻醉基础研究中有关器官保护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