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主要研究防灾公园与避难需求者的最佳空间位置,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防灾公园的防灾作用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是防灾效果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泉州市区为例,以公共设施服务域和防灾公园避难空间为理论依据,从街道办事处与防灾公园之间的空间距离、防灾公园避难人数与街道办辖区人口之间的关系、防灾公园服务域与人口密度的关系3个角度分析泉州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区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存在较明显的服务域重叠以及盲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为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城市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抗震防灾问题,良好的抗震防灾空间格局可以主动抵御城市的地震灾害,对于城市抗震防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述了防灾空间布局规划目标,并以攀枝花市抗震减灾规划为例,对其抗震防灾空间分级及抗震防灾空间布局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相关抗震减灾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冯萍 《建筑技术》2020,51(2):175-177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走平战结合与防灾功能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仓储系统及地下开放空间等内容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总体防灾能力。鉴于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提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地下空间自身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综合防灾与一般的城市防灾相比,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依编制主体不同,可分为城市规划体系外和城市规划体系内的两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灾害特点的差异和灾害防救体系的不同都将影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本文从城市灾害特点、灾害防救体系、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三方面介绍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并以洛杉矶的规划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赵毅 《四川建筑》2013,33(3):4-6,9
分析了绵竹市灾后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规划编制的工作特点,从针对救灾暴露的问题,完善抗震防灾体系;针对灾后重建特点,突出援助项目落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三个方面介绍了规划的主要特点。并对灾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内容、城市信息管理及重建政策等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为灾后城市重建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为例,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防灾减灾经验证明,城市防灾与减灾工作必然要走综合防御的道路,通过建设和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防御体系,增强城市重要工程与生命线要害系统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安全。本文以苏州市抗震减灾规划为例,首先分析了城市建设抗震防灾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防灾空间布局规划对策、防灾空间布局、救灾骨干网络布局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相关抗震减灾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为对象的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抗震防灾要求的特定层面,提出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抗震防灾空间布局思路,可以从防灾角度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限制性条件,及时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反馈意见。由于大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该方法考虑了超越设防水准地震灾害的影响问题。根据城市应对不同规模地震影响要完成的抗震救灾功能,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防灾分区,以防灾分区为基础进行抗震防灾空间布局,保证城市抗震防灾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全面提升,北京进入了以世界城市为目标来谋划全局发展的崭新阶段.城市发展战略由产业调整转向空间调整.北京城市内部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支撑产业发展的空间资源弥足珍贵.产业功能区如何更高效、更集约、更节约地使用空间资源,关乎首都经济发展的前景.本文广泛借鉴世界城市在产业布局和空间发展的经验教训,归纳提炼出对北京产业发展布局有参考意义的要点,提出北京产业空间布局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集聚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更加明显,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城市级、区级、社区级3个层次对防灾空间分布提出了分布优化模型,防灾空间面积的大小根据各防灾空间所覆盖人口数量确定.给出疏散道路宽度与人流密度、疏散人口数量的动态优化模型.本文为基于GIS系统的城市防灾避难空间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