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了复合地基的变形性状 ,研究了复合地基的加固范围、置换率以及下卧层的性状对复合地基变形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单层粘弹性地基模型,对循环荷载作傅立叶级数展开,求得循环荷载作用下不透水(透水)边界饱和软粘土一维固结沉降解析解。通过固结沉降分析,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各点的沉降相对荷载有滞后发展现象,流变性越大,滞后越明显;相对于弹性地基,粘弹性地基的沉降要大,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流变性对固结的作用主要发生在中、后期。  相似文献   

3.
刘胜群  郑晓 《山西建筑》2008,34(3):13-14
对软土地基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性,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动力特性以及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沉降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董晓亮 《山西建筑》2007,33(11):280-281
采用分离式和复合模量两种方法对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段复合地基加固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黄土复合地基刚度加固设计的可靠性,可为高速铁路路基加固的计算及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柔性基础或柔性荷载作用在复合地基上沉降计算与刚性基础有很大的不同,文章依据Alamgir等推荐的变形模型,在摩擦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柔性荷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量计算的解析式.通过工程实例表明,复合模量法计算结果偏小,误差随着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的提高而增大,而本文方法精度较之复合模量法要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状地基的应力和位移场基本解,建立了层状地基表面作用静荷载时的应力和位移的解答,对分析过程中含有O(1/r)和O(1/r2)的奇异积分作了妥善地处理,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度。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变形规律,通过拟静力法将车辆动荷载简化为两种特定分布形式的静荷载。计算结果表明:传统的Boussinesq联合分层总和法在均匀地基中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沉降值,但在层状地基中计算得到的沉降值误差比较大。并以上海标准层状地基为例,针对不同荷载分布假设进行了沉降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上海市某大型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对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港区堆场的软土地基沉降进行动态监测,针对实测沉降-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特点,引入双曲线模型对地基沉降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证明双曲线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地基最终沉降作出了预测,为港区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飞机动荷载作用下场道地基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沉降问题是软土地基上修建跑道的关键问题,上海浦东机场对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跑道进行了长期道面沉降观测。通过对浦东机场两条跑道道面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出了采用通航以来跑道横断面上10 m线测点与30 m线测点之间的差异沉降近似确定飞机动载沉降的方法,并分析了飞机动载沉降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认为动载沉降在通航初期2~3年增加较大、之后增加缓慢,动载沉降占总沉降的份额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增大,一跑道通航10年后,该份额平均约为10%左右。截止2009年4月,浦东机场一、二跑道以均匀沉降为主,差异沉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结合负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对承受负摩擦力的管桩单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与沉降进行简单的迭代计算,并确定了承受负摩擦力的桩基的中性点位置和桩顶沉降。  相似文献   

11.
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粘土的一维沉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  言 yh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跑道、机场停机坪、过江隧道和贮罐基础以及近海的海上建筑基础等所受的荷载均是长期循环荷载。它们在遭受连续不断的循环荷载时 ,即便是经过长期固结过程的软土地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 ;由于抽取和回灌地下水、融雪或由于农业的行为 ,也可使地基产生下沉 (Yamanouchi和Ya suhara ,1975;Tohno等 ,1989;Daito ,1992 ) [1~ 3] 。如建于Ariake粘土上的日本某低路堤高速公路 ,在投入运行后发生了惊人的沉降 ,5年达 1~ 2m[4 ] ,我国的杭甬高速公路也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发生了较多的桥头跳车现象。日本某铁路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考虑复合地基的垫层、加固层以及下卧层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竖向永久变形发展情况,考虑了复合地基的固结状态、循环应力比的大小及加荷频率对竖向永久变形的影响,得到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临界循环应力比和竖向永久变形随加荷周数、加荷频率和固结状态而变化的规律,对于控制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期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沉降特性与静载情况下明显不同,通过黄土及饱和黄土中单桩的竖向循环荷载试验,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的累积位移发展模式,研究了桩顶位移s及循环位移幅值c?随循环次数N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黄土饱和后单桩的承载力明显下降;饱和前后单桩循环荷载试验的s–N曲线都可采用幂函数进行描述;相同荷载大小时,饱和前单桩的循环荷载位移小于静载位移,循环位移比(循环荷载位移与静载位移的比值)介于0.6与0.8之间,而饱和后单桩的循环荷载位移明显大于静载位移,且循环位移比随循环荷载比线性增长;饱和前单桩的循环位移幅值明显大于饱和后的位移幅值,主要受循环荷载幅值及桩周土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散粒体道床层的循环累积变形是有砟轨道沉降的主要来源,文章采用有砟轨道路基模型试验来研究道砟层与底砟层间布置土工格栅加固道床控制有砟轨道沉降,开展了高速和重载等不同列车荷载下与不同类型土工格栅加固条件下的多组循环加载试验,加载过程中全程监测道砟层累积沉降、轨枕振动、道砟层底部土压力与土工格栅应变数据并进行分析,以研究土工格栅控制有砟轨道道床沉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对于控制道砟层累积沉降具有较显著的效果,但当土工格栅的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刚度对土工格栅控制沉降效果的影响不大;土工格栅能够显著减小轨枕下方道砟层土压力峰值,从而降低道砟磨耗破碎程度及由此引起的道床沉降;道砟层累积沉降的发展意味着道砟颗粒的错动,而道砟颗粒的错动与位移将引起嵌锁于道砟层中的土工格栅发生张拉,从而土工格栅将反过来对道砟颗粒的进一步位移错动形成侧向约束,体现于宏观即表现为道砟层累积沉降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桩承式路堤中桩的累积沉降发展规律对路基沉降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浙江湖州软黏土地基中对2根29.5m长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竖向循环加载现场试验,研究不同静荷载与循环荷载组合作用下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及累积沉降特性。试验发现,长期循环荷载下桩顶累积沉降发展可分为3类:快速稳定型、渐进发展型、急剧破坏型。当循环荷载比(CLR,循环荷载幅值与极限承载力之比)不超过0.2时,桩顶累积沉降趋于稳定,不受振次影响;当0.20.5时,桩顶累积沉降随振次急剧增加,在半对数坐标中呈刺入破坏。分析静荷载与循环荷载水平对桩顶累积沉降的影响,最后为工程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进行6组循环加载模型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的受力工作特性,分析了垫层厚度、桩土刚度比、桩间距、土工格栅层数对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得出了桩土应力比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黄雨  柏炯  周国鸣  黄清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9):1440-1444
通过饱和砂土中模型桩在单向循环荷载比(循环荷载幅值与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比值)分别为12.5%,25%,50%三种情况下的沉降试验,研究了模型桩在不同动力循环加载情况下的桩顶累积沉降和动位移幅值随振动次数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拟合了沉降试验曲线的回归方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循环荷载比和循环次数是影响饱和砂土中单桩桩顶累积沉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mobilized local friction along piles subjected to very large numbers of axial loading cycles.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used here is of the physical modelling type and consists of testing an instrumented prototype pile-probe installed and loaded in specimens of saturated clay reconstituted in a calibration chamber. The procedure developed for evaluating the local friction mobilized upon monotonic loading and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local friction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splacement-controlled cycles is described.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probe, a succession of monotonic and cyclic displacement-controlled loading phases, carried out on a reference kaolinite, is presented and analysed. During the cyclic sequence, carried out up to 105 cycles, an initial phase of friction degradation is observed, followed by a reinforcement phase, which continues until the end of the test. A coefficient of evolution is defined which allow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ycles, of the evolution of mobilized friction in terms of the degradation or reinforcement of fric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riction mobiliz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ycles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maximum static shear mobili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ycles, which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cyclic sequence on this quantity. Elements are finally given on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test, showing a fairly good level of repea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以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改进的Carter模型,将屈服面的变化和反复荷载相联系,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加载硬化和卸载回弹。引入衰减参数和临界重复应力来反映土体变形的塑性累积与荷载记忆特性,建立了能够考虑反复堆卸载作用下土体变形特征的本构模型。同时基于FLAC提供的开放的二次开发平台,将创建的简化模型引入其中,由此建立的简化模型能方便地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