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开通、前向血流恢复后,早期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12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216例直接PCI后、IRA完全开通、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病人的临床、冠脉造影和心电图资料。直接PCI术后,ST段抬高指数≥50%的病人41例,为病例组。从其余175例ST段抬高指数<50%的病人中随机抽取50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人的ST段抬高指数、Q波计数、室壁运动积分和平均肌酸激酶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周,ST段早期恢复较ST段持续抬高病人的室壁运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指数(CI)、每搏指数(SVI)增加(P<0·05)。ST段早期恢复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术后2周室壁运动增强,LVEF、CI、SVI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P<0·01)。结论STEMI直接PCI后IRA完全开通、前向血流恢复正常而ST段持续抬高病人的梗死范围扩大,左室舒缩功能不全严重,可能与心肌组织没有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或无复流有关。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最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体表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有效的无创性手段之一。本综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的联系,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76.00%、≥75%的严重狭窄率为53.00%,侧支循环率为36.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10.00%,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sumSTE)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sumSTE〈0.1mV)、B组(0.1mV≤sumSTE〈0.3mV)、C组(0.3mV≤sumSTE〈0.7mV)和D组(≥0.7mV),观察sumSTE与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衰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共有225例患者。男性156例,女性69例,年龄(61.3±12.7)岁。急性前壁梗死118例,非前壁心肌梗死107例。A组LVEF明显高于C组(57.68±6.72%比54.33±8.50%)和D组(57.68±6.72%比51.27±9.20%)。B组LVEF高于C组(57.60±8.40%比54.33±8.50%)和D组(57.60±8.40%比51.27±9.20%)。C组LVEF高于D组(54.33±8.50%比51.27±9.20%)。A、B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MACE发生率低于C组(14.1%比33.3%,χ2=6.164,P=0.012)和D组(14.1%比50.5%,χ2=19.392,P=0.001)。B组、C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比33.3%,χ2=0.621,P=0.285)。但B组MACE发生率低于D组(26.1%比50.5%,χ2=6.674,P=0.008)。C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33.3%比50.5%,χ2=3.582,P=0.044)。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残余ST段抬高与患者住院期间左室EF值、6个月内MACE发生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超急性期的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肌梗死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3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ST段抬高均呈巨R型。结论临床上心肌缺血或坏死区周围传导阻滞是巨R型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外,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损伤期,舒张期心室的极化状态也有相关性,在周围健康组织与损伤组织电位差表现较为显著,易有折返情况发生,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过程中 ,患者心电图 (ECG)呈现不同形态的 ST段抬高 (STE)。为探讨不同形态 STE与 AMI预后的关系。选择 AMI患者 2 39例 ,观察其 STE的变化规律及幅度 (以 TP段为基线 ,以QRS波群起点后 16 0 ms处为测量点 )。结果显示 ,就诊早者 STE多呈下弧形 ,继之呈现上斜形、上弧形的变化规律 ;就诊晚者多表现为上斜形或上弧形 STE。下弧形 STE持续时间为 2~ 8.5小时 ;上斜形持续时间为 7~ 32小时 ;上弧形持续时间均在 2 4小时以上。发病 6小时后就诊者 ,79.5 %见不到下弧形 STE,其病死率 (15 .4 % )显著高于发病 6小时内就诊者 (80 %表现为下弧形 STE,其病死率为 6 % )。心肌酶 CK峰值与 STE幅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P均 <0 .0 1) ,但与 STE形态无关。提示 AMI时 STE形态呈下弧形 -上斜形 -上弧形的变化规律。下弧形抬高提示损伤早期 ,上斜形抬高为损伤中期 ,上弧形抬高为损伤晚期。可以根据 STE的不同形态来估计 AMI的发生时间 ,判断预后。建议以 QRS起点后 16 0~ 180 ms作为 ST段偏移的测定点  相似文献   

8.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是否得到真正的再灌注,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话题,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恢复情况和介入TMA血流恢复情况是临床最常用来判断心肌再灌注的手段,但溶栓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尚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早期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情况。结合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用于判断体表心电图ST段情况与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吴祥 《心电学杂志》2001,20(3):189-192
心电图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早期表现之一 ,其规律性演变过程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时多种形态的ST段抬高早有记载 ,但对各种形态抬高的临床意义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论述急性心肌梗死时各种形态ST段抬高及其临床意义 ,着重讨论墓碑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意义。一、ST段抬高的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时 ,ST段抬高可呈不同形态 ,在评价其临床意义时应注意抬高幅度、形态 ,并结合T波改变情况综合分析。1.凹面形抬高 (图1)急性心肌梗死时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可持续数h至~数周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紧急转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外院行静脉溶栓后经绿色通道直接送至我院心导管室行紧急PCI术,观察转运途中的安全性、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术后即刻疗效及出院后短期随访效果。结果:溶栓后立即转诊至我院并紧急PCI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术,住院期间未见再发缺血事件,也未见明显出血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短期随访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具备抢救设备及医护人员陪同的条件下,外院STEMI患者溶栓后立即转诊实施紧急PCI术是安全的,且对患者有益,手术时间应在溶栓3h之后,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术后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 (AMI)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较少见。本文分析了 12例此种ST段改变的AMI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所见 ,以探讨其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分布。一、资料和方法1 资料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9 5岁 (35~ 85岁 ) ,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持续胸痛大于 30min ,心肌酶(CK)高于正常 2倍以上 ,急性期心电图V2 4导联ST段抬高≥ 0 2mV ,且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0 2mV ,无陈旧心肌梗死病史 ,发病 2~ 4 8h接受CAG及PTCA。2 方法 :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STEMI住院行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MCE的患者109例。根据MCE检查分为CMD组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STEMI相关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MCE资料。结果109例STEMI患者中CMD发生率为66.1%。CMD组患者与正常组相比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10.0(1.3,46.2)mg/L比1.7(0.5,15.5)mg/L,P=0.029],脑钠肽水平更高[333(100,685)pg/ml比125(39,348)pg/ml,P=0.01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51.0%(43.1%,58.9%)比58.9%(51.5%,63.8%),P=0.002],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更差[–10.8%(–8.1%,–13.6%)比–13.3%(–10.5%,–16.7%),P=0.006],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比例更高(95.8%比78.4%,P=0.004),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更差[1.53(1.37,1.88)比1.29(1.09,1.47),P<0.001],室壁瘤发生率更高(19.4%比0,P=0.004)。且校正罪犯血管的影响后,两组患者LVEF、RWMA比例及WMSI依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微循环功能正常组相比,STEMI后出现CMD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炎性水平,室壁运动及心功能相对更差,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性病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1,2]。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挽救STEMI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及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3]。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采取早期再灌注治疗可大幅度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并显著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4]。再灌注治疗方法主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的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其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达到血运重建,使心肌再灌注。然而溶栓与PCI在治疗时机和成功率各具优劣势,因此溶栓与PCI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高出血风险使得溶栓后PCI饱受争议。于是,研究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克服PCI时间窗使更多患者收益的治疗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接受检查,自其中随机选择100例,实施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分析心电图特征.结果 心电图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00%,虽略低于经皮动脉造影检查,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诊断,特征显著,准确率较高,疾病诊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最为凶险的类型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指出,STE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1]。现阶段STEMI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药物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应只是为获得TIMI 3级血流,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通过上游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个体化正确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必要时延迟支架植入等手段,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或栓塞、炎症、痉挛导致的冠脉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极易导致猝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通常认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意味着冠脉完全闭塞。早期积极进行再灌注,即溶栓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