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吉 《海外英语》2014,(6):13-14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的精髓重在"设计",而设计重在"问题的设计",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艺术性,重视提问的策略,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提高教学效率。该文对英语课堂提问的意义、原则以及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陈慧 《考试周刊》2014,(81):71-7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进去,讲出来"的课堂上,我们更要注重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方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用问题引导学生"学进去",再用提问引导学生"讲出来"。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照顾到各类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比较狭隘;课堂提问目的重在"助讲",不在"促思";设计问题时更关注知识和应试,对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重视不够;所提问题中综合性、评价性问题偏少;提问时重结果,轻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这一观点,我想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同样如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有问必有所思,有思必有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好课是问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课堂提问看似简单,课堂提问似乎人人皆懂,个个都会。可殊不知,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善问  相似文献   

5.
杨建 《辅导员》2011,(12):70-71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随机性"使得课堂提问表现出很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迫在眉睫。一、课堂提问的概念及作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为完成教学目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是学习的动力,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同时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设计要讲  相似文献   

7.
从有效性的视角审视课堂提问策略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价值追求,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欲从有效性的视角对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运用情况谈几点思考。l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向学生传递"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实  相似文献   

8.
实行新课改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由以讲为主逐渐变成以问为主,但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有走极端的趋势,正在向老师一问到底的"满堂问"发展,从而使教学实效与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执教者对课堂提问策略了解得很少,致使提问很不得法。本文拟从问题的设计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两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策略进行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正确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师生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学习内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如何设计符合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提问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使提问的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10.
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多元化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智慧课堂的打造。本人结合课堂实例及课后反思,深入观察英语课堂提问并进行微格分析,根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问题分为"真问题"与"假问题",并针对出现的"真问题"和"假问题"的特点,通过分析课文Surprises At the Studio第一课时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步总结出了英语课堂中"真问题"的几条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照顾到各类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比较狭隘;课堂提问目的重在"助讲",不在"促思";设计问题时更关注知识和应试,对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重视不够;所提问题中综合性、评价性问题偏少;提问时重结果,轻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究竟目前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如何?思考什么?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一)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教师常常把提问作为公课开的一种装饰,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以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满堂提问达不到积极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课堂,"边讲边问正在取代满堂灌","高密度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1],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根据《浙江省初中各学科教学建议》(简称《建议》),例谈基于学生理解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力求实现追求教学的"贴地而行".1追求教学的"贴地而行"的内涵从知识层面讲:"地"主要指新知识生长点,即知识的前后关系.新旧知识关系密切是数学学科最主要的特点,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必须以此为基准,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层面讲:"地"是指学生的认知起点和  相似文献   

14.
当前,很多高中化学课堂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讲过"为目标。有些教师认为"讲过"了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二是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奇思妙想和个体化的"异、难、缺、漏"难以充分表现,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充分解决。三是学生只会听不会问。学生长期被动听讲而产生依赖性,很少自主学习并主动提问,或提问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5.
樊盛 《地理教育》2013,(Z1):45-45
<正>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某些教师提问存在一些不当之处,特别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因此正确认识地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的提问技艺,增加课堂提问的有效度是十分必要的。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设问太随意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计,若随意设问,可能使教学重点偏离。如在讲地质作用分类这一内容时,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强,提问时不讲原则和技巧,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课堂提问误区加以分析,提出一些走出误区的对策和技巧。一、问题诊断1.由课改前的"满堂灌"变成当今的"满堂问"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即使很小的一个课堂提问,也可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引人人胜;设计得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那么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一、提问要有目的性在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笔者认为,课堂设问要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20.
鉴于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文言文教学不妨先学后讲。但衔接"先学"与"后讲"的有效途径就是课堂提问。提问是讲与学的黏合剂,是检验学生"先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高效讲解的前奏。围绕兴趣点、模糊处、重难点提问,能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