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我国立地分类理论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立地分类必须根据我国自然地理背景及地域分异特点,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立地分类系统。我国自然条件即有纬度(水平)地带性热力分异,又有非纬度(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分异和地质、地貌分异。特别是地质、地貌分异是山区立地分类的重要依据。立地分类是一种逐级控制的分类系统,不同级别的划分,依据不同的主导因子,并为不同对象服务。造林区划是依据大尺度地域分异,即水热条件及巨地形,以及它们的次一级分异;立地类型,在山区是依据大、中、小地形,以及岩性和土壤容量、质量因素分类。我国立地分类和造林区划宜组成一个系统,分成五个等级单位,即: 造林区(或森林立地区、森林生长区) 造林地区(或森林立地地区、森林生长地区) 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2015年森林连续清查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用综合多因子、多级序的方法,对太岳山森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地貌、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厚度等因子为主要依据,与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相衔接,将太岳山森林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9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3.
房县退耕还林造林设计立地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以分析立地生态因素地域分异的综合特征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基础 ,结合该县林业生产现状 ,从科学、实用的观点出发 ,以主导因子控制确定退耕还林的立地类型 ,并编制立地类型表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自然要素资料,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方法,并综合考虑海拔、地貌、坡向、土壤等立地因子,莫旗共划分4个立地类型组17个立地类型,对各立地类型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今后的经营利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第二期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地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海拔800~1600米的低中山地带,为此采用了多因子综合方法对我省中低山造林地进行了立地分类和评价。针对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三个主要树种应用多元线性模型筛选确定了划分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海拔、土层厚度)和辅助因子(坡形、坡度),建立了数量化立地指数模型。木着科学和实用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地貌、气候和植被分布的特点,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省速生丰产林的三级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以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划分立地类型区,反映树种适生性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格局;划分立地类型组的因子是海拔,反映在同一水平地带树种的适生性和生产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差鼻;在立地类型这个基础的层次,根据土层厚度并结合坡度等局部地形因子划分出各个类型。该分类系统为指导以县为单位的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立地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油桐立地分类及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中国油桐产区地域分异的自然特点,采用以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气候、大地形、小地形综合分析逐级控制的方法,划分出3个立地大区,13个立地小区,41个立地类型组,72个立地类型四级立地分类评价系统。并从立地质量多用途角度来评价油桐产量及其发展适宜度、林地效益。  相似文献   

7.
森林立地区划是森林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的基础,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根据生态学、地域分异、主导因子原则,把东北山地森林划分为2个森林立地带,3个森林立地区,8个森林立地分区,16个森林立地类型区,对每个森林立地类型区的位置、地形、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树种分布等,均进行了详尽地描述。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中东部用材林基地森林立地类型区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立地类型区是立地分类系统中的中介单位,它是区划的最小单位,又是分类的高级单位。正确地划分立地类型区是立地类型划分、适地适树设计及立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也是各地制定林业战略方针和林业区划的依据。森林立地类型区是构成森林生态环境的水、热、光、土壤、地质地貌等因子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同等森林生产潜力的地域。同一立地类型区可以由于地貌形态的影响,在分布上不连续。1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吉林省中东部用材林基地,位于东径125~131°,北纬41~45°之间。南以辽宁省为界,北邻黑龙江省,东至国界与朝鲜苏联相望,西…  相似文献   

9.
宿松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多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综合多因子和主导因子相结合、多级序和逐级控制相联系、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则和方法。对宿松县的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以地貌、局部地形、土壤因子为主要依据提出了6级分类系统。划分了3个立地类型小区,7个立地类型组,21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全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遵循南北方立地分类试点的标准与方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按照分区分类原则,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全省立地分类系统和立地质量评价等级,并在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造林营林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域分异、科学实用性、主导因素和综合性原则,主要依据综合地域特征,将四川全省毛竹适生区的立地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三个立地类型区。在每个立地类型区内,又以地形条件和土壤属性为依据,划分出三个立地类型组和八个立地类型并对每个类型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则,采用综合多因子途径、多级序的方法,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植被类型、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土层厚度等因子为主要依据划分3个立地类型组,17个立地类型。立地质量为优、中、差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9.90%、69.11%、10.99%。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立地亚区划分为突破口,探索福建省高层次立地分类的方法。确定分区样本为该省67个县(市)(金门县因缺资料未列),选择气候、地貌、森林生产力、地理位置等11项因子,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初拟福建省森林立地亚区的合理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森林立地分类及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并研究了影响林木生长与成活的主要立地因子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划分了12个森林立地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林木生长指标、水分条件、土壤肥力和造林施工条件对各产地类型进行综合评价,为本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中游巨柏种群立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微立地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为探索微环境对巨柏生长的影响,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的经验总结和定量的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中国森林立地分类、西藏地貌、西藏自然地理及各立地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划分立地类型,共划分出5个立地类型组:岩石裸露地立地类型组、山麓坡地立地类型组、阶地立地类型组、河滩地(河漫滩)立地类型组和水线岸边立地类型组,以及15个立地类型。将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与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相结合,得到了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可为进一步探索立地类型对巨柏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西藏河谷地带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毛竹立地分类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浙江省毛竹区划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根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立地分类方法,按我省毛竹各适宜区域,划分出10个立地类型小区,25个立地类型组,59个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类型的归类、分级和立地质量评价。同时根据数量化理论Ⅱ,利用148块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的固定样地和标准地材料,编制了我省毛竹胸径数量化得分表。  相似文献   

17.
适宜的立地分类和适合的栽培经营技术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文章经过对赤峰市德援项目区实地考察对赤峰成功治沙造林模式的研究,按照地域分异、科学性和生产实用性等原则,将项目区划分了14个立地类型,配置25个造林模式,并提出主要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建立了芦花冲生态经济沟立地分类和立地评价系统。立地分类系统为6级,立地类型划分7个,并根据世行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造林树种、林种、培育目标,编制造林类型表,为湖北多功能防护林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风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是半干旱风沙区适地适树造林的技术关键。通过对山西省森林立地类型系统的分类,区划出半干旱风沙区的土石山、黄土丘陵、盆地河滩3种立地类型小区,从中划分出9种立地类型亚区和20种立地类型,并根据不同立地类型的特征、指示植物种类和近60 a来人工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抗逆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和美国的巴恩斯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因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通化市的立地分类进行了研究。根据通化市的地貌地形特点,划分出低山类型组、丘陵台地类型组、谷地类型组以及19种森林立地类型,并提出了造林设计方案及其生产力评价方法和指标。该体系经多年生产实践检验,符合通化市的森林现状,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