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方法:对我院17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进行了总结,结果:椎板减压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讨论:对严重增厚及骨化的黄韧带先磨薄,从正常间隙进入,沿硬膜两侧切除椎板是安全的方法,对于与硬膜骨化一起者,应磨薄,孤立、漂浮。  相似文献   

2.
张浩 《当代医学》2009,15(2):79-80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骨科自2002年5月以来,采用磨钻于椎管侧壁磨透椎板及骨化黄韧带,再于棘突根部纵行磨透椎板,将椎板和骨化黄韧带分阶段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例。结果本组优4例,良8例,改善4例,优良率75%。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定位、定性诊断最重要的手段。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该病一经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不但无效,反而会延误病情,影响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8例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手术治疗。结果:15例随访6~34个月,治疗优良率79%。结论:影像学检查为诊断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最重要依据,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彻底减压和避免损伤脊髓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于胸椎黄韧带骨化导致的胸椎管狭窄、胸髓病变,至今仍无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994~2001年我们共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20例,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营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倪斌,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2):56]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脊髓压迫症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的9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度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后随访6个月~5年,优6例,良2例,无变化1例。结论MRI和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的重要手段,以骨刀行椎板切除术为治疗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IF)是指胸椎黄韧带骨化、突入椎管导致脊髓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多见,是胸椎管狭窄症及随之而来的瘫痪的常见原因,多数患者因此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我们运用汽钻法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2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9月8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成功完成一例超声骨刀机器人全程辅助胸椎黄韧带骨化灶切除术。该手术开创了"刻取"式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新术式,为全球首例。手术患者为一名49岁女性,因半年内双下肢麻木及行走乏力前往医院就诊。经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胸11椎板可见8mm×10mm×3mm的丘状黄韧带骨化灶,导致椎管狭窄,对脊髓产生压迫。该患者被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常见的严重脊柱疾病,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进行椎管后壁及骨化灶切除以解除脊髓压迫是唯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常规开放手术是使用"揭盖法"将椎板切开,术者徒手应用骨凿、咬骨钳和磨钻等工具,对切割深度和力度的控制主要依靠经验和手感。这一术式有较高的硬膜或脊髓损伤风险,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另外,长时间的操作可能造成术者手腕疲劳从而导致器械抖动,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甚至误伤重要的组织结构。为尽量减少术中对脊髓的干扰与刺激,使患者最大获益,袁强主任医师团队讨论决定采用新一代的集成超声骨刀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来"刻取"黄韧带骨化灶骨块。  相似文献   

9.
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方法比较采用自制器械行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28例,与蚕食法、漂浮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3例,比较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症状加重、术后半年JOA评分等5项指标。结果用自制器械行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出血少85.34±10.27ml/节段(P<0.01),手术时间缩短26.11±3.40min/节段(P<0.05),症状加重少7.14%(P<0.01),术后半年JOA评分增加9.43±1.01(P<0.05),但脑脊液漏发生率10.71%,无明显差别。结论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 JOA评分:术前7 ~ 8点,平均7.7点;术后8 ~ 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 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 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手术治疗,术式为后路全椎板减压术。结果:随访平均2年3个月,缓解优良率76.7%。结论:手术减压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1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病例。18例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中4例在减压的基础上行后路钉棒内固定矫形融合术。结果术后18例随访3~55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Ep-stein标准评定:优10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3%。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 I和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的重要手段;用磨钻加"揭盖法"进行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JOA评分:术前7~8点,平均7.7点;术后8~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10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13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后路全椎板揭盖法减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胸椎JOA评分。结果:3例出现并发症,术中脑脊液漏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加重1例,经处理后均治愈。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23.1个月,术后Frankel分级9例改善、4例无变化。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平均改善率为57.9%,优良率为84.6%。结论: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揭盖法减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椎管后壁切除术。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4.3分,提高为术后平均9.5分,功能恢复率为77.3%。44例患者疗效优27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达86.5%。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采用"层薄揭盖法"进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较为安全、可靠,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分析及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3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或术中低血压48例(13.6%),脑脊液漏17例(4.8%);脊髓损伤22例(6.2%),其中截瘫3例(0.8%);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3例(0.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是胸椎管狭窄和胸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描述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施术,保留棘突和棘上韧带,采用高速磨钻微创切除相应节段的黄韧带骨化灶以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及治愈率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共14个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JOA评分均值从术前6.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8.6分。治愈率为52.7%,其中包括优2例,良8例,可3例,无效1例。 结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8个月~4年,平均18个月。优10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79%。结论CT联合MRI检查是诊断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最可靠的方法。手术减压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板减压病灶切除手术的3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资料。术后按照影像学表现、JOA评分及Hirabayashi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并评价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JOA评分由术前(4.8±2.6)分增加到术后(8.8±1.2)分,恢复率为(56.3±22.6)%,其中优14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手术前、后手术相邻节段Cobb′s角分别为(5.9±3.7)°和(8.6±5.3)°(P>0.05)。疗效与病程时间、病灶范围、脊髓T2信号改变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 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共存疾病和多节段病灶及脊髓T2高信号改变。早期椎板切除充分减压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术中常见硬膜撕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4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或术中低血压4例(9.5%),脑脊液漏5例(11.9%),脊髓损伤2例(4.8%),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1例(2.4%)。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