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脂肪肝单能CT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CT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CT定量诊断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实验组 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 4只健康家兔分别行单能CT检查 ,测定肝脏的CT值。心脏穿刺取血 ,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的水平。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 ,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并计算肝脏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 (VP值 )。结果 实验组的VP值与CT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负向相关关系 (r =- 0 .90 ,t=7.5 4 ,P <0 .0 0 1) ;重度脂肪肝组血清ALT、AST、ALP水平较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高 (P <0 .0 1)。结论 单能CT的肝脏CT值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 ,判断脂肪肝的程度 ,效果优于血清ALT、AST、ALP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3.
脂肪肝:CT诊断中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是由甘油三酯过多沉积于肝实质内所致,常见于酗酒者或肥胖、糖尿病、严重肝炎、营养不良、应用激素或化疗药物或内源性皮质激素过多的患者。酗酒者80%~叨%,糖尿病、肥胖者达50%~90%有肝脏脂肪变性,在非酗酒因意外死亡的健康男性尸检中发现其发生率也可达25%。临床上脂肪肝多无症状,常首先由影像学方法检出[1]。脂肪肝的形成与肝脏的血供有关。众所周知,肝脏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大量脂肪可经门静脉沉积于肝脏;毒性物质也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抑制肝细胞的代谢功能而引起脂肪沉积,门静脉血供异常可能是引起脂肪肝各种不同表…  相似文献   

4.
适于影像学定量诊断研究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轻重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于影像学定量诊断脂肪肝的研究。材料与方法 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组;实验组4组,分别喂养1~4周,每周四氯化碳(CCl4)灌胃1次;实验补充组1组。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P值)。结果 随着给予CCl4次数的增多和CCl4总用量的增加。实验组动物造成的脂肪肝程度呈由轻到重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轻、中度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偶然在做超声和CT时发现。文献提示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90%,准确率达85%~97%[1]。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对肝脏和脾脏的CT值测量可靠,对脂肪肝的判断容易量化。本文比较超声和CT对脂肪肝诊断的符合率,探讨二者相互结  相似文献   

6.
CT不能做胆囊结石的定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不能做胆囊结石的定量诊断洪楠,蒲永林,赵延乐,罗德馨,康骅,崔宝璋,蒋得胜很多报道证明CT可以做胆囊结石的定性诊断 ̄[1,2]。但第三代CT能否进行胆囊结石的定量诊断尚不明确。笔者首次将第三代CT图像上胆囊结石的数目和大小与手术发现进行比较,以确...  相似文献   

7.
CT表现不典型脂肪肝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15例CT平扫表现不典型脂肪肝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在MRI各序列上的表现和特点,旨在说明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CT平扫不典型的脂肪肝中,局灶型脂肪肝为3例4个病灶,弥漫型脂肪肝中的正常“肝岛”9例共20个“病灶”,需与其它病变鉴别的不均匀脂肪肝3例,15例均行MRI常规SE序列扫描和梯度回波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序列检查。结果:MRI常规扫描仪能辨认少数脂肪含量较多的病灶,而化学位移反相位像上,全部病例均显示含脂病变部分与同相位比较有明显的信号下降,病变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明显改善。结论: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检查对于检出少量脂肪组织很敏感,显著提高了CT表现不典型脂肪肝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脑病脂肪肝综合征(encephalopathy liver fattymetamamorphosis syndrome)又称Reye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1963年Reye首先发现加以以描述。笔者报告8例,侧重报告一下CT在此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为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在肝细胞内有过量的脂肪存积,主要为甘油三酯。通常与酗酒、肥胖、慢性肝病、糖尿病、柯兴氏综合症、化疗、激素治疗、妊娠、营养不良等有关。由于CT检查对密度差别的敏感性,目前已成为脂肪肝检测中的相当有用的检查方法。本文着重述及一些较为特殊的脂肪肝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CT与B超量化诊断脂肪肝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T诊断脂肪肝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扫描所见肝脏脂肪浸润部位呈低密度影,其密度与浸润脂肪密切相关。肝脏细胞内脂肪含量越高,CT值越低[1]。应用测量CT值可以敏感、准确地诊断脂肪肝。B超诊断脂肪肝是根据肝内脂肪与正常肝脏组织有不同回声声强的原理。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图像直观描述,不象CT可以测值诊断,缺乏量化指标。本研究参照Taniguchi等的方法[2],采用灰阶直方图技术对脂肪肝回声声强进行定量评价,并用同例的CT值诊断结果作为对照,研究两种方法诊断之符合性,进一步探讨诊断脂肪肝更为简捷、经济、…  相似文献   

11.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脂肪肝的脂肪含量与CT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材料与方法: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实验组30只,制成脂肪肝模型。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第一、二、三、四周末的实验组鼠各5只,行CT扫描,测得全肝的CT值。取左、中、右叶肝组织各一块,制成光镜切片,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得肝中脂滴的体积占整个肝组织的百分比(Vv值)。结果:在CT值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线性负向相关关系(γ=-0.950,t=12.90,P<0.001)。结论:利用CT值与Vv值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CT监测,不仅可对脂肪肝的程度、范围和脂肪含量做出估计,而且可替代肝活检定量法。在脂肪肝的治疗过程中,用该技术追踪随访疗效,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88例轻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47HU(36-56HU);80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5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29例中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31HU(27~38HU);2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3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1例重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16HU(-30~25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2.7%;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8%,用肝/脾CT值比值诊断脂肪率为97.7%前者与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Х^2=7.133,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结合应用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肝CT、MRI定量诊断的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肌肉CT值比、肝脏CT值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强度。方法: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的2 3只实验组家兔行肝脏CT平扫及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前后肝脏MRI(SE序列,T1WI) ,测得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计算肝脏、肌肉CT值比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肝中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v 值)。结果:肝脏肌肉CT值比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高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96 ,t =- 10 .2 89,P <0 .0 0 1) ;肝脏CT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18,t =- 7.2 4 9,P <0 .0 0 1) ;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 =0 .5 5 6 ,t =3.4 0 7,P =0 .0 0 2 )。结论:肝脏肌肉CT值比值较肝脏CT值绝对值、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具有与Vv 值更高的相关强度,该指标可望用于活体无创估计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4.
以往脂肪肝无创性诊断依赖B超、常规CT及MRI,但诊断准确性受限。随着能谱CT和3.0 T MRI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定性及定量诊断方法。能谱CT物质分离及能谱曲线等多参数成像能够测量肝脏的脂肪含量并评估其严重程度。3.0 T MRI新的化学位移水脂分离包括迭代最小二乘法非对称采集水脂分离(IDEAL)梯度回波和六回波成像技术,为脂肪肝的定量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就能谱CT和MRI对脂肪肝的定性及定量诊断进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5.
CT定量测定在脂肪肝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其在脂肪肝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湿热内蕴型脂肪肝患者18例,经CT分度后,接受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为主的中医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肝脏CT扫描和血清生化指标(包括ALT、AST、ALT/AST、TC、TG)的检查,测量肝、脾CT值,并计算肝脾CT值比值,然后对治疗前后肝脾CT值比值、血清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中药治疗后的肝脾CT值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仅TG治疗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量测定较血清生化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脂肪肝的中医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胰腺脂肪浸润的CT诊断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脂肪浸润的CT诊断价值以及与高血糖、2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以及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总结50例胰腺脂肪浸润患者的血糖、血脂值及脂肪肝、高血压的发生情况,设立对照组并与之对比分析。结果:50例胰腺脂肪浸润患者,患者的血糖升高37例、确诊2型糖尿病(T2DM)32例,血脂升高48例,高血压42例、脂肪肝50例。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01)。结论:CT能够准确诊断胰腺和肝脏脂肪浸润;胰腺脂肪浸润与高血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存在高度相关;研究结果能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肝早期依据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不易得出正确诊断,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脂肪肝的影像学定量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超声、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量诊断,分析两者诊断的脂肪肝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229例,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型,同时进行轻、中、重度分级。应用超声与CT检查对脂肪肝进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程度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结果:①各中医证型在2种检查方法定量诊断脂肪肝分级的分布结果,均显示肝郁脾虚证以轻度脂肪肝为主,肝肾不足证以重度脂肪肝为主,经χ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的轻中重度脂肪肝进行中医证型间的两两比较,其中肝郁脾虚证与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与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肾不足证、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痰湿内阻证与肝肾不足证、肝肾不足证与湿热内蕴证的脂肪肝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显示2种影像学方法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肝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具有参考价值;提示超声、CT检查均可作为规范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研究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肝硬化患者及 13例对照者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为 (1 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为 (1 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19 73± 5 81) %。肝硬化程度不同时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脏总血流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变化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ChildA、B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16 85± 0 10 6 8)ml·min-1·ml-1,(0 192 1± 0 0 986 )ml·min-1·ml-1]降低 ,而ChildC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30 72± 0 114 5 )ml·min-1·ml-1]比ChildA、B级患者增加 ,肝动脉灌注指数 [(37 4 8± 16 6 5 ) % ]也增加。ChildB、C级患者门静脉灌注量 [(0 6 331± 0 2 0 70 )ml·min-1·ml-1,(0 5 70 2± 0 35 6 2 )ml·min-1·ml-1]及总肝血流量 [(0 82 5 2± 0 2 95 2 )ml·min-1·ml-1,(0 8774± 0 4 118)ml·min-1·ml-1]下降。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在弥漫型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型脂肪肝合并局灶性病变(35例)或残存肝岛(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脂肪肝对肝局灶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结果 40例弥漫型脂肪肝中,26例合并多发局灶性肝病变,9例合并单发病变,5例残存肝岛. 35例肝局灶性病变中,转移瘤18例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2例,血管瘤8例,多发囊肿5例,多发腺瘤及单发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各1例.CT平扫肝局灶性病变相对密度随脂肪肝程度而异,边界多不清,增强后强化方式则与无脂肪肝背景的肝内病变相似.结论 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其CT表现与正常背景下有所差异,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典型病例,随访对比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