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氟尿嘧啶动物胃左动脉灌注和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动力学的基础实验比较.方法实验家兔18只,随机分6个时间组,由胃左动脉注入氟尿嘧啶(按50mg/kg),于不同时间点,留取门静脉及外周静脉血,同时处死动物,取部分胃组织.血样及组织样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对照组由耳缘静脉注入氟尿嘧啶(50mg/kg),不同时间取血和组织,同上处理后测定.结果两种途径给药后的门静脉及外周静脉的药时曲线均为5min达到高峰值,之后迅速下降,30min后下降缓慢,符合二室模型;动脉灌注组门静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外周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腹腔转移癌性肠梗阻介入性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 47例胃癌术后癌性不完全肠梗阻患者,经右侧股动脉插入血管鞘和导管、导丝,分别将导管插入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注入化疗药物,采用药物为DDP 60 mg,羟基喜树碱15 mg,5-Fu 1.0 g,化疗周期为每月动脉灌注介入化疗1次.本组病例至少灌注1次,最多13次.结果 灌注介入化疗后有效率18/47(38%),介入化疗后生存时间35 d~1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4.7个月.结论 介入灌注化疗能在短期内明显缓解癌性肠梗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50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和顺铂。结果全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4例次(8%),恶心、呕吐15例次(30%),厌食5例次(10%),穿刺点血肿4例次(8%),白细胞降低(<3×10 9 /L)1例次(2%)。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2例(8.7%),部分缓解(PR)20例(87.0%),病情稳定(SD)1例(4.3%)。PR患者瘤体明显缩小,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肿瘤复发3例(13.0%),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种经动脉热灌注化疗方法对兔肝VX2移植瘤的热化协同效率.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肝VX2肿瘤模型.经股动脉插管,导管头置于兔肝动脉,DSA证实肿瘤供血动脉后,分3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常温100 ml盐水+阿霉素(ADM)灌注、60℃热生理盐水100 ml+阿霉素连续灌注、60℃热生理盐水100 ml+阿霉素间歇灌注.灌注过程中,测量60℃热灌注组肿瘤组织内43~45℃持续时间,灌注后即时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内阿霉素浓度.结果 阿霉素浓度:60℃间歇灌注组为(17.622±1.368)μg  相似文献   

5.
【摘要】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是肿瘤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证化疗在局部治疗中发挥最大抗癌效力的一个必要途径。TAI中药物选择既要遵循常规全身化疗基本原则,又要兼顾经导管区域性药物灌注特性。理论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均能经动脉灌注,但需经人体转化后才能起效的药物不适用于TAI。TAI是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药物,能克服部分静脉化疗无法通过的生理屏障,起到药物“首过效应”,从而显著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TAI后化疗药物同样会沿血液循环到全身,同时也起到全身化疗作用。TAI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相比全身化疗程度要轻微,对人体免疫功能损害亦较轻。TAI虽然适用于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但也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即在选择用药时应谨慎、合理,争取在获得最大有效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选择TAI药物时应根据以下用药原则:选择肿瘤敏感药物,选择原型起作用药物,首选浓度依赖型药物,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尽量避免药物毒性作用相同或对同一脏器毒性累加的药物,不得应用相互拮抗或相互发生不良化学反应的药物及溶剂配伍,严格执行特殊药物使用说明,给予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注意化疗药物应用先后顺序,重视非抗肿瘤药物与化疗药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稀释浓度与容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暂时性肝静脉(HV)阻断下经肠系膜上动脉(SMA)化疗及肝动脉(HA)化疗的价值.方法 10条犬,每犬均行4组实验并作自身对照.于灌注5-氟尿嘧啶(5-Fu)以后0.5、5、10、15、20、30、60 min抽取门脉血各5 ml,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阻断组5-Fu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组,药物总清除率阻断组低于单纯组.肝静脉阻断下肝动脉造影显示阻断区末梢分支增多,肝段浓染明显.结论暂时性阻断肝静脉经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5-Fu,可以提高门脉及局部肝组织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确诊AIPC患者按治疗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介入治疗组23例在内分泌治疗(药物加手术去势)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定期灌注化疗,对照组15例采用内分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介入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最大尿流率在治疗后6个月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年随访,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与2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AIPC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良实验动物兔血管造影的方法,优化血管造影后的止血过程,提高DSA检查的成功率,并且对兔主要的血管的CT三维血管成像和DSA检查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兔成像的方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关经验。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5只,麻醉后于耳缘静脉置管行CTA检查,测量主要血管的管径并观察相关血管形态和走行方向。解剖腹股沟区,分离股动脉和股静脉,以Seldinger法进行血管置管。动脉造影方面,穿刺股动脉后,行大动脉弓、背大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和肾动脉造影,延长造影时间观察相应的回流静脉。静脉造影方面,穿刺股静脉后,依次行后大静脉和肺动脉造影。股静脉止血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数分钟即可,股动脉止血采用止血钳、血凝酶局部湿敷和外科重建股动脉鞘的方法进行。结果 根据兔各主要血管平均管径的大小,选用18 G血管穿刺针和4 F导管理论上可行兔大部分血管的DSA检查。所有实验兔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造影,术后成功实现了止血。结论 采用18 G穿刺针和4 F导管适合进行兔主要血管的DSA检查,同时采用药物和压迫止血的方法可以成功实现术后的止血过程,避免了血管结扎引起的正常组织结构的破坏。兔血管造影的工作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对14例女性生殖系统晚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了32例次股动脉插管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尤其是对Ⅱ期患者的治疗,明显提高了生存率,并使一些患者再次获得了手术机会。笔者对导管的选择,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药物剂量,浓度,推注时间,以及对该法的合理性、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评价兔VX2后腿肌肉间移植瘤经抗血管生成药物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及血管功能的改变,探讨不同给药途径的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建立兔后腿移植瘤动物模型,按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经静脉给药途径(静脉组)、局部瘤内注药途径(局部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和局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处理。治疗7 d后测量各组VX2肿瘤体积,利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渗透性(PS)进行血管功能评价;与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检测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建模成功率100%。静脉组及局部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小(P < 0.05),静脉组及局部组抑瘤率分别为50.52%和56.21%。此外,局部组中有1只动物肿瘤出现明显坏死。CT灌注检查显示静脉组及局部组治疗后CT灌注参数BF、BV及PS较治疗前减少(P <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另外,治疗后各组间CT灌注参数比较,静脉组与局部组间的BF、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组及局部组BF、BV、PS平均值均少于对照组(P < 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静脉组及局部组切片中组织内可见大片坏死结构,对照组肿瘤内少量坏死。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静脉组与局部组间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静脉组与局部组MVD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T灌注参数与MVD之间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是评估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功能状态的有效、便捷方法。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局部瘤内注射术是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动脉灌注3-溴丙酮酸(3-BrPA)对兔移植性直肠肿瘤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60只移植有直肠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5只。对低、中、高剂量组实验兔分别经导管于肠系膜后动脉灌注0.5 mmol/L、1.0 mmol/L、2.0 mmol/L浓度的3-BrPA各10 ml;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4 d后活体解剖取出直肠肿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并计算坏死率,评估各浓度3-BrPA对肿瘤的作用效果。结果 60只实验兔完成直肠肿瘤移植、动脉灌注实验,镜下实验兔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低剂量组Ⅰ级坏死3只,Ⅱ级坏死11只,Ⅲ级坏死1只,治疗有效率为6.7%;中剂量组Ⅱ级坏死2只,Ⅲ级坏死10只,Ⅳ级坏死3只,治疗有效率为86.6%;高剂量组Ⅲ级坏死2只,Ⅳ级坏死13只,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Ⅰ级坏死15只。中、高剂量组Ⅲ、Ⅳ级肿瘤坏死率、治疗有效率、4级肿瘤坏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rPA治疗作用明显,而正常肠组织无损伤。结论 动脉灌注3-BrPA治疗兔移植性直肠肿瘤有一定疗效,高浓度剂量组肿瘤坏死率和治疗有效率最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兔肝VX2肿瘤模型,考察雷替曲塞经股静脉灌注、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油混悬液注入、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给药的药动学情况。方法 将40只VX2肝肿瘤模型新西兰兔按雷替曲塞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股静脉灌注(A)组、肝动脉灌注(B)组、肝动脉碘油混悬液灌注(C)组、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D)组,用LC- MS/MS法测定血浆中雷替曲塞的浓度, 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A, B, C, D 4组给药后,tmax均为5 min;t1/2分别为(5.88±1.39),(7.31±2.60),(9.86±5.10),(7.19±2.27), 其中C组t1/2最长,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max分别为(2 056.40±139.17),(1 389.21±180.28),(911.84±105.62),(1 133.41±181.42) ng·ml-1·h-1, A组Cmax明显高于B, C, D 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最低;AUC0-t分别为(5 482.72±1 007.07),(4 156.99±1 475.77),(2 785.13±1107.36),(3 903.64±947.25) ng·ml-1·h-1。A组AUC0-t明显高于B, C, D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最低。结论 与经股静脉灌注相比,雷替曲塞经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油混悬液注入、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有可能使药物更多沉积在肿瘤区,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可能增强其疗效,同时降低血浆中药物浓度,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27只兔子随机分成3组,动脉内灌注bFGF组(n=9),静脉内灌注bFGF组(n=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n=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8、15 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1次,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10 μg(4 ml),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急性期脑栓塞动脉内灌注不同浓度尿激酶的溶栓效果.方法 25只健康杂种犬分为5组,每组5只,经颈内动脉注入自体血栓,使其远端或分支栓塞.在脑栓塞动物模型建立后2 h经颈内动脉灌注不同浓度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各组溶栓浓度分别为:A组(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B组1 200 U/ml;C组6 000U/ml;D组12 000U/ml; E组60 000U/ml.溶栓前后行脑血管造影、犬头部CT扫描及24 h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DSA脑血管造影显示;A、B组溶通率为0,C、D、E组的溶通率均为1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5例6支动脉阻塞经导管使用微量泵持续灌注尿激酶(56,000单位/小时)溶栓治疗,灌注时间5.5~.58(平均26)小时。阻塞位于髂外动脉2例,其中1例伴同侧股动脉阻塞:髂总和髂外动脉联合受累1例,腘动脉1例;股腘动脉1例。病程1~24(平均9.4)个月,阻塞长度8~25cm(平均15.3cm),开通率达100%。对溶栓后残存狭窄实施PTA3例、血管内放置支架1例:随访2~9(平均5.3)个月,临床效果满意。表明溶栓及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应作为治疗外周动脉梗阻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本文着重讨论小剂量溶栓方法、技术操作、影响因素、综合治疗原则及远期疗效巩固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动脉内尿激酶(UK)溶栓治疗犬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犬自体血栓建立选择性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24只犬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30min内经导管注入UK10000u/kg)、静脉溶栓组(2h内经静脉滴入UK20000u/kg)及对照组(2h内经静脉滴入生理盐水100ml),每组8只。监测其平均肺动脉压(PAMP)、血气分析(PaO 2 、PaCO 2 )、凝血指标(PT、APTT)和D-二聚体(D-D)以及肺动脉造影复查。结果溶栓后2h三组PAMP、PaO 2 及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4h动脉组与静脉组的PAMP、PaO 2 及D-D值比较无差异(P>0.05)。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组比静脉组能更快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血供。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所需的UK剂量小,并能更快降低肺动脉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恢复肺组织血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碘化油肝动脉栓塞与脾动脉栓塞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我们以狗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经麻醉后切开狗的腹腔,从肠系膜静脉插入导管至门静脉,测得正常值后,阻断脾动脉测压,然后插导管至肝动脉灌注碘化油,并观察门静脉压力。我们测得狗的正常门静脉压力为5.79±0.32mmHg,阻断脾动脉2分钟后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P0.05),灌注至5ml 时门静脉压力进一步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6.5ml 时门静脉压力差异更加显著。实验证明阻断脾动脉能降低门静脉压力,肝动脉灌注碘化油能使门静脉压力上升,并与灌注碘化油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共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前均行CT、MR 和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闭塞部位:M1段4例,M2段2例,M3、4段2例,A1、2段1例,颈内动脉2例, P1段1例,豆纹动脉1例,其他穿支2例.其中术前经DSA证实12例.溶栓治疗时间在发病后3~7 h,采用动脉内药物灌注和机械疏通相结合方法溶栓,另外经静脉术前和术后持续滴注r-tPA辅助.术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结果 15例患者溶栓治疗中微导管和溶栓导管均到位满意,DSA所示闭塞段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膜损伤后狭窄过程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研究此过程中血浆内血管内皮素(ET)水平及局部动脉组织内ET反应性(ET-IR)的改变,以探讨血管狭窄的发生与ET变化的关系,为临床寻求针对ET因素的治疗处理和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耳白兔30只,依术后处死时间不同(6 h和1、3、7、15、22 d)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3只内膜损伤、2只组内对照(假手术).术前及术后处死前均采血,置入微球囊导管于腹主动脉内拉动制备内膜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插入球囊导管,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ET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