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接受《经济日报》记者常理采访时指出——记者:农垦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那么,今后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上有何作为?韩长赋:农业是农垦的立身之本,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这个核心目标,巩固和提升农垦现代农业国家队的地位。一是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垦的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2.
<正>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以来,寿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农田建设大好机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2年全县共投入项目资金8.5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4.4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积极响应建设农业强国号召,扛稳稳产保供政治责任,寿县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高标准农田+用地复垦+和美乡村+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建设新模式,为建设农业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7):301-303
<正>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湖北省四个重大"补短板"工程和湖北省政府重点工程大督查重要事项之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农业供给侧改革,事关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大工程、重点工作。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主持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时,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2016年以来,襄阳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4.
三农资讯     
正永吉县农业农村局挂牌成立3月12日,永吉县农业农村局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撤销永吉县农业局,组建永吉县农业农村局。新组建的农业农村局增加了渔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投资项目等管理职责。原县畜牧业管理局的职责同时整体划转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的成立,必将为永吉县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5.
<正>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09-2015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至2013年间,国务院依次批准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三个规划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任蓉 《北京农业》2012,(27):169
省委、省政府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全省"十大"惠民工程,旨在通过大规模、长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粮食安全,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永吉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坚持高位推进、高端规划、高度整合,突出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利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15万亩。实现了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粮食优质率提高、农民纯收入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加深对现代农业特性的认识有助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日前下发通知,决定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旨在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模式国家农发办主任卢贵敏认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迁,我国农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的关键期,农业主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河南省郸城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落实"四个到位",树立农业综合开发新形象,先后建成了5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方和3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方,2014年提质更新和2015年滚动计划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85万亩。为稳定全县粮食产量,促进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实力慢慢向发达国家靠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要向发达国家靠拢。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较大落后于发达欧美国家,因此国家提出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旨在提高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缩小我国农业和欧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距,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减小对发达国家粮食进口的依赖。但是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业现代化离不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需要资金、政策、人才的支持,本文从资金、人才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等,都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  相似文献   

13.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是通过对基本农田进行相关的治理,进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设施齐全、粮食产量高且稳定、自然资源生态良好、防汛抗洪能力较强的基本农田,确保能适合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建设进展并不顺利,表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项目优选方面,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合适匹配。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详细研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性剖析,深入全面的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科学的解决措施,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目的在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在新的历史阶段采取的新举措,是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就诸城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推进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实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在全省实施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近10年来,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总结近年来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从耕地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结合等方面分析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五统一"管理新体制等新形势下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龙井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实施高标农田建设扶持新型式的农村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建设步伐。一尧大力建设高标农田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所以建设高标农田,就是希望能转换成高产能的良田。要实现稳步提高产量就要把农业基础建设打好。不管是"四化"还是"九化",都是将机械化放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龙井市属于丘陵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现代化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