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油田不断深入开发,综合含水逐渐上升,油井的偏磨、腐蚀等情况不断加剧。针对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油井管杆偏磨问题,结合油井作业现场资料、测试分析资料等,将造成油井偏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类,将治理偏磨技术进行配套,取得了偏磨油井治理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垦西油田K71断块油井随着开发的深入,综合含水不断上升,井筒管杆偏磨日益加剧,同时该断块油井地层产出液矿化度高、含硫高、氯离子含量高,对杆管泵腐蚀性强。偏磨腐蚀造成K71断块油井作业频繁,作业成本增加,检泵周期缩短。通过对K71断块油井井筒偏磨腐蚀状况调查研究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从源头进行治理,采取套管加药防腐治理等相应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在现场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防偏磨腐蚀效果,也为今后的偏磨腐蚀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火烧山作业区近年来管杆偏磨呈上升趋势,2014年冬季躺井32口,其中有20口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磨。文章通过对发生各类管杆偏磨井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火烧山作业区管杆偏磨的主要原因是抽油杆在下冲程过程中的"失稳"所造成。同时,由于火烧山油田含水已经达到79%,井内的流体已经由油包水型转换为水包油型,使得管杆偏磨加重。沙北油田由于油井结蜡严重,并伴随有管杆腐蚀,腐蚀、结蜡与偏磨相互作用使得管杆偏磨加重。文章最后还对已经采取的管杆偏磨防治措施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阳油田目前已到注水开发阶段中后期,含水不断上升使井下杆管工作状况逐年变差;油井偏磨程度的不断加重,增加了作业成本,导致了材料的大量消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场对每口偏磨井采用了井眼曲线三维立体再现分析技术和抽油杆杆柱受力中和点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对油井生产参数进行优化,针对不同的偏磨情况,使用内衬油管、注塑杆等工具治理,达到了很好的防偏磨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红五作业区所辖五区、红山嘴区块油气田属复杂型油气田,由于多年的强注强采抽油机井下管杆偏磨严重、管杆断脱事故增多,针对抽油井井况和井下管杆偏磨原因及特征,提出了实施防偏磨抽油杆自动旋转装置和尼龙挟正抽油杆防偏磨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井下管杆偏磨腐蚀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濮城油田抽油井井下油管与抽油杆偏磨的原因,指出井斜、抽油杆弯曲造成偏磨,综合含水上升使偏磨腐蚀更加明显,而介质的强腐蚀性加剧了偏磨腐蚀;针对性地实施了旋转悬绳器、旋转井口、油管旋转扶正器、抽油杆扶正器等防偏磨配套技术,并在现场得到大量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有效地延长了抽油井的检泵周期。达到了控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讲,随着油田含水的不断上升,偏磨井将逐年增多,统计我厂近几年的作业井,也表现出这种规律,并且含水越高、冲数越大、沉没度越低、泵径越大,下部杆径越细偏磨越严重。这是因为当油井含水达到74%左右时,油管内的流体介质发生转向,由油包水型变为水包油型,即油管和抽油杆的润滑剂由油变为水,杆管、杆和液体、液体和管之间的摩擦也将随含水上升大幅度增加,以往防偏磨技术多是在抽油杆上做文章,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太明显,经过我们分析认为,抽油井杆管偏磨除与杆管本身及油管内流体性质有关外,主要与柱塞和衬套之间的摩擦有关,如何降低柱塞与衬套之间的摩擦力,配合合理抽汲参数及上细下粗或同径高强粗杆是消除或减缓杆管偏磨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提出了开展研究大间隙软密封防漏抽油泵,试图消除或减缓杆管偏磨,达到延长杆管偏磨井免修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抽油井中抽油杆接箍偏磨现象日益增多,造成油井维护的工作量上升、难度加大和成本增加,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通过接箍偏磨相关机理研究,总结了接箍偏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普通接箍和硬质合金接箍在实际生产中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得出2类接箍的实际磨损量,并对其抗偏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油田正常油井生产的维护费用标准,从经济性方面评价了2类接箍应用前景,为油田生产创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抽油井偏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从宏观上探讨了管杆偏磨的机理;提出了偏磨的3种形式。并通过清河采油厂X区块的防偏磨技术及措施的实施,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长庆油田属国内典型的“三低”油田,地质条件差、偏磨现象突出.加之部分区块进入开发后期,油井含水高,造成井筒腐蚀、结垢现象严重.因以上问题每年报废管、杆和增加作业成本达数额巨大.通过开展内衬油管试验,有效降低管杆偏磨、腐蚀情况,延长管柱使用寿命的同时,大大降低油田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1.
抽油杆自动旋转防偏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曙光油田部分埋藏较深的区块开发至中后期,抽油杆柱偏磨油管柱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抽油杆自动旋转器,其作用是可带动抽油杆柱旋转缓慢旋转,使抽油杆接箍四周均匀受磨,有效延长抽油杆使用寿命.该装置在曙光油田应用后,大大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增加了油井生产时率,提高了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12.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在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中,杆、管偏磨问题日益突出.以大庆萨南油田为例,萨南油田2004年1-9月份维护性作业施工961井次,因杆、管偏磨施工249井次,占维护性施工总数的25.9%.为此,文章从油井井深结构、采油工艺、生产参数等方面,结合萨南油田开发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了杆管偏磨现象发生的原因,确定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偏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杆、管偏磨现象的发生,对该类油井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应用》2016,(10):70-73
胡尖山油田新46区块油井偏磨井数逐年增加,管杆偏磨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消除和减轻管杆磨损已成为油井井筒管理的重点。本文针对油井偏磨问题,分析了油井偏磨的机理及原因,提出了适合本区情况的防治偏磨措施。  相似文献   

14.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是造成油井检泵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减缓偏磨是延长检泵周期、减少小修作业井次的有效手段。油田开发后期,华北油田采油四厂油井因含水上升、定向井增多、腐蚀严重等造成偏磨加剧。结合采油四厂的生产特点,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形成了多种防偏磨措施技术,使偏磨井数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大港南部油田有杆泵井偏磨机理探讨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港南部油田部分油井抽油杆和油管偏磨严重,造成抽油杆断脱、油管漏失及频繁作业,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对165口因杆管偏磨造成抽油杆断脱、油管漏失的井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抽油杆下行阻力理论计算,发现造成杆管偏磨的主要原因是高冲次、高含水、低沉没度导致抽油杆下行弯曲和井斜变化大。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抽油杆底部集中加重、中性点扶正、配套应用大流道泵减少抽油杆下行弯曲;底部减少加重、偏磨段连续扶正、上部延伸保护和井口旋转减少井斜偏磨;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减少杆柱共振等综合配套防治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大港南部油田偏磨现象。  相似文献   

16.
油管旋转防偏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曙光油田埋藏较深的区块开发至中后期,由于泵挂逐渐加深、油井斜度大等客观因素,油井管杆之间偏磨问题日趋严重,大规模应用的抽油杆扶正器等井下工具加剧了油管的偏磨,油管本体逐渐被磨成沟槽引起油管破裂漏失,甚至在丝扣联接处磨断。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油管旋转器,其作用是可带动油管柱缓慢旋转,使油管内壁均匀受磨,有效延长油管使用寿命。该装置在曙光油田应用后,大幅度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提高了油井生产时率。  相似文献   

17.
ZJ2区为靖安油田侏罗系油藏的一个老区块,白1996年投产以来,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综合含水不断上升。地层流体内由于存在CO2、H2S等腐蚀性介质;井筒状况日益复杂。2006年6月开始,对该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采取倒加缓蚀剂、优化杆柱组合及整井更换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管杆的腐蚀、偏磨及疲劳等。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效果非常显著,井筒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ZJ2区为靖安油田侏罗系油藏的一个老区块,自1996年投产以来,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综合含水不断上升,地层流体内由于存在CO_2、H_2S等腐蚀性介质;井筒状况日益复杂。2006年6月开始,对该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采取倒加缓蚀剂、优化杆柱组合及整井更换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管杆的腐蚀、偏磨及疲劳等。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效果非常显著,井筒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1.改善油井工况的可行性分析 1.1 方案可行性分析 目前,胜利油田原油综合含水已达96%,产出水平均矿化度在20000~30000mg/L,随着含水的上升,原油介质的改变,抽油杆偏磨现象日益严重,而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则加剧了抽油杆腐蚀的程度。由于偏磨、腐蚀的原因,使  相似文献   

20.
抽油机井防偏磨综合配套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原油田分公司濮城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井下技术状况逐渐变差,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井下管杆偏磨严重,躺井数增加,已严重影响抽油井的正常生产,增大了油田开发成本,为此,研究开发了抽油井井下“三位一体”结合防偏配套技术,通过技术的实施,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