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李东豪,龚纯慧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占成年人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此瘤恶性程度较高,易经血液转移,在临床诊断上易和许多眼底疾病相混淆,因而是眼科临床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眼病。-、发病情况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成人的生命,尽管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尚不清楚,目前除眼球摘除外治疗方式多样,但临床医生对不同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一标准。本文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新月异.但是,脉络膜黑色素瘤新鲜组织来源有限,制约了研究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拟从蜡块组织中提取DNA,因为蜡块标本相对好保存,来源充足.但是蜡块标本经过固定、石蜡包埋等步骤后,对DNA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从蜡块组织中提取DNA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对于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进行了改良.  相似文献   

4.
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9例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11例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中10例因视力丧失或眼痛就诊,1例外地医院诊断Coats病,继发性青光眼和眼球萎缩要求眼球摘除。临床诊断脉络膜肿物或黑色素瘤8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Coats病、眼球萎缩1例。眼球摘除9例,眼球摘除和眶内肿物切除2例。应用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生情况。结果 11例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均为基底广泛的扁平状肿物。肿瘤基底直径12~20 mm,厚度 2~4 mm。混合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1例,坏死型1例。瘤细胞侵犯巩膜7例、侵犯眶内3例,继发性青光眼7例。Ki-67阳性细胞7%~13%,平均阳性细胞9%,多分布于肿瘤基底部,上皮样瘤细胞的表达高于梭形瘤细胞。结论 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具有特殊生长方式,早期临床诊断困难,有些病例容易诊断为其它脉络膜肿物或青光眼。由于肿瘤基底广泛,容易侵犯眶内和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学预后指标及巩膜导管受侵与否的关系。方法应用高碘酸Schiff(PAS)特殊染色法显示血管基底膜,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做血管密度。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高度无关,与肿瘤最大基底直径(LTD)、肿瘤大小分组、细胞类型、侵犯巩膜导管与否有关。结论肿瘤血管增生与临床病理学预后指标之间有密切关系,提示MVD可能成为预测脉络膜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刘雯  李彬  高飞  李辽青  孙宪丽 《眼科研究》2012,30(5):441-444
背景 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参与血管重塑的微循环模式不同于新生血管.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同微循环模式的形态特点,分析其与脉络膜黑色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肿瘤细胞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北京同仁医院1997年11月至2006年3月保存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标本48例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过碘酸希夫染色法确定4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的微循环模式,并在以544 nm波长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瘤组织中不同微循环模式与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因素及核增生抗原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共有9种微循环模式,其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有上皮细胞的肿瘤组织中的出现率为66.7%,明显多于梭形细胞者中的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有环状结构、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率分别为18.961±10.995和19.481±12.167,明显高于无环状结构、无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组织的10.261 ±5.669和12.021±6.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状结构微循环模式进入回归模型,即环状结构的存在与否对Ki-67表达阳性率影响最为显著(P=0.002).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的9种微循环模式结构中,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在含上皮样细胞型肿瘤中出现明显增多,而在有环状结构和有网状结构微循环模式的肿瘤中Ki-67表达明显增高,这种微循环模式可能与临床上表现的肿瘤恶性程度和增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如定期观察、敷贴放疗、带电粒子照射、局部切除、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 ,TTT)、眼球摘除、眶内容剜除、化疗和免疫疗法等。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由光凝疗法转到对小肿瘤应用TTT ,或对中等、较大肿瘤应用TTT联合放射治疗。本文就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第252医院眼科董翠玲患者信××女50岁病案号992021988年8月因红眼病自行点药7天后,发现左眼上方视物模糊,89年4月原来模糊区视力消失,曾就诊于外院,诊断"花眼"。90年3月左眼失明2个月来诊,诊断左眼球内肿物,继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葡萄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102只眼的病理切片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切片最大截面外形,将切片分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A组),扁平形、半球形、球形葡萄膜黑色素瘤(B组),分别为30、72只眼。计算肿瘤高度-基底比值。根据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标准将肿瘤分为小、中等、大肿瘤。依据改良Callender分类法将肿瘤细胞类型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其他。应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软件行图像采集和测量。A组、B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A组30只眼中,大肿瘤19只眼(63.3%),中等肿瘤11只眼(36.7%);B组72只眼中,大肿瘤49只眼(68.1%),中等肿瘤16只眼(22.2%),小肿瘤7只眼(9.7%)。A组、B组平均瘤体基底直径分别为(14.2±5.1)、(18.7±6.4)mm;平均瘤体高度分别为(10.0±2.1)、(7.6±3.9)mm;肿瘤高度-基底比值分别为0.77±0.29、0.44±0.28。A组30只眼中,梭形细胞型24只眼(80.0%),上皮样细胞型1只眼(3.3%),混合细胞型5只眼(16.7%);视网膜薄变22只眼(73.3%)。B组72只眼中,梭形细胞型52只眼(72.2%),上皮样细胞型5只眼(6.9%),混合细胞型11只眼(15.3%),其他4只眼(5.6%);视网膜薄变21只眼(29.2%)。两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0)。结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高度增加快,视网膜薄变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保留眼球的治疗法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4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44只患眼接受眼球保留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全身转移情况、眼球保留率以及视力预后。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以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作为首选治疗者7只眼,占15.9%;以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为首选治疗者25只眼,占56.8%;肿瘤切除联合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者12只眼,占27.3%。治疗后随诊观察时间平均为13.3个月。 结果 44例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肿瘤全身转移。39例成功保留眼球,占88.6%。6只小肿瘤眼、14只中等大肿瘤眼和24只大肿瘤眼的眼球保留率分别为100%、92.9%和 83.3%。11只眼视力≥0.3,占28.2%;18只眼视力≥0.05~<0.3,占46.2%;10只眼视力<0.05,占25.6%。 结论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和TTT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中、小脉络膜黑色素瘤;部分大肿瘤选择肿瘤切除联合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其综合效果是否优于眼球摘除手术尚需进一步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50-153)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适应证范围。 方法 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直径5~20 mm,厚4~12 mm。4例合并视网膜脱离。2例经眼内肿瘤切除,6例行板层巩膜脉络 膜切除。8例均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过氟化碳液体应用,眼内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7例为脉胳膜黑色素瘤,其中5例为梭形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3例累及 睫状体。1例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经2~24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眼球外形均无明显改变,5例视力在0.1以上。 结论 对选择性病例采用玻 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可以保留患眼,挽救视力,而且对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 明确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39-2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敷贴放射治疗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国产敷贴器对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等综合检查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21例21只眼进行治疗。棕色实性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位于黄斑周围者7只眼、视盘周围者7只眼、血管弓及附近者5只眼、周边部者2只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瘤体最大径为13.0 mm×11.6 mm×9.6 mm。视力0.05及其以下者3只眼,0.06至0.2者4只眼,0.3及其以上者14只眼。敷贴器所用核素为 125 I,设定照射总量为100~120 Gy。其中肿瘤位于黄斑、视盘周围的14只眼同时合并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治疗后观察时间平均12个月,最长者达3年。以B型超声测量瘤体的基底及厚(高)度,若厚度超过原厚度的15%,或基底边缘大于原边缘250 mm视为肿物增大。 结果 治疗后视力下降9只眼,不变10只眼,提高2只眼。瘤体增大6只眼,不变12只眼,缩小3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2只眼,视网膜血管阻塞1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只眼,黄斑皱褶1只眼,视网膜出血3只眼,部分性视神经萎缩3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只眼,眼球摘出3只眼。 结论 用国产敷贴器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放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对瘤体较厚、肿瘤位于黄斑或视盘旁者效果较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57-160)  相似文献   

14.
Wang Y  Li YY  Su F  Xiao LH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3):242-247
目的 总结眼外蔓延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2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眼外蔓延期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治疗与随访结果.结果 4例既往有误诊为青光眼的病史;4例既往确诊者,其中3例接受肿瘤局部切除术.常见体征包括:视力下降,眼球突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结膜充血,眼压或眶压升高等,特异性体征为巩膜表面隆起性肿物.眼B超检查6例,典型表现为眼球壁结构中断,眼内、外肿瘤连续,眼外肿瘤呈低回声,或呈中、低回声混杂.CT检查6例,表现为肌锥内团块状肿瘤与球内肿瘤相连续,边清,均质,包绕眼球或视神经生长.所有患者行MRI T1和T2加权像检查,球内、外的肿瘤有4种类型的信号特征,肿瘤在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为典型表现.球外肿瘤的最大直径超过4 mm者有9例.MRI检查可显示球外多灶蔓延及远处转移,且有助于显示微小的球外蔓延灶,最小直径3 mm.11例患者行眶内容物剜除术,1例行眼球及球外瘤体摘除术.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以上皮细胞型最为多见,有3种向眼外蔓延的途径.有随访记录者8例,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干扰素治疗,随访1~5年,6例无眼部复发,全身情况良好,1例死亡,1例转移.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发展至眼外蔓延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延误治疗,临床缺少特异表现,确诊多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术联合辅助治疗有助于减少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of extraocular extension of choroidal melanoma. Methods It wa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The records of 12 consecutive cases with extraocular extension of choroidal melanoma confirm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ase histori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findings, treatment and follow up results. Results Four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as glaucoma. Another 4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melanoma and 3 of them received the operations of transscleral local resection. Th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impaired vision, exophthalmos,blephroptosis, limited ocular motility, conjunctival hyperemia, and increased ocular or orbital pressure, etc.Characteristic sign was raised mass on the surface of sclera. All cases underwent orbital MRI preoperatively,6 underwent ocular B-scan echography, and 6 underwent orbital CT scanning to evaluate for extraocular extension of tumor. Typical ultrasonography revealed the discontinued ocular wall and an intraocular mass with a continuous hypoechoic extraocular mass. In some cases the extraocular mass showed hypoechoic with medium echo area. CT scan showed a well-defined homogeneous intraconal mass connecting with intraocular lesion in 6 cases, which could infiltrate eye or optic nerve. The MR signal features of intraocular tumors with extraocular extension showed 4 patterns in all patients. The typical pattern was the tumor showed hyperintensity on T1 and hypo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e.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extraocular tumor was measured over 4 mm in 9 cases. MRI was useful for demonstrating multiple extraocular lesions, remote metastatic lesion or micro extraocular tumor, of which minimal diameter was 3 mm in our cases. Orbital exenteration was performed in 11 cases and ocular enucleation with excision of extraocular tumor was in 1 case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the epithelioid-cell-type tumors were the most common. The tumor extended out of the eye by three types of way in our cases. Follow-up ranged from 1 to 5 years in 8 cases,who underwent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r interferon. Six cases had no recurrences and general health.Death and metastasis was respectively recorded in one case. Conclusions Delayed treatment could induce the growth of choroidal melanoma to the stage of extraocular extension, which has few 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imaging examinations was helpful for the correct diagnosis.Surgical operation with adjunctive therapies could partly reduc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melano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敷贴放射治疗(PRT)后黄斑区形态变化.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4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48只眼行125I PRT.患者肿瘤均未累及黄斑区.视力0.02~1.0,平均视力0.4±0.2.治疗前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放射状6线扫描模式获取黄斑区形态图像.黄斑区形态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者18只眼,占37.5%;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改变12只眼,占25.0%;水肿、前膜以及脱离伴水肿、渗出和RPE改变者7只眼,占14.6%;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基本正常11只眼,占22.9%.治疗后随访1~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4±5.9)个月.随访观察患眼肿瘤控制以及视力变化情况,并以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进行黄斑区形态的OCT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末次随访黄斑区形态的变化;分析黄斑形态变化与PRT以及视力变化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 48例患者经PRT后肿瘤控制良好.视力提高2例,占4.2%;视力不变10例,占20.8%;视力下降36例,占75.0%.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8,P<0.05).末次随访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者13只眼,占27.1%;RPE改变9只眼,占18.8%;水肿,脱离伴水肿、渗出和RPE改变者17只眼,占35.4%;增生、萎缩、脱离伴出血渗出和水肿前膜者6只眼,占12.5%;黄斑视网膜形态基本正常3只眼,占6.3%.15例患者呈现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黄斑区形态异常变化,占31.3%.结论 PRT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黄斑区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脱离、RPE改变、黄斑水肿、渗出.黄斑区结构异常的比例增加,31.3%的患者呈现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黄斑区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16.
X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Gao Y  Dai H  Chen T  Liu Y  Xiao S  Liu M  Li G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94-97
目的 观察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及贯穿眼睑直肌牵拉眼球固定法的效果。方法 采用Vrian 2 10 0C直线加速器 ,6× 10 6VX刀对 16例 (16只眼 )瘤体为 11 8mm× 10 0mm× 4 5mm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平均边缘剂量为 2 3 4Gy)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对其进行评估。放疗前先将眼球固定 ,即局部浸润性麻醉 (不用球后注射 ) ,于 4条直肌附着处置牵引缝线 ,上下穹窿中部贯穿眼睑 ,分别固定于眉上、眶下缘、鼻根、眶外缘处深及骨膜。平均随访 18 5个月 (12~ 36个月 )。结果 瘤体于治疗后 6~ 12个月内明显缩小 7例 (43 8% ) ;1~ 2年时 ,11例 (6 8 8% )肿瘤缩小。其中 4例肿瘤处残留小盘状痕迹 ,3例肿瘤缩小不明显 ,3例肿瘤因有轻微增大而行眼球摘除术。瘤体局部控制率为 81 3%。除视网膜及其膜下可见小片状出血外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眼球固定良好 ,放疗定位准确。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法效果较好 ,无严重并发症 ,瘤体局部控制率高。贯穿眼睑直肌牵拉固定眼球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广角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4例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激光扫描检眼镜的广角接触镜系统和非接触镜成像镜头对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全景造影扫描,获得150°广角视野图像和30°视野图像资料,并对其成像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资料。广角成像系统提供了病变位置与其他解剖结构准确的毗邻关系,提供了病变的大小和造影过程中瘤体血管充盈情况的全面信息。同时将传统造影视野范围提高了3~5倍,有助于周边病变的筛查。 结论 广角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66-169)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及纯化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中的肿瘤干细胞。方法将OCM-1细胞复苏,使用Dubecco标准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培养后,改用无血清化学限定培养基(SFM),并分离纯化培养肿瘤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133的表达比率,并对第六代细胞进行神经RNA结合蛋白(musashi-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比率。结果在标准DMEM/F12培养基中贴壁生长的OCM 1细胞用SFM培养基培养后,贴壁细胞显著减少,至第6代时细胞均为悬浮团状集落生长,呈现典型的干细胞生长方式。在不同代的细胞中,CD133均有阳性,未经过分离的OCM-1细胞、经过SFM培养并分离的第1、2代OCM 1细胞的阳性比率分别2.5%、217%、57.8%,第6代的细胞CD133阳性比率达到79.8%,musashi-1强阳性表达。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存在肿瘤干细胞。使用干细胞培养液培养,并通过限制分化、连续传代的方法,可分离纯化出悬浮克隆集落生长的干细胞。(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 23:87-9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标本中VEGF和PEDF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中39例石蜡组织中PEDF mRNA的表达。结果 5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4%,VEGF阳性表达率为74.1%;PEDF蛋白在巩膜导管未受侵犯组阳性率高于巩膜导管受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在巩膜导管未受侵犯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巩膜导管受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PEDF mRNA阳性表达率为46.2%,巩膜导管未受侵犯组PEDF mRNA阳性率高于巩膜导管受侵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PEDF的失衡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发生、肿瘤的生长和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