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也是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构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明代砖砌无梁殿的源起与发展,以灵谷寺无梁殿、永祚寺无梁殿、开元寺无梁殿和隆昌寺无梁殿这四座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时域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建筑形制与构造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明代砖砌无梁殿造型简约质朴、庄重雄伟,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随着年代演进,无梁殿屋顶趋于陡峭,拱券由圆变尖,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复合拱结构科学稳定;明代后期无梁殿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式木构建筑特征,研究结论可对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及其仿古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也是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构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明代砖砌无梁殿的源起与发展,以灵谷寺无梁殿、永祚寺无梁殿、开元寺无梁殿和隆昌寺无梁殿这四座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时域典型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建筑形制与构造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明代砖砌无梁殿造型简约质朴、庄重雄伟,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随着年代演进,无梁殿屋顶趋于陡峭,拱券由圆变尖,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复合拱结构科学稳定;明代后期无梁殿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式木构建筑特征,研究结论可对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及其仿古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砖在明代建筑上开始大量使用,出现了不施木构梁架纯粹用砖砌筑的建筑,俗称为无梁殿。本文以明代无梁殿——峰峰玉皇阁为例,探讨明代无梁殿叠涩做法和形制特征。明代的砖砌无梁殿根据内部空间结构分为拱券型和叠涩型,峰峰玉皇阁为叠涩构造,是北方地区少见的此种形式的实例,其形式和构造特征体现了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叠涩建筑的营造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对该建筑的结构、构造、形式及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建筑形制特征。期望为研究明代北方无梁殿建筑形制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的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我们的祖先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木材的寿命不像砖石那样恒久,更有不耐火的致命缺点,人们虽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保护方法,仍然不能让历史上绝大多数经典建筑流传下来。砖石的防火性能无疑优于木材。因此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就有着独特的防火功能。最有代表性的砖石结构的殿宇是无梁殿,通常是券顶形的,就像是一个放大了的窑洞,属于全部以砖  相似文献   

5.
木结构建筑构件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木结构建筑构件进行一系列标准耐火试验,研究木结构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破坏模式以及验证构件的耐火极限值。所测试的构件包括木构架墙体、木构架楼板与天花板吊顶,以及胶合木梁和木柱。研究结果表明,木结构建筑构件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能达到所要求的耐火极限。木构架墙体和楼板的耐火性能与石膏板的厚度和层数有关。截面尺寸较大的胶合木梁和木柱,因木材炭化速度慢,能保持1.0h以上的承载功能。试验结果为合理确定木结构的耐火性能提供了相关知识和数据。  相似文献   

6.
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类型建筑遗产,以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典型代表—苏州开元寺无梁殿为例,对该殿进行精确测绘,并对其空间布局、形制构造和结构体系进行分析;采用无损检测方法获得砖砌体的材料特性,基于有限元软件建模并计算该建筑遗产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开元寺无梁殿的外观形式基本符合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的形制特征;在静荷载作用下一层楼梯间顶部、各拱窗下槛墙和各拱顶的拉应力已超过砖砌体材料抗拉强度,与现状残损较为吻合。研究结论可为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圈圈 《中华民居》2014,(12):14-21
在中国,但凡谈到传统民居,随手拈来都是以木构为主要结构的建筑。所以,当我们谈传统木结构建筑时,可以聊得太多。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面,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木结构建筑都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过去木材资源比较丰富,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因此木材是一个最适宜的建筑材料。加之木材加工迅速,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使用木材的工艺条件也完备,所以对当时而言,木结构建筑是最被公众认可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木结构曾以木屋盖的形式大量应用于中国内地三线建设和小城市建设中的低标准建筑。其时,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在教育革命背景下,曾针对建筑、土木、规划等专业,编撰两本木结构教材《木结构》和《木结构计算图表》,旨在培养"一竿子捅到底"式通晓木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全过程的实用型人才。两本教材的特色在于把基本计算理论放在具体的屋架计算中,也即是结合典型工程学习基本理论。文章通过对两本教材编制背景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力图揭示"五七公社"木构教学在中国现代木构教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以及对当前中国的木构教学和木构产业发展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梁殿,又称砖殿,这种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非燃烧材料质地的砖、瓦、石砌成,没有传统的梁、柱、枋、檐等木质构件,故称无梁殿。 据专家考证,无梁殿是我国明朝建筑防火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从古代砖墓、砖塔的券顶技术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旱的无梁殿是建于明朝初年的南京灵谷寺。 皇史 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大街路东,有一座无梁殿,叫皇史 ( ,音成,古代藏书的屋子),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最早具有防火功能的皇家档案库。大殿东西长42米,南北进深10多米,面阔9间,从外表看,它是一幢…  相似文献   

10.
仿木结构建筑,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现代传承形式,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钢筋混凝土材料在我国建筑中开始广泛使用,仿木结构景观建筑,又是众多仿木结构建筑中最为量大面广的一种。因为木材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力学、加工性能等物理特征上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有差异性,这种相似性使钢筋混凝土材料仿木构建筑顺理成章,并可以传承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而差异性的存在,又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在主体结构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木结构建筑有所不同,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相对独立的风格元素。从营造技艺的角度,在厘清福州传统地方建筑大木构架的典型类型基础上,厘清福州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景观建筑风格元素的源流,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仿木结构建筑,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现代传承形式,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钢筋混凝土材料在我国建筑中开始广泛使用,仿木结构景观建筑,又是众多仿木结构建筑中最为量大面广的一种。因为木材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力学、加工性能等物理特征上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有差异性,这种相似性使钢筋混凝土材料仿木构建筑顺理成章,并可以传承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而差异性的存在,又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在主体结构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木结构建筑有所不同,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相对独立的风格元素。从营造技艺的角度,在厘清福州传统地方建筑大木构架的典型类型基础上,厘清福州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景观建筑风格元素的源流,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村镇住宅大多采用木结构建筑且分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发“火烧连营”的严重后果。因此,西南地区现存的木结构建筑消防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从材料层面、构件层面以及结构层面对木结构建筑火灾蔓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木材炭化机理、木材炭化速率、木材热解动力学、木构件耐火性能和木结构建筑室内外火灾蔓延规律。同时,结合我国木结构建筑火灾研究现状,对木结构建筑耐火性能、防火措施研究中有待于深入探索的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的起源,无论东方或西方,多少都与木结构建筑有关。只是近代随着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成熟、普及,木结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对木结构的各项性能并不熟悉,所以木材在更多时候仅被作为装饰构件来使用,或只在相对偏僻的乡村中被沿袭至今。木结构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的现代木结构体系,可以称之为"新木构"。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木结构,以胶合木结构材为主导、钢  相似文献   

14.
框架式建筑结构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是由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因为年代久远,这种建筑几乎已经找不到踪迹了,但是在西北边陲的莫高窟壁画当中,却可以见到这种建筑大量的图像遗存,为我们直观的展示了古代框架式建筑的特点和样式。本文以中国古代框架式建筑结构对于莫高窟壁画的建筑的影响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特种结构》2012,(6):116
加拿大温哥华市绿色建筑公司计划用木材替代常见的钢和混凝土,建造一栋30层高的大楼一托尔伍德塔。由于木材不如水泥结实、而且易燃的特点,导致木构建筑并不多见,而然后日益流行的集成木材使木结构成为了可能。集成木材是指用多种木料胶合在一起的木材。  相似文献   

16.
木材是最古老、用途最多的建筑材料之一。木结构并非新鲜事物,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留着使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很多古建筑,如木塔、庙宇、宫殿等都是采用了木结构建造,它们有上千年的历史,技术精湛,一直留传至今。传统木结构建筑曾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并在建筑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巍峨雄伟的紫禁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  相似文献   

17.
庑殿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常应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当中,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式建筑实际上已成为皇权、神权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成为皇家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除皇家建筑之外,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中以往用的材料大多数是比较重的永久性材料。在中国虽然有很悠久的木构建筑的传统,但因近年来国家木材资源匮乏,当代建筑师对于木结构的建造技术非常生疏,木材的使用只可在古建筑中一窥究竟。所以建筑师们只好跟着一起"全球化",用混凝土、钢结构等搭建建筑,但建筑的本土性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竹在建筑中的应用对此做出了回应,竹是文人的象征,如果建筑和园林当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是木结构建筑的生命之源的观点.结合国外实例,分析了伴随着建筑技术发展,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现代木构建筑形式和空间、内涵的探索和发展,对目前我国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向东  薛磊 《山西建筑》2007,33(35):1-2
对科学、技术、价值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结合木构架结构体系、“无梁殿”建筑等对历史建筑遗产科学技术价值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以促进并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前进与发展,同时对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启发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