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发生严重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含蒽环类化疗药物的治疗中出现严重心脏损害的患儿8例。排除其他引起心脏损害的原因,化疗中出现以下1项异常改变: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心源性休克。分析发生严重心脏损害发生时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转归。结果8例患儿严重心脏毒性均为亚急性,均发生心力衰竭,其中合并心包积液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2例,合并细菌感染7例。发生时间为应用最近1次蒽环类化疗药物后5—10d。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以阿霉素计)(104.3±30.6)mg/m^2。心电图均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4例,其中3例可耐受后续化疗。结论儿童白血病化疗中合并感染的严重心脏损害易导致急骤发生的心力衰竭,死亡率高,但抢救成功病例恢复好。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用于儿童患者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  相似文献   

2.
邱莹玉  高凌霞  刘翠英 《医药世界》2010,(9):1130-1130,1133
目的分析柔红霉素(DN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心脏不良反应,预防治疗心肌损害的发生,达到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方法通过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监测心肌酶谱,及时增加心脏保护剂,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结果 DNR造成的心肌损害通过抢救治疗病情好转,救治成功8例,占50%,死亡4例,占25%。结论 DNR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中作用强、不良反应严重,该类药物对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机体的其他组织,所以对药物毒性反应的监测,加强心脏保护剂的应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毒副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加四氢叶酸钙(CF)解救的方案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临床毒副作用。方法: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40例次的HDMTX-GF的治疗,对用药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尿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等和患儿的一般反应,皮肝粘膜损害、心脏毒性、肝肾损害、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骨髓抑制发生率72.5%,持续时间3-13d;肝功能损害37.5%,但均较轻;恶心、呕吐30.0%;皮疹的5.0%;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谱异常为12.5%和17.5%;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死亡。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加四氢叶酸钙治疗儿童白血病时,毒副作用较为常见,大多可耐受;个别可出现严重毒副作用,故应注意患儿个体差异,有条件的单位应监测血药浓度,防止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并根据血药浓度进行适当的四氢叶酸钙解救,避免过度解救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在化疗前后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AL患者入院时及化疗后肝功能受损情况。结果 :152例AL患者中有5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功损害。其中入院时即有肝功损害者28例 ,主要考虑为白血病肝内浸润所致 ;化疗后肝功能受损24例 ,主要为药物性肝炎 ,输血后丙型肝炎4例。结论 :AL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较常见 ,主要为白血病细胞对肝脏的浸润及化疗所致 ,对前者损害应积极化疗 ,对药物所致肝损害要适当延长化疗间隔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的心脏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DNR治疗的ALL患儿的资料,分析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患儿的临床特点、ECG、24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变化,按药物累积量进行分组分析,并对此类患儿应用心脏保护剂及换用替代药物去甲氧柔红霉素进行防治后跟踪随访。结果 92例患儿中有7例出现心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经暂停化疗并加强防治后,心脏损害均得到改善。结论治疗ALL患儿时,应采用有效监测方法,定期对心脏进行毒性监测,及时控制柔红霉素累积剂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由于多种化疗药物具有心肌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如何降低化疗药物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是摆在临床医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近年相关研究,就小儿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涉及的一些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作用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otch1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经诊断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的方法对患儿骨髓细胞中Notch1蛋白的具体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确定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分型。结果①Notch1蛋白在各组AL细胞及对照组的表达率:对照组与B-ALL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T-ALL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ANLL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细胞核以及近细胞膜处胞浆存在棕黄色或浅黄色颗粒,Notch1蛋白阳性;对照组:细胞核和细胞胞浆呈蓝色,未见棕黄色或者浅黄色颗粒,Notch1蛋白阴性。结论 Notch1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B-ALL中虽然表达率不高(T-ALL中Notch1蛋白的表达要明显高于B-ALL),但是可能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胡莎  贾荟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5):366-367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初诊尚未开始化疗的急性白血病15例、经化疗已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55例和正常健康儿童20例的血清LDH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初诊尚未化疗的白血病患儿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已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P<0.05),已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LD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LDH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肿瘤负荷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化疗后其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NT-pro 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左卡尼汀心肌保护药物后NT-pro 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物的指标。方法:选择2006-2008年新诊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均采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VD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应用左卡尼汀口服液(Levocarnitine oral solution)(治疗组)或未予任何心肌保护药物(对照组)。在应用DNR前后用交体基免疫分析法测定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酶谱(LDH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治疗组(L-CN组)患儿化疗后血浆NT-pro BNP浓度从(53±11)pg/mL增加到(162±27)pg/mL(P〈0.01)。对照组从(51±10)pg/mL增加到(194±38)pg/mL(P〈0.01)。两组化疗前NT-pro 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后治疗组(L-CN组)患儿血浆NT-pro 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T-pro BNP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化疗前后ECG及cTnI、LDH1、CPK-MB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NT-pro BNP可用于监测其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左卡尼汀对NT-pro BNP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相似文献   

10.
郑辉  周春艳  姜菊  罗丽颖  黄艳红 《河北医药》2011,33(15):2309-2310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在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发病率1.62/10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0.69/10万。急性白血病(AL)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化疗药物的应用,常合并有肝脏的损害,我们汇总分析了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2007年至2009年来AL患者肝脏彩超检查,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早期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联用右丙亚胺和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4周期,通过监测各时期心电图异常率、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SF)来评估心脏功能。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心电图异常率最高,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均能明显降低心电图异常率,且从化疗后1周期就显示出心脏保护作用;而LVEF及SF的变化在三组患者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柔比星化疗时加用DEX或者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减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B组、C组、D组的患者分别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右丙亚胺及中药注射剂联合右丙亚胺,共治疗4个周期(28天一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的定性检测。结果治疗后,D组异常心电图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A、B、C三组(P分别为0.02,0.04,0.04),但是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7,0.77,1.00);A、B、C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D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是显著高于A、B、C三组(P=0.00);A、B、C、D四组间异常心肌肌钙蛋白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结论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疗效与右丙亚胺相当,且与右丙亚胺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黄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对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用右丙亚胺对比研究。方法:120例采用含阿霉素化疗方案首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丙亚胺组;B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C组: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D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及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静脉输注,B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黄芪联合治疗,C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联合治疗,D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黄芪及华蟾素联合治疗,共4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射血分数(EF)。结果:经4个周期治疗后,D组无论是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还是CK-MB、cTnⅠ、LVIDD、EF与另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而A、B、C 3组间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CK-MB、cTnⅠ、LVIDD、EF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黄芪和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可减低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作用,优于单用右丙亚胺。  相似文献   

14.
王智  张义成 《中国药师》2014,(2):252-254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8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腺苷组、右丙亚胺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予蒽环类药物单纯化疗;环磷腺苷组每次化疗开始予环磷腺苷注射液20ml·d-1,疗程1周;右丙亚胺组化疗前30min予右丙亚胺(与多柔比星剂量比为10:1)快速静滴;联合用药组化疗前30min予右丙亚胺(与多柔比星剂量比为10:1)快速静滴,同时在每次化疗开始予环磷腺苷20ml·d-1疗程1周。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4个化疗周期,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右丙亚胺组、联合用药组心电图异常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环磷腺苷组(P〈0.0083);4组治疗前后LVEF与BNP水平差值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环磷腺苷组和右丙亚胺组(P〈0.05)。结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同时配伍使用环磷腺苷及右丙亚胺,可降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且两药联用疗效最佳,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环磷腺苷单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所收治5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肌损害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当心率分别为60~120次/min、120~140次/min、〉150次/min时,中重度中毒患者的心率改变比轻度患者变化明显(P〈0.05);所有患者中心电图异常17例(30.91%),心肌酶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有机磷中毒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密切观察心肌的损害及损害程度,早期保护心脏功能,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放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损伤作用。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单一化疗组(单化组)和联合放化疗组(放化组),每组30例,单化组接受表阿霉素治疗,放化组接受放射治疗配合表阿霉素化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肌损伤的作用的大小。结果放化组24 h平均心率(88.7±7.3)次/分明显高于化疗组;出现心律失常7例、ST段改变4例、传导异常6例,共17例、总异常率为56.7%,明显多于单化组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放化疗比单一化疗增加乳腺癌患者的心律不齐、传导异常、ST段改变等心电异常例数,有增加心脏损伤作用,治疗时应定期行心电图检查,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7.
梁昌达  刘志强  赖长城 《江西医药》2013,(12):1102-1104
目的:分析了解江西地区儿童白血病(AL)各免疫亚型分布规律及各亚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方法对376例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儿童AL患儿采用CD45/侧散射(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97例,占89.6%,急性髓性白血病(AML)79例,占21.4%;ALL中B系266例,占ALL的89.6%,T系31例、占ALL的10.4%;在B系中以普通型ALL多见,占B系ALL的66.1%;在297例ALL中有65例表达髓系CD13、CD33抗原、在79例中有15例表达淋系 CD19、CD3、CD10抗原;10岁以上组与10岁以下组比较、T 系ALL、APL好发于年龄10岁以上组。结论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儿童AL各免疫亚型分布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近,T系及APL好发大于10岁儿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阿霉素进行术后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维持30min,并右丙亚胺的配置浓度为阿霉素的10倍,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自治疗4周开始,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儿科血液区住院的5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相关特点。结果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21d。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2例;胆汁淤积型9例。引起肝损害的药物:MTX相关23例(46%),MTX与6MP合用所致15例(30%),L-ASP引起者5例(10%),Ara-c引起1例(2%),多药物综合作用6例(12%)。治疗及转归:停药或减量用药;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本组患者均治愈。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以急性肝损害常见,肝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与药物有关。早期发现及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