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洪达春  侯正瑞 《武警医学》2013,(11):1010-101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90岁。于2012—10至2013—04合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餐后低血压。其中,发生体位性低血压2次,一次为坐轮椅在鱼池旁喂鱼起身时,突然出现头晕、眼花、视力模糊而摔倒,即刻被家人扶起平卧,且下肢抬高,当时山压85/50mmHg,片刻症状缓解。1个月后,患者从卧床突然站起时L述症状复现,摔倒在地,Ⅱ1L压85/45mmHg,经上述处理后血压复升,症状缓解。诊断: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3.
4.
5.
万琦  诸兴明  曹君冬  吴佳羽 《人民军医》2014,(11):1172-117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之一。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病、反复发作、短暂而剧烈、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诉说"不敢翻身,躺下、起身头晕""下地活动反而轻松"等,临床误诊率较高。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BPPV 37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7例中,男32例,女5例;年龄18~25岁,平均21岁。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琴  罗志强 《西南军医》2011,13(5):883-88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为特发性.发病机制中"半规管结石学说"为大家所广泛认同.诊断上根据其典型的眩晕病史和变位实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和定侧.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单侧PC-BPPV患者分为Ep ley手法治疗组和B randt手法治疗组。计算治疗后7 d、半个月的缓解率,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Ep ley手法治疗组首次及2周的缓解率分别为61.9%、76.1%;B randt手法治疗组为66.6%、7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 ley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B randt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结论耳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B randt手法治疗操作更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 ,随机分为两组 :HBO组 ,高压氧治疗 ,舱压 0 .2 MPa,每次舱内治疗时间 60 min,每日 1次 ,共 1 4次。对照组 ,血管扩张剂盐酸丁洛地尔治疗 1 4 d。结果  HBO治疗 BPPV的总有效率 93 .94%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1~ 7d内强迫头位、恐惧感缓解较早 (P<0 .0 5)。结论  HBO是治疗 BPPV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控制性低血压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2月共对 16例脑动静脉畸形 (AVM )患者实施微导管血管内治疗 ,术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2月治疗AVM患者 16例 ,男性 12例 ,女性 4例 ,年龄 2 1~ 4 7岁 ,DSA证实AVM。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AVM已消失 12例 ,畸形血管团缩小 4例 ,患者自诉无任何不适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二、护理要点(一 )术前护理 掌握情况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病程、临床症状、对患者自身正常活动的影响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求达到对不同个体予以针对性的全…  相似文献   

11.
12.
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特发性、由头位改变激发的、伴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的前庭器疾患。它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病率低于梅尼埃病^[1]。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耳石异常脱落或黏附在半规管中,引起淋巴液的异常流动,从而导致体位改变后的短暂性眩晕。按耳石脱落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和前半规管BPPV。该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诊断及治疗简单易行的疾病,但临床中笔者发现部分复杂的BPPV,其表现出的眼震形式多样。现将笔者收治的表现为非典型眼震的8例BPPV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单希征  孙勍  马丽涛  王琪 《武警医学》2009,20(4):375-376
眩晕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关系到各个临床学科,尤其是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老年病学科等[1].由于眩晕病病因复杂繁多,各学科之间交流不够等原因,造成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不够理想,多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诊断治疗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李楠  刘清源  张旭东  陈小瑞 《武警医学》2014,(11):1124-1126
目的 探讨眼震视图对水平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与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水平管BPPV患者与27例MV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通过眼震视图行中枢性眼动、冷热试验、变位试验检查,头颅颈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二者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V组和水平管BPPV组变位试验中多个体位的眼震在潜伏期、持续时间和慢向速度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MV组中枢性异常眼动如扫视眼震(25.9%vs 0)、凝视眼震(37.0%vs 3.8%)、视动眼震(40.7%vs 3.8%)、平稳跟踪试验(18.5%vs 0)异常发生率及温度试验结果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水平管B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眼震视图对水平管BPPV和MV急性发作期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伤所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治疗后遗留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眩晕门诊2019-01至2021-12确诊的因军事训练伤所致的196例BPPV患者,采用SRM-Ⅳ型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收集复位治疗后遗留症状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96例均成功复位,遗留症状的发生率为31.1%(61/196),其中头晕沉感占34.4%(21/61),活动时不稳感占27.9%(17/61),颈部发紧不适感占21.3%(13/61),躺在床上有漂浮感占8.2%(5/61),合并两种遗留症状者占4.9%(3/61),合并3种为1.6%(1/61),合并4种为1.6%(1/61)。遗留症状的发生与病史长短和复位次数有关,与性别、受累半规管类型无关。结论 训练伤所致BPPV复位成功后仍有头晕沉感、活动时不稳感、颈部发紧不适感等遗留症状,残留症状的发生与病程、复位次数有关,与性别、受累半规管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利用医院内双摇或三摇病床对6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开始取仰卧位,每次先向病变侧侧卧,然后再向对侧侧卧,最后缓慢恢复到仰卧位,每个体位保持30 s,每次训练重复3次,3次/ d。结果治疗3 d 后,痊愈27例,有效32例,无效1例,3 d 痊愈率为45.0%,有效率为53.3%;有效32例中,19例治疗7 d 后痊愈,13例治疗14 d 后痊愈。无效1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整过治疗过程患者无一例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结论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依从性好,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9.
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及直立性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餐后低血压(PPH)及直立性低血压(OH)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无刨心电监护仪测量78例在老年病房住院治疗、病情相对平稳的老年人进餐前后及晨起站立3min后的血压.结果 78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9例,年龄82±6岁,其中57例出现PPH,餐后血压下降37±6mmHg,47例出现OH,站立后血压下降41±5mmHg,36例同时出现PPH及OH,仅10例(13%)既无PPH,也无OH.有症状的PPH占74%(42/57),以嗜睡及晕厥最为常见;有症状的OH占64%(30/47),以头晕及跌倒倾向最为常见.结论 PPH及OH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临床现象,二者症状差异明显,且经常合并存在,危害较大.进一步了解PPH及OH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老年人因餐后血压下降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意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计莉  彭新  孙勍  饶任东  单希征 《武警医学》2016,27(7):655-657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本院收集的3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8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例混合半规管(同侧水平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SRM-IV型BPPV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收集复位成功后出现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7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明确诊断及成功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为48.1%(37/77),其中头晕者占27%(10/37),不稳者占16.2%(6/37),颈部不适者占21.7%(8/37),合并两种残留症状者占32.4%(12/37),合并三种残留症状者占2.7%(1/37)。残留症状的发生与复位次数有关,而与发病前存在诱发因素(如劳累及睡眠欠佳)、受累半规管、性别、年龄、病程无关。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仍有残留症状,主要为头晕、不稳及颈部不适。残留症状的发生与患者所需复位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