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31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0-15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0年6月2.5°×2.5°分辨率的云气候资料以及Hahn等整理的1971~1981年5°×5°分辨率地面观测云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从而为检验大气环境或气候模式的云模拟能力及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云辐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对甘肃省河东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郭铌  陈添宇 《高原气象》1995,14(4):467-475
根据不同植被群落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1991-1993年NOAA气象卫星AVHRR资料对32.5°-38.0°N,100.5°-109.0°E范围内的土地覆盖状况进行了分类,并利用分类结果讨论了不同土地类型植被指数年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9~1995年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我国夏半年台风多寡的同期及前期热带太平洋地区OLR分布特征,通过计算OLR特征指数,探讨对流活动与台风异常变化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台风活动季节,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OLR强度与生成及登陆台风个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仅如此,这种相关关系在前期冬、春季OLR强度与生成及登陆台风的相关场上就有所反映.用OLR特征指数所表征的对流活动的强度和位置与台风活动频数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且7~9月对流强度指数与登陆我国台风个数、6~10月OLR低值轴的位置与生成台风个数都具有3~5年的低频振荡周期及气候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冬季OLR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根据NOAA卫星观测的1979~1994年OLR资料,对青藏高原全区冬季(1~3月)OLR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EOF分析,并研究了它与冬、夏500hPa高度场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原冬季OLR的分布型与冬季冷空气的路径、强度和范围有密切关系。高原冬季OLR的异常屯其后我国夏季降水及500hPa高度场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冬季高原北部偏冷(暖)时,夏季我国黄河南部一华南、黑龙江降水偏多(少)、华  相似文献   

5.
热带西太平洋定点海域降水的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明  李鹏程 《气象学报》1997,55(5):634-640
对热带西太平洋定点(4°S,156°E)海域长达4个月的降水化学调查,研究了降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征、连续性与断续性降水过程和西风暴发事件(WWBE)及大风暴降雨过程中降水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定点海域(4°S,156°E)纯“海洋性”降水的pH为5.55,其Mn/Fe比值为0.54,Cl-与SO2-4是降水中最大量的离子;连续性降水pH呈“∨”型分布,Eh呈“∧”分布,总-2价硫的浓度S(-Ⅱ)呈降低分布,且最后趋于稳定,SO2-4,NH+4,PO3-4等在降雨开始后一段时间出现最大值,呈现与其它组分相反的行为;断续性降水pH,Eh趋于升高。西风暴发事件(WWBE)期间,绝大多数组分在降水中浓度高于WWBE发生前、后的浓度,而NH+4低于WWBE发生前、后的浓度,PO3-4,SiO2-3则是低于WWBE发生前的浓度,而高于发生后的浓度,大风暴降雨Cl-,SO2-4的浓度比正常降雨时可高达数倍,说明海上大风暴使大量海水滴被卷入空中,又随降雨落下,这时的降水pH也有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ERBE和ISCCP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表短波吸收辐射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ERBE和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结合青藏高原地面日射资料,讨论了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短波吸收气候反演方法,该法的似合精度较高,平均误差为9.8W.m^-2据此计算出75°E-95°豚25°E-40°N间2.5°*2.5°经纬网格点和高原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面吸收辐射通量密度,给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揭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应用ISCCP云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ISCCP云资料和青藏高原日射资料,讨论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总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据此计算出71.25~103.75°E,28.75~41.25°N间2.5°×2.5°经纬度网格点及高原70个站的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高原总辐射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求是 《气象科技》1996,(1):49-53
雨云7号卫星上的臭氧总量测绘分光仪(TOMS),11年多以来一直测量着全球臭氧柱总量。最近在资料分析上加以改进,得到一种用以确定并消除定标飘移的技术,使记录尽头处的资料相对于记录开头的资料来说可精确到±1.3%(2σ)。由TOMS总臭氧资料时间序列已拟合得出一个统计模式,其中包括季节变化项、线性趋势项、准2年振荡(QBO)项、太阳活动周项以及二阶自回归噪音项。就这个统计模式拟合于65°N到65°S纬圈之间平均的TOMS资料来看,所得到的线性趋势项为-0.26±0.14%/年,即从1978年11月到1990年5月共11.6年中变化-3%。这种变化趋势在赤道近于零(0.0002±0.2%/年),向两极增加。在50°N年平均趋势为-0.5±0.21%/年。在这11.6年期间50°N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季节变化,在冬季和初春(即2、3月份)大于-0.8%/年,在夏季(7、8月份)约为-0.2%/年。  相似文献   

9.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气通量及整体交换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西太平洋海域弱风、高温、潮湿的大气状态特征,提出了在光滑面存在粘性副层气流中的廓线的层结订正方案。用此模式对西太平洋暖池区TOGACOAREIOP期间,在向阳红5号船(2°S,154°E)获取的海面风、温、湿梯度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区贴水层气流中不稳定层结占50%-80%,其中很不稳定的占10.3%;该海区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受层结影响远大于受风速的影响;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随不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速下量值可相差4倍以上;其变化范围为0.3×10-3—3.2×10-3。由此可见,层结的影响使它们的变化大于其它海区的结果。在u10=0-10m/s范围内,中性化整体交换系数平均为CDN=1.2×10-3,CHN=1.14×10-3,CEN=1.19×10-3,与Large和Pond(1981,1982)不稳定条件的研究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0.
TOGA-COAREIOP海表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华栋  李骥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6,54(6):693-708
使用TOGA-COAREIOP1992年11月5日至1993年2月19日向阳红5号海上船舶(2°S,156°E)观测资料,通过3种不同的总体方法估算了这个点的海表面通量。首先得出一个中性拖曳系数和风速之间的准线性关系,然后用迭代法处理依赖于稳定度的拖曳系数和输送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在暖池区与西风相对应的通量远大于东信风相对应的通量,海表通量的量值也依赖于稳定度,特别是在弱风条件下。估算的海表净热量平衡表明从海洋向大气大量的热输送主要是由潜热通量和有效长波辐射产生的。其中潜热通量的数值最大、感热通量数值最小。最后和同期日本R/VHakuho考察船(0°,156°E)用涡动相关法得到的直接测量通量比较,作了精确度分析,表明用总体方法估算的通量是可靠的。并用向阳红5号船的资料估算的有效长波辐射和直接测量值作了比较,也和热带西太平洋TOGA调查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