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探讨IL-33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HC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33及其受体肿瘤抑制素2(ST2)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IL-33和ST2 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8+T淋巴细胞,使用重组IL-33刺激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表达,比较IL-33刺激前后细胞增殖、毒性分子分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变化。CD8+T淋巴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表达计算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G2细胞死亡比例,比较IL-33刺激前后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HCC组血浆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269.80±63.08)pg/mL vs(339.50±64.43)pg/mL,t=4.072,P<0.001],HCC组PBMC中IL-3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1.07±0.14 vs 2.45±0.87,t=10.250,P<0.001)。血浆ST2水平和PBMC中ST2 mRNA相对表达量在HC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浆IL-33、ST2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HCC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HCC组CD8+T淋巴细胞中PD-1、LAG-3、CTLA-4阳性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重组IL-33刺激对两组CD8+T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值均>0.05),但可促进穿孔素、颗粒酶B的分泌(P值均<0.05)。HCC组CD8+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组IL-33刺激可提升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主要表现为诱导HepG2细胞死亡比例升高(P<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增加(P值均<0.05)。结论HCC患者血浆IL-33水平降低。IL-33可通过促进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分泌增强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为HCC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体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T细胞(CD4+CD25+Foxp3+Treg)、CD4+T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年人(20~45岁)、中老年人(50~75岁)及高龄老年人(≥80岁)各40例,分别检测3组外周血CD4+T、CD4+CD25+Foxp3+Treg的绝对计数,并计算后者占前者的百分比,同时检测并比较3组人群外周血IL-2、干扰素-γ(IFN-γ)、TNF-α、IL-10和IL-17水平。结果高龄老年组CD4+T细胞绝对计数较中老年组与青年组显著下降(P<0.05);高龄老年组和中老年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绝对计数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中老年组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青年组,高龄老年组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IL-2、IFN-γ和IL-17水平明显低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IL-2明显低于青年组(P<0.05),高龄老年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P<0.05),3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以后人体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绝对计数明显增高,随着增龄,其占CD4+T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高龄老年人外周血CD4+T细胞绝对计数、IL-2、IFN-γ和IL-17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增高,说明老年人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衰老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对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结核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从健康对照和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观察其对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IFN-γ及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 体外消除CD4+CD25+调节性T细胞没有显著影响健康对照PBMC对BCG抗原的增殖反应,但可以显著增强结核患者PBMC对BCG抗原的细胞增殖反应、细胞因子IFN-γ及IL-10的分泌。分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显著抑制结核患者CD4+CD25-T细胞对BCG抗原及抗-CD3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FN-γ分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也抑制BCG刺激的CD4+CD25-T细胞IL-10的分泌,但不影响抗-CD3刺激的IL-10分泌。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42例和健康儿童和青少年5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 AIH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为53.1(42.5,57.8)%,显著高于健康人,而CD14+T细胞百分比为62.2(40.1,76.8)%,显著低于健康人,而两组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25.9(12.5,32.4)%对18.7(12.8,28.5)%,P>0.05);AIH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D45RO、CCR3和CD28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6.1(15.2,32.8)%、19.2(13.5,27.3)%、15.4(2.1,53.8)%和51.2(34.4,56.9)%,均显著高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CR3和CD25表达百分比分别为18.0(14.1,26.8)%、1.2(0.5,3.2)%和0.6(0.3,7.8)%,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13.6(8.2,18.3)%、0.5(0.3,0.6)%和0.3(0.2,0.5)%, P<0.05],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O表达百分比为2.7(2.3,4.8)%,显著低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1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0表达百分比为 34.7(16.3,57.8)%,显著低于健康人。结论 外周血CD4+、CD8+和CD14+T 细胞比例失衡及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异常与AIH患者发病或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HBV感染者自然杀伤样B淋巴细胞(NKB淋巴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唐都医院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29例和对照者12例。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和IFNγ水平。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19+CD56+CD16+NKB淋巴细胞、不同NK细胞亚群(CD3-CD19-CD56highCD16-NK细胞、CD3-CD19-CD56+CD16+NK细胞、CD3-CD19-CD5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期骨关节型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布鲁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骨关节型组(n=41)和非骨关节型组(n=57),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h1、Th2等T淋巴细胞的各亚群水平,计算CD4+/CD8+、Th1/Th2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骨关节型组患者WOMAC评分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骨关节型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细胞的比例、CD4+/CD8+比值、Th1/Th2比值显著高于非骨关节型组,骨关节型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细胞的比例、CD4+/CD8+比值、Th1/Th2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非骨关节型组外周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自噬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2例AIH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B淋巴细胞亚群自噬相关检测,根据治疗情况、诊断类型、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肝衰竭进行分组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AIH组CD4+T、CD8+T、CD19+B及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LC3B平均荧光强度(MFI)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以CD19+B淋巴细胞自噬LC3B MFI最显著。CD19+B淋巴细胞自噬MFI在未治疗组和治疗部分缓解组中高于治疗完全缓解组(P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确诊HIV感染者的首次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白银市补充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且在本辖区内管理的接受首次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感染者;分析其病毒载量值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86例感染者符合筛选要求,按首次病毒载量检测值将其分为4组,36例感染者病毒载量<1 000 cps/ml、占12.6%,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数为410.97个/μl;41例感染者病毒载量为1 000~10 000 cps/ml、占14.3%,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数为342.12个/μl;142例感染者病毒载量为10 000~100 000 cps/ml、占49.7%,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数为255.63个/μl;67例感染者病毒载量>100 000 cps/ml、占23.4%,CD4+T淋巴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分型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3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比较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及临床转归为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临床分型及预后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95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68例,重型11例,危重型16例。治疗前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419(309,612)、267(212,540)和141(77,201)/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38(153,375)、128(96,172)和92(51,14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322、15.956,均P<0.01)。死亡、未愈、好转和治愈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49(143,349)、315(116,414)、344(294,426)和745(611,966)/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06(43,501)、176(67,279)、194(188,432)和429(276,56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83、16.658,均P<0.01)。评估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237/μL,曲线下面积为0.9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3~0.989,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评估(危)重型患者治疗有效性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405/μL,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 0.727~0.999,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74.6%。结论COVID-19的病情可能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呈加重趋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用作COVID-19临床分型诊断和评估(危)重型病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赵娜  李杰 《临床肺科杂志》2021,26(5):709-713
目的分析危重症H1N1流感患儿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及自身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确诊为重症甲流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胸腔积液分为胸腔积液阳性组(n=54)和胸腔积液阴性组(n=72);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结果胸腔积液阳性组与阴性组性别、年龄、总住院时间、PICU住院时间、辅助通气时间、PCT、CRP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初始淋巴细胞数量胸腔积液阳性组(1.76×109/L)低于阴性组(3.28×109/L)(P=0.016)。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方面,胸腔积液阳性组(CD3+T 35.94%,CD4+T 20.28%,CD8+T 10.78%)均明显低于胸腔积液阴性组(54.89%、34.80%、15.33%),但CD56+T阳性组(20.56%)高于阴性组(13.22%)(P<0.05)。而绝对数量上,胸水阳性组CD3+T,CD4+T和CD8+T细胞数分别为0.79×109/L,0.48×109/L,0.22×109/L,显著少于阴性组1.65×109/L,0.72×109/L和0.48×109/L(P<0.05),但CD56+T两组间没有差异。结论危重型甲流肺炎患儿合并胸腔积液者相比无胸腔积液者,具有更差的细胞免疫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CD4+T、CD8+T、Tc17、Th17和Treg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83例(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25例,B期23例,C期18例,D期17例)和健康人35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CD8+T及Tc17(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的关系,为临床治疗CHB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60例,被分为A组、B组和C组。给予A组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给予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C组在B组基础上,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3组均观察12 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和血清IL-2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使用贝克曼库尔特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结果 在治疗12 m末,C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85.00%、80.00%和80.00%,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50.00%、65.00%和45.00%)或B组(分别为65.00%、55.00%和50.00%,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65.2±9.6)%、(28.4±7.2)%和(1.1±0.3),与A组【分别为(57.5±8.7)%、(45.7±5.4)%和(1.8±0.6)】或B组【(55.7±6.3)%、(23.2±9.5)%和(0.9±0.1)】比,差异显著(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为(25.3±4.1)%,显著低于B组[(28.7±4.3)%, P<0.05];C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与A组或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IL-2水平【(3.6±0.8) ng/mL】显著高于B组【(2.8±0.5) ng/mL,P<0.05】;A组CD4+T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P<0.05);C组CD3+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NK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正相关(P<0.05)。结论 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调,打破免疫耐受,恢复肝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方法 根据血清HCV RNA水平不同,将180例CHC患者分为低病毒载量组76例,3 lg copies/ml≤血清HCV RNA<6 lg copies/ml和高病毒载量组104例,血清HCV RNA≥6 lg copies/ml。比较两组外周血Tfh细胞百分比、Tfh细胞表面PD-1阳性率、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的差异。结果 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4.5±1.2)lg copies/ml和(6.4±0.7)lg copies/ml,Tfh细胞表面PD-1阳性百分比分别为(26.2±2.2)%和(37.2±1.1)%,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9±0.7)%和(5.1±0.4)%,血清IL-21水平分别为(46.8±1.3) ng/L和(21.7±1.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1.1±4.6)%和(37.6±4.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0±3.1)%和(31.7±3.9)%, CD4+T/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3.3±0.2)和(2.3±0.1),CD19+B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7±3.9)%和(11.8±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阳性率分别为(10.1±2.3)%和(2.4±0.6)%],CD8+T细胞表面PD-1阳性率分别为(6.3±2.2)%和(1.0±0.3)%,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的CHC患者外周血Tfh和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1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探讨它们对病情、抗病毒治疗应答和预后的关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v2941抗原的T细胞表位集中区的免疫原性,探究其作为结核病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方法 通过免疫表位数据库(Immune Epitope Database,IEDB)分析Rv2941抗原的T细胞表位区(命名为Rv2941p)并构建表达载体PET32a-Rv2941p,诱导表达并纯化Rv2941p。将其与免疫佐剂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DA)和PolyI:C乳化后,皮下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免疫间隔10 d,末次免疫1周后处死小鼠,进行免疫效果评价。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G、IgG1和IgG2a抗体滴度以及免疫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4、IL-2、IL-6和IFN-γ的水平。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内CD4+T、CD8+T细胞增殖情况以及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4)表达水平。结果 Rv2941p可溶性表达,并获得高纯度的蛋白。Rv2941p诱导产生了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g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Rv2941p提高了IgG2a/IgG1的比值。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Rv2941p提高了IFN-γ和IL-6的分泌,与Ag85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Rv2941p可以促进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提高胞内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论 Rv2941p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尤其Th-1类细胞免疫,可以作为结核病疫苗候选抗原,为结核病新型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以及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与血清HBsAg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8年4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其中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清除期28例,非活动期20例,再活动期20例,另选择健康人20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 健康人与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6.1±3.5)%和(26.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40.1±4.7)%,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0.3±2.2)%和(26.1±2.2)%,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外周血HBsAg低、中、高三组人群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0±7.5)%、(28.4±8.9)%和(33.2±8.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病毒长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而这种失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制何首乌对CTLA-4抗体诱导PD-1-/-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特点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10只SPF级C57BL/6品系的PD-1-/-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制何首乌组(n=6)。两组小鼠均于实验前3 d、前1 d及实验开始后每周腹腔注射CTLA-4抗体,同时分别给予0.9%NaCI溶液和何首乌连续灌胃42 d,第43天处死后留血和肝组织,进行生化、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组织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制何首乌组小鼠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为(43.2±15.5)U/L比(32.8±6.7)U/L和(32.3±7.5)U/L比(23.8±14.1)U/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小鼠肝脏病理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炎症坏死灶,主要以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浸润为主;而制何首乌组的炎症坏死灶数量显著减少,为121.5(104.0,147.3)比24(17.5,61.5),(P=0.014),肝组织浸润的巨噬细胞、CD4+T细胞数量亦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制何首乌组肝脏内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降低(2.39±0.77)%比(1.37±0.28)%,(P=0.028),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降低(0.58±0.11)%比(0.34±0.14)%,(P=0.025),且其分泌的TNF-α比例显著降低(30.15±10.69)%比(11.56±6.05)%,(P=0.012);CD4+T及CD8+T细胞比例虽没有显著变化,但CD4+T细胞活化比例显著降低(26.20±3.47)%比(16.74±6.95)%,(P=0.044),CD8+T细胞分泌颗粒酶B比例显著降低(77.05±4.23)%比(59.70±10.81)%,(P=0.020)。结论制何首乌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募集、中性粒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活化,对CTLA-4抗体诱导PD-1-/-小鼠肝损伤模型起到改善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