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健冰  严秋月 《全科护理》2016,(30):3171-317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模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产科分娩的144例产妇根据产妇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产妇掌握深静脉血栓知识情况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明霞  周艳 《全科护理》2013,(28):2610-2611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关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为(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12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产后护理常规,观察组在产后护理常规基础上施行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4.41%),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17.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产后积极施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可显著减低血栓发生率,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徐昳 《护士进修杂志》2014,(21):2011-2013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将76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期进行包括呼吸运动、下肢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产时改良体位、产后活动宣教等体位活动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以及出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5例,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实施早期的体位活动干预可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倪狄荣  陈鑫 《全科护理》2015,(7):603-604
[目的]总结开胸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100例开胸手术的住院病人进行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双下肢弹力袜及气压治疗泵使用、饮食指导、血管保护、抗凝药物等,通过对双下肢的观察及血管超声检查判断病人有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未发生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开胸手术病人进行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余雪姣  王卫珍 《全科护理》2013,11(15):1393-1394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210例接受TURP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并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210例TURP术后病人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通过围术期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钟时汝 《全科护理》2016,(4):358-360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对预防下肢神经损伤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满意度评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P0.05)。[结论]下肢神经损伤病人使用气压治疗可有效减轻下肢肿胀程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顾巧华  陈张洁 《全科护理》2012,10(13):1166-1167
[目的]总结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对112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评估机制,采取保护静脉、鼓励病人主动锻炼、空气压力波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结果]3例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瞿国霞 《全科护理》2016,(8):791-793
[目的]观察流程管理法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预防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流程管理法实施前(2014年6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5年6月)的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观察组接受经过流程化处理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对深静脉血栓专项预防性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将流程管理法应用于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的预防性护理中,可降低高危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症状积分,提高其对专项预防性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25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满意度,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舒适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观察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妇剖宫产术后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产科收治的60例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所有产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策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指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评分(DVT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应用DVT评分后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utar和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病人采取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B组和C组病人分别采用Autar和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工作完成后,从病人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C组病人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好于A组和B组病人(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C组病人发生率低于A组(P0.017)。[结论]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更适宜ICU病人的使用,有效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实验组(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各55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后12 h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凝血状态,减少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甘晚芳 《全科护理》2013,11(9):788-78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我科2012年发生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6例病人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分析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落实健康教育、指导早期下肢活动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DVT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实施前(2015年10~12月)和实施后(2016年1月~3月)收治于本院具备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因素的产妇各5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干预,实验组接受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干预,对两组观察对象干预后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入选产妇干预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及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对专项血栓预防性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对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实施干预,降低了该类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减轻了相关症状,获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200例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流峰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功能锻炼正确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2例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9例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两组病人功能锻炼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频振动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偏瘫下肢给予多频振动治疗仪治疗。治疗后14d观察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8,P0.05)。[结论]多频振动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预防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