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治疗上也比较困难。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磷酸氯喹与雷公藤联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22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选择门诊初诊的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共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37—54岁,平均45.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年余。非糜烂型13例,糜烂型9例。病损发生在颊部14例,舌背3例,下唇4例,其余4例为颊部、舌侧缘、牙龈等累及两个部位以上,均经活检病理确诊。1.2 治疗方法 对选入…  相似文献   

2.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我院收治一例左下肢巨大疣状血管瘤,行血管瘤切除植皮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我院收治一例左下肢巨大疣状血管瘤,行血管瘤切除植皮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0岁。无明显诱因,尿道口外侧会阴处出现一肿物,并逐渐增大,于2009年2月3日入院。肿物处无疼痛,阴道分泌物稍增多,无排尿不适,曾口服抗生素、阴道塞药、肿物处外用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无效,否认有冶游史。查体:心肺(-),腹平软,腹股沟处未触及增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巨大疣状皮肤结合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1例巨大疣状皮肤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干预护理,半年后本研究的1例巨大疣状皮肤结核患者已经基本康复。结论临床上对于巨大疣状皮肤结核患者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干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在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全身支持疗法,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给。同时做好病变位置的干预工作,预防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6.
叶建英  刘善忠  刘兰 《河北医药》2011,33(3):414-415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伴有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粘膜角化异常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51%,是口腔粘膜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1]。临床上具有起病症状不明显、病期较长、迁延反复、左右对称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疣状皮肤结核临床上较常见,但巨大疣状皮肤结核则不多见.2002年8月8日,本院曾收治1例巨大疣状皮肤结核,经抗结核药物、罗红霉素联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0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OLP)标本进行网织纤维染色,核仁蛋白组成区嗜银染色,抗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研究总结发现OLP中,Langerhan‘s细胞(LCS)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网络染色及基底膜不完整,网织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多,因而推测LCS对OLP发病有重要意义,且其上皮细胞增殖极为活跃,属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李红  陆洪光  赵家萍  汪宇  张宁 《贵州医药》2009,33(9):838-838
患者女,24岁,未婚。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肛周黄豆大斑块,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后随着年龄增长皮损缓慢扩大,逐渐高出皮肤表面,呈疣状,并且逐渐长大并融合,从肛周长至会阴联合后侧成片状纵线生长,故于2009年4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足月顺产,  相似文献   

10.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芊  韦纪英  于振安 《贵州医药》2001,25(11):1021-1022
化学元素是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现已证实 ,微量元素在体内具有特异的生理功能 ,如参与蛋白质和酶分子无机基因的活化中心 ,参与激素作用 ,与核酸具有内在关系 ,并能影响免疫功能和恶变 ,因此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可能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微量元素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 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以探讨微量元素与口腔扁平苔藓 (OLP)之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199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粘膜科就诊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 5 2例 ,其中男 2 3人 ,女2 9人 ,年龄 32~…  相似文献   

11.
对4Q例疣状胃炎(Verrucons Gastritis,VG)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给果提示幽门螺杆菌(HP)是 VG的主要病因之一,VG的发病与胃酸分泌增高有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VG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胆汁返流可能为VG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本组资料表明:VG是一种“良性病变”.经正规积极治疗,病变可完全消退,即使有轻中度“肠化”者也同样如此.纤维或电子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疣状胃炎65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653例疣状胃炎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在病变部位取活检行病理检查,使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抽取56例HP阳性、50例HP阴性的中~重度患者,各再分为2组.HP阳性患者中A组给予兰索拉唑30 mg,B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在此基础上2组均给予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治疗1周,并于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病理及HP.HP阴性患者中C组给予兰索拉唑30 mg,每日1次;D组给予西咪替丁0.2 g,每日2次,治疗1周后再复查.结果: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病变多位于胃窦部.病理为慢性胃炎或慢性活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HP感染的阳性率为72.74%,不同炎症程度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周治疗后,HP阳性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HP阴性C组治疗效果优于D组(P<0.05).结论:疣状胃炎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且HP阳性率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其治疗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治疗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疣状胃炎(VG)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已经胃镜确诊的VG病例269例,记录临床表现、体征及上消化道并发症,观察病灶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并进行病理活检。结果269例疣状胃炎病例,单纯性疣状胃炎48例,伴并发症病例221例,HP检测阳性率为85.3%。结论VG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在内镜下和组织学上都有特征性改变的独立疾病,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吴会超  赵逵  陈安海 《贵州医药》2003,27(9):821-821
疣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是一种特殊典型的胃炎。根据悉尼胃炎新分类[1] ,属于隆起糜烂型胃炎。近年来对本病报道日趋增多。2 0 0 0年1月至2 0 0 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5 42 0例中,检出疣状胃炎36 0例,检出率6 6 %。现就36 0例胃镜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36 0例中,男2 0 8例,女性15 2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4 5岁。其中10~19岁6例,2 0~2 9岁4 4例,30~39岁10 3例,4 0~4 9岁92例,5 0~5 9岁70例,6 0~70岁4 5例。1 2 临床表现 上腹不规则疼痛32 0例(88 9% ) ,返酸2 6 0例(72 2 …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内镜下疣状胃炎形态有别于一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命名比较多。国内多称痘疹状胃炎,易与早期胃癌相混淆。1986年至1980年笔者使用日本OlympusXQ_(10)GF-BⅢ等胃镜共检查1174例,检出疣状胃炎93例,占总检人数的9.7%。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性71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18~72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并复习文献讨论.结果 肿瘤大都表现为菜花样、外生型,最大径2.0~7.5 cm.11例肿瘤局限于阴茎头,2例侵及冠状沟.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8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恢复过程平稳.随访时间6~12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 阴茎疣状癌具有局部侵袭性,需手术切除.准确的术前诊断可以避免过度手术治疗.采取恰当的手术治疗预后很好.  相似文献   

18.
李方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389-3390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62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胃镜下胃黏膜上形成脐样凹陷糜烂隆起性病变,病检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有的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结论:胃镜是诊断疣状胃炎的最佳方法,因病理部分存在癌前病变需治疗,目前主要采取抗HP、抑酸及微波局部烧灼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喉疣状癌是耳鼻喉科的罕见疾病之一,占喉恶性肿瘤的1%~3%,其病变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喉疣状癌的临床资料,旨在为喉疣状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疣状胃炎(VG)又称豆疹样胃炎,是一种多见的消化道疾病,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也可单独发生[1]。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普及、内镜医师对VG的认识提高、内镜技术、清晰度的改进,VG的检出率明显提高[2]。内镜下可见单个或多发丘疹样隆起,呈链状或条索状排列,顶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